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29 08:2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法国德里达等人提倡的所谓“解构”,七、八十年代在美国神气起来。我们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可认为这只是和结构主义“对着干”。外国人不那么重视学术招牌,不大管“正名”,只讲术语和逻辑。德里达的文体很古怪,用词特别,推理不同寻常。若不明白当代欧美人心中的参照系,不注意他们以为大家都已知道而没有讲出来的话和要探讨的问题,不知德里达拼命反对“逻各斯中心”传统是怎么回事,那确实不大好读。不过加以中国化解说似乎也还可以懂。试试看吧。姑且解说一下六条奇谈怪论。
一、言在意先。这是什么话!语言是表达意思的,怎么能反而在先呢?戳穿了说并不奇怪。一是说,思维不离语言,一进行思考便进入已有的语言框子。有的历史小说和电视剧中古人讲话用“绝对”、“可能”之类现代新词,可见作者构思时用的是现代语言。二是说,语言中的意义是由收到语言的一方得出来的,所以在后。唐朝李商隐的一首“锦瑟”诗的语言已存在了一千年,但最近还有人从中读出新意义。
二、字在言先。这又是奇谈。没有语言,何来文字?其实,这个“字”指的是形象和轨迹。讲话之前必有客观的或则主观的已有轨迹,不然便说不出话来。说“你好”也必先有个“你”。语言不能无前提而出现。可惜欧美人讲来讲去不过是拼音文字,只能设想汉字而不懂汉字的奥妙并不在象形。我们用汉字作为表意符号,很容易便明白语言中的声音是可以在形象之后的。这同表演艺术很相像,例如配音便是形在音先,好比望字读音。
三、无中生有。《老子》早已说过“有无相生”,但这里说的是“有”依赖于“无”。《老子》说的是“当其无”才有“用”。任何对象中都有不能直接见到的“无”。需要有中见无,无中见有。书中,话中,有许多是没有说出来的。书中作者和话中的事也是不在眼前的。接收艺术信息若只见其有而不见其无,就只能得到一堆无意义的感觉材料了。
四、异中有同。这看来容易其实很难讲,所讲的是黑格尔用的一个词。这个词现在译为“扬弃”,从前曾音译为奥伏赫变。从这里可以一直讲到《管锥编》论“易”,以后还得讲下去。德里达解说这个德文词的法文译法也费了大事。不过我们可以照一般理解,不多追究,因为我们都知道辩证法有矛盾的同一性。
五、古不离今。我们说的古实际是今。电视播放评书《杨家将》,并没有把我们带到宋朝去,反倒是使宋朝在我们眼前和耳中出现。夜间抬头望银河,那都是多少万年前(用地上时间计算)发出的光。我们眼前见到的是“古”时的星。任何点都是面,是立体,有头有尾有过程。不论人或物都是“事件”,可以当作“文本”来读解。这并不玄虚。我从书中看出岳飞和从你口中听到南极是一样的。出现的都是今,“现在”,不在远处。
六、反客为主。德里达大讲“寄生”即“食客”这个欧洲词的希腊原义,其实无非是“衍义”。印度美学中早就说,“字面义”是次要的。而“领会(暗示)义”是主要的。中国人也早就说了:“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中国人和印度人都说“韵”、“味”。破什么“逻各斯中心”,不过是西式的“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罢了。
照我看来,从哲学美学方面说,八十年代的欧美的孙悟空还没有跳出中国、印度、日本古代如来佛的手掌心。作为中国人来说,我们的祖先确实想到了很多现代世界上的思想问题,不过各有各的思想方式。今天世界上还是从欧洲出来的问题和想法最发达,所以我们也还得做孙悟空而不能总是满足于做不动摇的如来佛。
《金克木:“解构”六奇》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zk/42175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