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15 09:02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对孩子不能忽视底线教育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 线教平
随着林森浩的被依法执行死刑,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暂告段落,可余波未息。因为“一个愚蠢之人的一件愚蠢之事”(林森浩语),不仅两个高材生的生命过早陨落,带给两个家庭的伤痛也只有靠时间之手来慢慢抚平了,这难免让人一声叹息。行刑之前,林森浩表示,对这个事非常后悔,希望大家敬畏生命,对生活负责。
敬畏生命就会学会珍惜生命,就会在做违法乱纪之事之前三思而行;对生活负责就会想清楚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和责任,就会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人的一生中难免犯错,但有些错是不能犯的,一旦触犯,就有可能走向万劫不复的道路,比如杀人放火。当然,底线教育的范围不仅仅指不做违法乱纪之事,更包含一个人的做人本分。当年鲁迅先生曾提出四种人做法:第一种人最好,是利人又利己;第二种人也不错,是利己但不害人;第三种人是利己不利人,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第四种人坚决不做,即,害人又害己,像杀人放火之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第一种人应成为我们的追求,第二种人应成为做人底线,不提倡做第三种人,第四种人应坚决摒弃。而且,这根弦从小就要在孩子脑海里拉紧,以免孩子犯了大事家长后悔莫及。
之所以强调底线教育从家庭教育做起,是因为太多的案例表明,这些案件的主角大都有人格方面的缺失,而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为人父母者未必都能认识到。
从昔日的“李天一案”到今日的“林森浩案”,从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执着得近乎偏执的身影,不同的,一位是母亲,另一位是父亲;甚至直到临近执行前的最后一次见面,林森浩的父亲仍然不相信儿子会杀人,仍然在追问事情是不是他做的,仍然认为儿子是冤枉的。这种近乎偏执的做法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可以理解,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要么是存在侥幸的想法,要么就是不愿面对现实的逃避。如果我们的为人父母者,从小就告诉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越界的,一旦越界就要接受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任何逃避、借口都是没有用的,又何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底线教育说到底是一种责任意识的教育,而这种责任意识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才能形成。这恰是当下不少家长所欠缺的。
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当我们的孩子不小心被桌子椅子绊倒时,很多家长都会打桌子椅子,似乎孩子摔倒不是自己不小心的原因而是桌子椅子放的位置不对,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自我反思。一旦这种思维意识形成,当与人发生矛盾或纠纷时,很难从自身查找原因,也很容易选择逃避,因为孩子从小就缺少敢于担当、勇于承认和面对的教育。
底线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规则教育,知名作家六六说,做人是一条时刻约束自己的道路,不得一刻放纵。她说:“如此想想,挺吓人的,人这一生,连一次触碰警戒线的权利都没有。可也许正是这种残酷和严苛,才会逼得我们每个人都把‘投机邪恶贪婪’小人约束在胸膛里,永不犯险,只有往好人的路上一条道走红。”
这种意识如果需要我们的孩子有,家长最好首先具备。
执笔:张晓震
《对孩子不能忽视底线教育》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3224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