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03 08:3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虹野:“该不该”背后的价值认同
文/虹野
(首发蒲公英评论睿频栏目《不要代替学生判断“该不该”的问题》有删减;此处为原文)
江苏有一位很有名的校长曾经这样说过:“不让孩子吃不该吃的苦,不让孩子享不该享的福,这就是对孩子负责。”
如果从家长的视角来看,完全可以根据家长自身的价值判断来确定“让孩子吃该吃的苦,让孩子享该享的福”,当家长潜意识认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名校长的价值判断是一致的时候,不少家长就会认为该名校长若如此行事就是真的对“自己家的”孩子负责了。
可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什么苦是孩子该吃的?什么福是孩子不该享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这些标准作为家长的价值观体现在对孩子的行为引导上面,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行为是带有家长的价值观的烙印的。家长可以决定孩子应该吃什么苦,也可以决定孩子应该享什么福,从家长个人来看确实也是成人在替孩子做价值判断,也确实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体现。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家长却对孩子的价值观的成长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认同的过程,孩子在学校里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生活,代表各自父母的价值观会逐步的交融在一起,最后形成孩子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说,父母是对孩子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人,但是最终孩子的价值观却是在学校和社会中通过实践验证来最终形成,这个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种价值认同,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是不同孩子多样性价值观的汇集的场所,也是价值观认同的场所。在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价值观是有可能出现统一,他们或许会认为锻炼并不是一种吃苦的行为,哪怕有某些父母认为锻炼身体是吃苦的。
但是,作为教育的管理者,通过学校行政权力对某些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比如认为锻炼不是吃苦的,有可能使得一些身体状态不是很好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吃苦,认为自己意志力薄弱。如此一来,很有可能会以一种洗脑的方式使得孩子丧失了价值认同的过程和机会,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信心和能力。
正如阿兰·图海纳在《我们能否共同生存》一书中所说“只追求‘统一’的人和只追求‘多样化’的人是对立的”。当某位名校长用自己的价值 判断去统一一个学校的所有的价值的价值判断的时候,用他自己的标准来认定哪些苦是应该吃的,哪些是不应该的时候,价值认同的过程则就会消失了,这就意味着孩子们会被以一种近乎洗脑的方式来认可某种价值观。这样的状况用现代教育理念来看,是一种近乎残忍的教育生态。
要保证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和学校教育统一化的共同生存,或许需要像阿兰·图海纳所说的那样“从制度上保证对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
或许这位名校长把“让孩子吃该吃的苦,让孩子享该享的福”这句话变成聆听家长意见来协商改进校务的一个原则,或许比强制家长根据校长“让孩子吃该吃的苦的标准”来接受某些规则要好的多。(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
《虹野:“该不该”背后的价值认同》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2802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