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6 08:3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编者按:12月19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在北京举行。搜狐教育作为本次活动独家网络媒体,全程报道本次大会。
在活动上,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信刚先生就“创新人才”话题进行主题发言。他谈到,创新人才培养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用设计图的方法铸造。与其刻意培养创新人才,不如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创新多的社会,是人和人的关系比较简单的环境,而今天社会上流行的许多形式主义,流行很多人际关系,这都对创新是一种影响。
搜狐教育独家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资料图: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信刚
以下为张信刚先生的演讲实录,文字有删减:
若在中国社会最近几年言论中找几个关键词,我相信“创新”两个字肯定是在其中。因为现在中国社会上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广泛的共识,就是我们要想下一步发展,要想有序的持续发展,创新是避不开的主题。
创新就是能够跳出框框来思想
讲几个例子,古代的创意,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都是重要的,这几个创意恰恰都与我们中国的社会有关。第一个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其实是古代第一个打破了血统门第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这是最早的,全世界任何其他社会都没有这么早就开始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第二个是唐宋出现汇款,这在世界经济史上、社会史上也是重要的创新。
第三是纸币,从元朝开始,欧洲人就知道有了印刷术,并且有政府的力量支持,可以用纸来发行货币,不一定要用金银或者其他的东西。这三个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创新。
在近代,有三个财经方面的创新。第一是出现在意大利,过去记账都是流水账,多少钱进来,多少钱出去,意大利把记账分成两个,一个是支出,一个是收入,一个是资产,一个是负债,分两行记账,一清二楚,今天所有的会计都是按照这个方法,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对人类影响非常大。
第二是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向海外扩展,需要集资,所以向社会发行股票,需要有人去推行股票和买卖股票,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首先向社会发行股票,这是一个创新。因为有了这个股票,所以才有资本市场的存在。因为有了股票,于是就有股票的经纪人,在1792年美国华尔街有二十几个股票经纪人,最后有了股票市场。
我们讲到创新的时候,在最近这一百年来或者在我个人的一生中间所见到的创新,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组织形态,我们的思想,都会有重大影响。
创新人才培养:无心插柳柳成荫
下面我们要问一下什么叫创新人才?创新不是说人家没做过的,你做过叫创新,而是人家没想到,你想到,并且想法是非常有用的,这才叫创新。
发现自然或社会现象并能认知到其意义者,将既有的原理或材料加以组合使之具有新用途者。
最简单的事情,我们的小纸贴很软的胶,现在谁的办公室里不用这个东西,这就是创新。甚至现在我们看到中国人到日本去买马桶盖,是日本人对马桶盖做了创新。
从似乎无关联的事件或现象中觉察到其关联者,这些都需要一个人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有思维和逻辑的能力。没有思维和逻辑能力,没有独立判断,是没有办法脱颖而出,有所创新的。
我们讲到教育界,当然是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的。究竟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呢?我个人发现很多人认为,创新人才是可以按照一种设计去培养出来的,我今天的主题“无心插柳柳成荫”相信已经说明了我自己个人的认识。创新人才当然是需要培养的,可是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究竟是用什么过程来培养一个创新人才?谁能够说我曾经成功训练出来十个创新人才,成立一个创新研究班,成立一个创新研究所,就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吗?我看不是这样。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出来什么样的环境,使更多人愿意去创新。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使人们有创新的基本能力,比如逻辑思维,比如敢于把不同的思想公诸于世,让别人知道的勇气。与其有心栽花花不发,不如无心插柳柳成荫。
创新人才可以培养,但不能用设计图去铸造
创新人才培养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用设计图的方法铸造。与其刻意培养创新人才,不如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
我们过去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不可以否认的,任何民族都不能否认,也难以摆脱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当然在内。但是也都能够在有限的范围里面塑造自己的未来。这不是宿命论,并非我们怎样的文化传统,于是必然走向什么样的路。
最近几个世纪,东亚即所谓儒家思想占主要社会影响力的区域,很少出现重大的科学发现、重大的技术突破或重要的社会学说。而我前面讲的古代创新,我们中国有四大发明是科技的创新,还有荷兰、意大利国家的例子是制度的创新。这是不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社会环境不鼓励创新呢?大家可以自己问一问,我们夸小孩的时候会说“你孩子真乖啊,他好听话”,这是不是赞扬的话?假如这是赞扬的话,小孩听多了,当然要听话,当然要乖。还有我们考试,因为我们有科举制度,所以考试,读书都是为了争取功名,而不是为了知识本身。
