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教师评优晋级何以如此苛刻?

[摘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的各种评优晋级有了许多“坎”。比如,职称评定的条件,有“必须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之类的规定。注意,得是“专业论文”,那就得有“理论性”,得有“高度”和“深度”。一线老师写作并发表的“教育随笔”、“教育故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的各种评优晋级有了许多“坎”。比如,职称评定的条件,有“必须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之类的规定。注意,得是“专业论文”,那就得有“理论性”,得有“高度”和“深度”。一线老师写作并发表的“教育随笔”、“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无论多么真实生动,多么有血有肉,多么贴近校园和课堂,统统不算。许多老师本来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可就是过不了这个“论文关”。

  除了“论文关”,还有“年龄关”。比如,35岁就是一道坎,好多有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的评选条件,都规定候选人不得超过35岁,尽管按国际惯例,“青年”的年限是40岁。好,说到40岁,这又是一道坎。有的地方规定,参加校长助理考试的人就不得超过40岁,中层干部竞聘者也不得超过40岁;在一些地方,还有着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对过了40岁的老师,评高级职称基本上就在不在考虑之内……这种“年龄关”把多少渴望上进的老师拒之门外啊!

  除了“年龄关”,还有“年限关”,即对教龄(工龄)的要求。比如,“市学科带头人”的参评者,必须要有20年以上的教龄;与此类似,参评“市优秀青年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龄;同样,参评“教坛新秀”,必须要有三年以上教龄。我估计这个“年限关”最早源于职称评定,多少多少教龄才能评上中级职称,然后又必须积累多少年的教龄,才能参评高级职称。等等。

  除了“年限关”,还有“台阶关”——这是我临时杜撰的一个词,是想说明这种现象,在不少地方,要评上某一荣誉称号,必须有前一个台阶作为基础。比如,只有评上“教坛新秀”,而且是多少年后,才能参评“市优秀青年教师”;只有评上“市优秀青年教师”,同样需要一定的年限,才能参评“市学科带头人”,等等。又如,只有“区学科带头人”,才能参评“市学科带头人”,继而才能参评“省学科带头人”,等等。这样层层的台阶,是一级也不能越过的,必须按部就班。

  还有其他我不好命名的各种“关”。比如,必须担任班主任多少年多少年,或者必须支教多少年多少年;又如,作为主研人员参与研究的课题获得过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再比如,必须取得市以上课堂大赛一等奖,等等。也不能说这些条件一点都没有道理,只要评选或评定,总会有标准。单独地看,某道“坎”也许就是一种导向,比如,做班主任年限、支教经历等等,就是为了通过制度来引导老师们勇挑重担,不畏艰苦。又比如,关于论文和课题的规定,就是为了引导老师们做研究型教师,而不仅仅做教书匠。

  问题是,一旦这些条件绝对化,或者“一刀切”,问题就出来了。

  比如关于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的要求,现在在相当多的老师那里就已经变味。本来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即使最后的课题报告或论文,也是科研实践瓜熟蒂落之自然结晶。然而现在有许多论文是闭门造车硬写(甚至抄)出来的。为什么?因为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呀!于是,为职称而写作成了“教育科研”的全部内容。我认为,中小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写出并发表教育论文,当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这只能是提倡而不能通过评职称时的“一票否决”来强制。即使要将论文与职称评定挂钩,也只能是“在同等条件下有论文者优先”。因为一旦强制便极有可能弄虚作假,而这样虚假论文现在实在是太多了:有的剽窃别人的论文拿去发表,有的请人代写论文然后投寄报刊,有的通过托关系“走后门”在报刊发表文章,有的干脆就花钱买“论文”——各种收取“版面费”的报刊因此便应运而生。

  我觉得比“论文关”更不合理的是“年龄关”和“年限关”。是的,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素质、水平等等,需要实践的积累,但这个积累的时间,却不可以“一刀切”。达到同样的高度,有人需要十年,有人可能八年、五年甚至三年就行,为什么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熬十年二十年呢?曹禺22岁写出《雷雨》,肖洛霍夫26岁写出《静静的顿河》,他们都创造了在一般人看来和他们年龄似乎“不相称”的杰作。胡适26岁就当上北大教授,朱自清也是27岁就从春晖中学直接到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如果在今天,无论胡适还是朱自清,要凭教授,年龄和教龄就过不了关。现在,我们的老师申报“市优秀青年教师”必须有10以上的教龄,申报“市学科带头人”必须有20年以上的教龄,我觉得实在不妥。极不利于人才的快速成长并脱颖而出。

  说到年龄限制,还有一点不合理。就是诸如“40岁以下的老师才能报考校长助理”以及过了40岁有些职称和荣誉就不再考虑之类的规定——也可能是不成文的规定。我曾给一些希望“进入管理层”的年轻人说,先沉到课堂潜心教学,40以后在当校长也不迟。可人家说:“过了40,什么都没我们的事了!”几年前,我校有位年过40的老师,各方面素质非常不错,我很想推荐他担任中层干部,可按有关文件的条件,他早已超龄。还有一位女教师,也非常优秀,本来想申报省级骨干教师,可也是因为超过了文件规定的40岁,只好望而却步。

  在所有关卡中,我觉得最最不合理的是“台阶关”。一个老师,如果年轻时没评上“教坛新秀”,以后要向“上进”基本上什么都没戏了!他因此不可能评上“市优秀青年教师”,依次接下来的什么“市学科带头人”等等,也不可能了。同样,如果没有区的相关称号,想评市级省级的荣誉也是做梦。

  当然,领导也说了:“这个这个,确实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嘛!是不是呀?”甚至有的地方还将这条写进了相关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破格”的时候,因此所谓“破格”不过是说说而已。

  在上面种种貌似合理实则荒唐的规定面前,什么“活到老,学到老”,什么“终身学习”,什么“艺无止境”,什么“浪子回头”,什么“大器晚成”……都是苍白的!那么多苛刻的限制,还“上进”?还有什么劲啊!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评优晋级变得如此苛刻的。相比之下,我倒属于幸运的。我没评上过“教坛新秀”——当然,那时还没有这个称号,但“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早就有了,但我也从来没评上过。在我评上四川省特级教师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几乎什么荣誉什么都没有。我是从班主任直接当校长的,在那之前,我连一天中层干部都没当过。而那年我已经46岁了。如果我年轻时候,也遇到这样“年限”那样“条件”,那我还不“死定”了?

  而现在有多少优秀教师“死”在了成长路上?有的优秀老师熬到了头,退休时都还只是中级教师。是的,我说过“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但这是教师对自己的勉励;然而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却应该通过合理的评价制度,让“幸福”的老师同样也“优秀”起来。

  我特别想给有关部门说的是,能否把各种评优晋级的“门槛”降低一些?我尤其希望能够放宽甚至取消年龄和教龄的限制。只要达到了师德和教艺的标准,无论30岁还是50岁,无论教龄3年还是30年,也照样可以评上相关职称或获得荣誉称号,同样能够得到提拔。

  想想高考吧!连十二三岁的小孩都可以成为少年大学生,为什么20多岁的年轻老师就不可以申报“学科带头人”呢?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可以跨进高考考场,为什么40多岁的老师就不可以报考校长助理或竞聘中层干部呢?

  赞赏

  人赞赏


《教师评优晋级何以如此苛刻?》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448200.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