发布时间:2016-02-26 08:3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编者按:12月19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在北京举行。搜狐教育独家网络媒体支持本次大会。
在活动上,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进行了主题发言,他称,梳理十一学校最近这些年在学校治理领域的工作,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努力把一个学校这样一个控制型的组织,努力变成一个有相对自主管理权利个体的社区。
搜狐教育独家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资料图: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以下为李希贵校长的演讲实录,文字有删减: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重新定义管理》。里面有一个观点,他说研究显示,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创新力或生产力提升15%。然而,企业员工的创新力或生产力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降低。我在学校特别深切的感受,因为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组织属于控制型的,这个组织是一个一个层级的。一个城市往往更像一个社区,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都是一个自我组织。
英国的管理学家汉迪有一句话,他说一个公司应当就是一个社区。一个人都属于其中一分子。团体就像一个村子一样,村子不属于任何人,你只要是村子里的一员你就拥有权利。
梳理一下十一学校最近这些年我们在学校治理领域的工作,其实我们做了一件事,就是努力把一个学校这样一个控制型的组织,努力把它变成一个有相对自主管理权利个体的社区。
第一个,去中心化,构建联盟关系。马里兰大学前任校长莫特博士说,当校长好比当墓地管理员,下边虽然有很多人,可是没人听你的。我曾经在马里兰大学待过,那个时期也是马里兰大学很好的时期,一个校长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特别是要把自己不当一个学校的中心人物,更不容易。因为一个组织本能的天性就是控制。组织内为什么要分层呢?因为要分工,但是我们分工之后却没有分权,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就成为校长的一个重要责任。即使分工之后,也没有分权,我们特别喜欢给下属签责任状,但是签完了责任状,忘了给他配备权力。
在十一学校,我们怎么去理清权力的边界?学校的权力,年级的权力,学科的权力和教师的权力边界在哪里?在十一学校,校长只能够确定学校的课程方案,明确教育教学的价值观,确定评价方案。校长的负面清单,不允许他干的是什么呢?校长不得用一种教学模式或者借鉴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里强行推行。这是学校章程里明确规定的,校长不具有的权力。在财务方面,校长的权力是什么呢?是领导各个年级,各个部门,各个组织,来编制预算,并且批准预算,然后监督预算。每年我们会请外面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两次,这是校长的权力。但是编制预算完了,12月份一传到网上,明年怎么执行预算,各个部门,各个年级,各个岗位的老师自己签字,自己报销,校长无需批准。
在学术领域也是这样,一个学科有学科主任,有年级的教研督长,有课程首席教师,他们之间也要理清权力边界,不要小看一个学术圈子。他们之间如果理不清,也是没法创新的,下面的老师也是没有办法冲破一些所谓的学术桎梏。在理清权力边界这里面,一个要害是什么?就是预算的分解,一定要把预算分下去,让每个课程知道我们明年在课程建设上到底要做什么,让每个学科都清楚我们明年到底要花多少钱,把校长的预算,学校的预算变成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的预算。再一个,校长必须有权力督建他的团队,双向选择。
第二个就是扁平化,让供需有效连接。一般的单位里,中层的板子太沉重,扁平化就是要去中层化。我们把所有的中层部门变成职能部门,不再是管理部门,没有权力开会,所有的副校长不再分管任何一个领域,因为他分管任何一个领域,他就会重视这个领域,而不重视学生,而且他没完没了要开老师的会,所以所有的副校长兼任年级主任,不是分管。这样学校层面除了校长可以开会,别人无权开会。校长有没有时间?我们每个学期就开一次会,而且老师自愿参加。
在我们选课过程中,我们没有了行政部门,也没有了班主任,于是我们就给学生每个人配了一个导师,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这样还不够扁平化。教育也必须扁平化,师生的交往也必须扁平化,一旦固定一位导师,这个学生什么事都得找这个导师来解决,来请教。比如,学生非常清楚,人生规划,职业规划,袁老师比较好,心理问题找邵老师比较好,但是碍于他的导师是李老师,就会变得不好意思。所以我们不再固定老师。
十一学校里每天中午有一个校级干部和学生共进午餐,我的时间是在每周星期一。这个共进午餐表面上是一个放松性的沟通,其实最终是为了建立学生和学校管理的连接。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给我发短信,给我提要求,给我建立更多联系的往往是跟我一块共进午餐的学生,每次有三个学生跟我共进午餐。这种连接在扁平化的时代就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力。我把我的藏书向学生开放借阅,不是为了借书,是为了建立和学生扁平化的连接。我打算把家里打扫的干净一些,把我的藏书借给学生,叫学生到我家里去借书。有人说爱不是动词,不是名词,而是一个连词。
第三,完善治理结构,有所不为。学校评定教师职称的时候一个公示,它的落款是学术委员会。我和全校的老师同一时间在网上看到了学术委员会的公示,因为学校评定职称,推荐骨干和学代,学校科研经费的投招标,名师工作室的设立、管理和撤销,最终的决定权就是学术委员会,这是学校章程规定的,而且校长无权更改他们的最终结果。
十一学校教代会,对每一个事关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的文件进行无记名投票,而且当场公布投票结果。我们教代会每年开两个月时间,对所有的文件最后讨论到什么程度呢?他们说哎呀,快闭幕吧,我们没意见了,我们就决定闭幕。这样就确保了学校的安全性。
比如,马上要进行的高三学生的成人礼,所有的策划案都是来自于学生,活动上学生只给我三分钟时间来致辞,他们认为校长致辞没什么价值。他说我从上台走下来大概就三分钟,我和学生谈判,最后争取到五分钟。去年那届学生比较好,给了我十分钟。学生给我安排活动流程,说我必须有一个露面的时间,学生说校长一露面就够了。我说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学校校长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你没有那么多能力,在很多领域你真的应该交出去,他们会和你一块分担。
在十一学校,学校治理主体是有六个,教代会、校务会、党组织、学术委员会、学代会和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章程中明确规定了他们的权力,他们也有权力边界,他们最终决定的权力也是装在笼子里,也是有人可以质疑的。
最后一个,不奢望统一思想,致力统一目标。如果我们把所有人的思想统一起来,我们怎么能够创新?这些年来十一学校考察的朋友比较多,他们基本问我一个问题,你们这么大的改革,你是怎么给老师洗脑的?我一听就害怕,第一,你怎么能这样侵犯人格?第二,你能够做到给别人洗脑吗?第三,你真的洗了脑了之后,你不是鼓励无怨吗?所以不要去统一思想,但是我们要统一目标。
最后,我想以这个模型作为报告的结束,在学校里我们应该管什么?不管什么?我想有三个东西必须是学校致力去做的,学校的治理结构、多元的课程和有着多层次需求的教师。但是有些是不能做的,必须叫他生长,哪些东西能生长呢?就是个性化的成长系统,个性化的学习知识系统和教师在课堂的创新。当我们放弃那些领地的时候,把事情做实的时候,另外的地方就会大量的产生创新。在这里面他有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互动的中心就是学生,正是因为学生,才出现不断的创新。
《李希贵管十一学校就做了一件事:控制型变自主管理》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4035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