今天社会上流行的复杂人际关系 对创新是极大的阻碍
我们今天讲的教育一般是专指学校的教育,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从呱呱坠地那天开始,父母对他的态度,以及家人对他的态度,他看到的听到的,老师说的,同学说的,总体的输入才是他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计划,并且是制度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培养对这个社会或者这个部落或者这个国家有承担,并且有贡献的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究竟哪个大?我希望今天讲到教育创新的时候,要记得学校固然是一部分,社会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社会上流行的许多形式主义,流行很多人际关系,这都对创新是一种影响。我们看看创新多的社会,是人和人的关系比较简单的环境。在古老的社会,包括我们的邻国印度、伊朗以及其他古老的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比较复杂,花很多时间在从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事于自己工作本身,因此它的效率要打折扣的,不是没有创新,但是创新的数目和频率会降低,这是我在世界各国游走得到的一点印象。
“个人、集体”与创新的关系
最近几十年来我们常常说,社会主义是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资本主义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因此很多人,包括西方人都说中国是集体主义者,我们是个体主义者。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社会的爱,不弱于我们中国。他们并没有什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色列更是如此,根本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任何去过以色列的人都不能说以色列人不爱国,他是以达到实际目的为主,他有很多旅游景点,他没有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但是他们有这种思想,所以绝对不是完全以个人利益为主。美国最著名的军校西点军校校训提出,国家、荣誉、责任,这三点哪一点是提倡个人主义?而我们中国柳宗元最有名的一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一个人独钓寒江雪,哪里是集体呢?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传统一直有的。
在“个人与集体”上,我们不可以武断的说这两个是截然分开的。因此,创新的人不一定是个人主义者,为集体也可以创新,而不创新的人也不见得都是个人主义者。我们要摆正,当我们说到“中国梦”这三个字的时候,那个梦应该是千千万万众多个人的梦所集成的,朝着一个大方向的梦,而不是一样的梦,如果都是一样的梦,每个人都当螺丝钉就算了。中国梦,大家都有一个梦,但这个梦的集体总力量正能量加起来,铸成未来的中国。
创新教育,中学、大学该怎么办?
说的具体一点,我认为我们中学应该加强科学,不一定加强科学的课程,而是加强科学思想的传布,加强科学思维的方法。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今天,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自然世界,对心理素质有了解,用科学的方法,用理性来认识世界,这个在中学断不可少。前几年一个例子,只不过一个骗子说绿豆有效,大家就哄抢,抬高绿豆价格,这事说明科盲是普遍存在的。假如都没有科学思维,创新怎么做呢?高中念了文科的人对数理化是没有重视,所以到了后来或者终生对科学没有认识。
中国文化的宝藏就是文字,为了真正能够了解熟悉我们的文字,就需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在语文课文里面列了很多典型的或者杰出的文字,于是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学习别人的来自己应用,套用他人的来自己应用。语文训练,像西班牙小孩或者学会拼音文字的小孩,三个月学会拼音,三年就能写出很通顺的文章来。我们学习阶段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记忆这些字,读这些文。虽然王羲之的字我们也认得,但这让我们往往变得太尊重权威,而忘了自己也需要有所创建。高中学生如果净是读了范文,没有自己的思维,逻辑的训练就会比较弱。
大学本科,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只是训练一些通才的人,通才训练不出来,现在知识这么广泛。但是我觉得一定要找到专业课程跟通识的平衡,今天所谓的专业,未来过二十年之后,可能就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了。一个人对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对一个人类知识取得的经验,能够有所认识,才能取得进步。我觉得我们一方面,因为有专业,才想到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可以补足专业人才后半生的发展。在本科里面要平衡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
我自己在北大、清华都教过课,我发现学生们学分实在太多,太多之后,没有一科能够花足够的时间,没有一科理顺它的道理,真正理解它,而只是为了考试念一念,背一背。美国比较好一点的大学里面,一般学分的要求是120,这样的话,他才能每个学期对那个课做一个学期的报告,学期的论文,经过自己思考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否则就是把课本拿来背诵,应付考试。
最后就是研究院阶段,就目前的中国经济、社会能力和知识程度情况,我们还没有足够大的能力去培养那么多的博士,因为博士和硕士的区别是有限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谢谢!
《张信刚:今天社会流行的复杂人际关系极大阻碍创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4035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