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6 09:4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你知道“社交媒体依赖症”吗?随着社交媒体对人们媒介生活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和讨论日益广泛。社交媒体真的如洪水猛兽般可怕吗?美国最新的调查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高校又该对此如何行动?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大二学生盖瑞·纽曼走进图书馆,选择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准备开始今日的学习。纽曼这学期选修的西方文明史课程任务繁重。他需要在明早上课前完成60页的阅读,并写好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时间紧迫,纽曼调整好坐姿,翻开了课本。刚读了不到一页,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主屏幕上弹出一个对话框,提醒纽曼他的Twitter(类似于国内的微博)账户上有人@了他。
纽曼试图继续阅读,然而几秒钟后他还是没忍住内心的煎熬,果断拿起手机查看刚刚的消息。在回复完那条消息后,纽曼顺势阅读了其他几条突发新闻,半小时后才回到他的课本。不久后手机再次震动,纽曼重复了之前的动作。3个小时后,纽曼终于磕磕碰碰地完成了阅读,随后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进入论文写作环节。当他打开浏览器准备查资料时,Facebook页面自动弹出的消息通知再次抢占了他的注意力。于是,纽曼又到Fackbook上遨游一番。
一场孤独的狂欢
上述情境对经常使用手机、计算机的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这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在线互动行为被称作“社交媒体依赖”。社交媒体依赖在中国首次被广泛关注源于2009年开心网“开心农场”引发的“偷菜”热潮。当时这款虚拟农场游戏风靡全国,人人乐在其中、欲罢不能,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对“虚拟社交依赖症”的讨论。
链接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社交媒体依赖症?2012年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团队给出了6个标准:
1.总是挂念着社交媒体,或想着打开社交媒体。
2.对社交媒体的依赖随着时间而逐渐增加。
3.使用社交媒体是为了忘却个人的烦恼。
4.尝试减少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却徒劳无功。
5.当无法使用社交媒体时感到焦躁不安。
6.使用社交媒体的程度已经对工作或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自那时起,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的形式,日益深入地渗透进人们的媒介生活,重新定义了人与媒介的关系。近年来,微博、微信等风靡中国的社交媒体悄然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2014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谭惠娜在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时回忆,在她大学时期居住的宿舍里常常只能听见四个女孩敲打电脑键盘的声音,她们常常紧盯着电脑屏幕咯咯发出笑声。同一片屋檐下的室友间的对话居然常常是“我在微博上@你了”“看到了,我回复你了”。
然而,这并不是社交媒体改变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全部。穿梭在校园里,你会经常看到低头紧盯手机屏幕的学生匆匆走过;课堂上的低头族盯着手机默默翻阅着好友更新的照片和日志;同学聚餐时,他们往往相继拿出手机“拍照消毒”后默默更新各自的朋友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养成了“起床刷微博,躺下发微信”的习惯,社交媒体抢占的学生注意力似乎与日俱增。
看看大学生的自愈能力
“社交媒体依赖”近年来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校的恐慌,然而现实是否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惨烈?美国近期的一项调查给出了答案。2015年1月,美国《应用发展心理学期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在被调查的1800名四年制大学在校生中,在做课后作业期间同时使用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学生所得的作业分数,明显低于全神贯注做作业的学生群体的得分。该结果足以说明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在深究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时长与大学成绩(GPA)的关联时,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对社交媒体依赖有着相应的自愈能力。分析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越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的学生,其本学年学习成绩越差,但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对其大学第四年的成绩没有影响。
该调研的领导者雷诺·骏蔻在描述统计结果时表示,相比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更短,更少发布状态、与好友在线聊天或是获取新闻资讯。骏蔻解释道,或许是由于大四学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即将踏入职场的压力让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毕业和就业上,从而减少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大一学生由于刚踏入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他们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并逐渐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为此新生更愿意依赖社交媒体。
驯服“洪水猛兽”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这项调查揭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时,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区别对待,例如注重大一新生适应性方面的相关问题,辅助他们尽快熟悉大学环境,不在虚拟的社交平台上投入过多时间寻找安慰。而对于大四学生,学校可以注重学生压力的缓解,助其顺利踏入人生下一个阶段。
事实上,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社交媒体如果善加利用可以在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北京某知名高校新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时表示,社交媒体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中,她发现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大量社交媒体的课题。在教学中,课堂上老师无法教授的扩展内容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转发给学生,以学生不反感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
新闻链接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课堂之外,打造了一个通过微信课堂、科研助理、坐诊式答疑、讲座辅导、专业提升工作坊等学术形式,帮助全校本科生提升经济学专业素质、栽培经济学英才的造梦基地。微信课堂上,授课教师一边用手机发送语音,一边用电脑的网页版微信补充图文。而此时,学生们无论在自习、在宿舍,还是在路上,只要能用微信,都可以在线听课。2小时的课堂穿插着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交流,虚拟的课堂热闹而有序。(《中国教育报》,2015-01-03)
另外,社交媒体为师生交流搭建了平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受访教授表示,她为课上的学生建立了微信讨论群,师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远程讨论,比如在各大媒体实习的学生可以时时在群里发问,每位成员都可以贡献他们的想法,而教授则可以适时答疑解惑,让沟通拥有无限可能。同时,社交媒体作为较随意的聊天渠道,更便于学生与教师交流。
专注高等教育,请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或“MyCOS_Research”。
《大学陷“社交媒体依赖”怪圈》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29250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