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社会学家郑也夫忆上学记:曾那样疯狂痴迷体育

[摘要]按: 上学的路,短暂又漫长。那段时光刻着一个人年轻的模样,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成长。再回首,总有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一个瞬间,至今难忘。 搜狐教育在 2016 年利群阳光助学行动 之际,推出特别策划——《上学记——他们这样读书》, 用几期名人上学的...

  按:上学的路,短暂又漫长。那段时光刻着一个人年轻的模样,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成长。再回首,总有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一个瞬间,至今难忘。搜狐教育2016年利群阳光助学行动之际,推出特别策划——《上学记——他们这样读书》,用几期名人上学的故事、读书求学经历,鼓励即将进入大学的利群阳光学子,藉以思考,大学该如何上。

  本期人物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郑也夫曾做自画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颇有洁癖,不参加规则不公正的游戏。微染自虐狂,少时练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的确,郑也夫是个爱运动的人,上学时期的他曾那样疯狂的迷恋体育,尤其擅跑。在北京八中,郑也夫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光,他说那个年代的校园,操场每天挤满 打篮球、乒乓球、踢足球的人,特别是夏天男生几乎都光着膀子在操练。最难忘的不是学习,而是运动场,最大的乐趣也是体育。即使后来文革下乡了,觉得遗憾的 也是不能再在操场上运动了。

  搜狐教育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

  采写/ 搜狐教育薛彪 唐悦芝 王学涛

郑也夫(资料图)

  “整个中学时光最大的乐趣就是体育”

  搜狐教育:文革中您从北京八中毕业,那时候的教育跟现在有何不同?

  郑也夫:我初中读了五年,本该三年毕业了赶上了文革,在学校又滞留了两年。文革那两年就不要谈了,说说初中的那三年。在学习方面,我应该还算一个好学生,我们学校比较重视数理化,初一的时候学校搞数学竞赛,我得了第三名,初二、初三成绩在班里也基本是前五名。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记忆最深刻的不是学习上的事,而是体育。

  我们学校算是男校,可能受当时物质条件限制,半数八中人是体育狂热分子。如果是夏天,整个操场上看不到一个穿背心的人,全光膀子打篮球或踢足球。还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子永远没有空闲的时候,甚至大家你争我抢。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上第四节课是几何课,几何课由数学组副组长李秉纯老师上,即将下课时他说:“我从不拖堂,这是第一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不过打饭(那时很多同学在学校食堂吃饭,都是拿饭箱集体打饭,要排队)和占场子的同学可以先走。”

  这就说到了“占场子”。中午、下午最后一节课后,各班都要派出捷足的同学去抢占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球场和球台从来不会闲着,一直到天黑。球场最为壮观,因为是男校,球场上的同学统统穿着短裤,光着脊梁。同学们统统剃着寸头,只有一个两个留“分头”的同学。这是时代的特征,但也说明校风使然,同学 们的心思不在装饰自己,而在争当强者。

  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们班同学的田径都还不错,互相也喜欢在这方面较劲。我们的历史老师张显传是北师大研究生毕业的,当时国家困难,编制压缩,只 好将他们那批人才储存到中学。他搞了一个历史教学改革,把上课地点选在了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抽一周的三四节课上。我们学校离 历史博物馆不算太远,有自行车的骑自行车去,没自行车的坐公交,学校给每个同学解决来回一毛四分钱的交通费。

  但我班大部分同学不乘车也不骑车,一下课就蜂拥奔出校门,从太平桥一气跑到历史博物馆,竟然不比乘车和骑车慢。到那里还要排列一下当日名次,我常常是第一个到。每次历史课的时候,都能看到我们班的同学在马路上就开始操练起来,发疯一样的热爱体育。

  那时候整个三年的学校生活最大的乐趣都在体育上。后来文革发生了,好多学生下乡了,离开了校园生活和体育场,想起来都觉得很遗憾。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母校’几乎都意味着美好。但我敢断言,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校园能像上世纪60年代中叶,为一个学生留下纷繁杂乱的记忆。50多年光阴没有抹掉的记忆,应该有它入驻心魂的道理,特别是与今日校园内外的风尚对照之时。

郑也夫(搜狐教育资料图)

  “对待寒门学子,要给他们获得‘面子’的机会”

  搜狐教育:搜狐教育每年都会联合全国一些主流报道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对于即将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您能否给他们一些精神鼓励?

  郑也夫:从两方面说,一是学校氛围,一是学生个体。作为学校应该营造一种智力生活的氛围。比如欧洲的一些精 英学校,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大学角逐的是智力的高下,同学之间不问家境,也没有出身富贵家庭的人出来炫耀。这种不是学校三令五申造成的,而是学校长期的 校风。一个贫困的孩子到学校后不会觉得受歧视。而如果读博士的话,奖学金是很高的,不论是有钱人家还是没钱人家的孩子,都有机会拿到奖学金。学校做这种制 度安排,考虑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奖学金,而不是跟他们同龄人相比较。我在中国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很多也是比较贫困的,我告诉他们,如果要读博,一 定要到美国读博,在美国读博你的心态会比较好,你有一份高额奖学金,跟有钱人出身的人士在经济上是平等的。

  而作为学生个体,很难一概而论。我记得在人民大学的的时候,我带了第一个硕士生。当时很多人报我的专业,我看中了一个学生,他出身河南一个贫困 农民家庭,我问他大学四年是怎么读过来的,他说四年跟家里要过一分钱,通过做家教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同时他自己说很惭愧没帮家里任何忙。其实真正打动我 的是后半句,是他的自强的精神。作为一个寒门学子,你的第一个抱负应该是帮助家里改善条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既沉重又渺小的抱负,就别谈做一个大人才、建 设祖国等等。

  还有对待贫困学子,要给他们获得“面子”的机会,虽然家庭情况不好,但可以给他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发挥他的特长等等。我不太鼓励孩子们阳光一些,关键需要做到位。

  其实就像一个小学生,小学生之间孩子会有恶作剧甚至打闹,我们那个时代学生间打闹很多,打闹后会有很多家长找到学校。其实一个家长,如果你的孩 子受欺负,你不要动辄找学校、找对方的家长,因为学校里教给学生的第一堂课是自我保护,以后到社会上也要学会自我保护,不管是依靠自己的强壮身体还是靠说 话的本领。同样的道理,如果出生在寒门家庭,要想办法通过能力、长处等维护自己的自尊,这是个课题。

  我有个朋友陈教授,有次参加我的一本书讨论,私下他跟我说为了我的书把家里的大事都推掉了。原来他的孩子游泳考级,通过了二级运动员考试。他的 孩子还只是一个初中生。我朋友说孩子很不爱学习,我知道这不妨碍什么,因为爱不爱学习也要看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是什么大事。但学习太不好, 孩子总觉得在班里没面子,所以他参加了一个体育项目,而且还特别优秀,十三四岁就通过了二级运动员考试,平衡了学习上的没面子,在班里也很有尊严。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补充、平衡,纯粹的鼓励,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虚。

  往期回顾:

  易中天首谈“上学记”:那个年代的教育很宽松


《社会学家郑也夫忆上学记:曾那样疯狂痴迷体育》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556048.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