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03 22:4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豫都网讯 (通讯员 王跃 豆梦莹 赵浩宇 张向丽)“礼乐文化”自古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从祭祀、征战,到婚丧嫁娶,音乐伴随着中国人从生到死。从古至今,数百年来,唢呐曾是婚丧嫁娶场上风风光光的主角,而今却在时代车轮碾压之下,落得消弭凋零、难以为继。如何不让唢呐这样的传统乐器没落,需要我们深思。近日,河南科技大学“乐之情,中国梦”美丽中国实践团对洛阳市著名的唢呐世家——后洞村蔡家进行寻访,走进唢呐匠的唢呐世界。
黝黑的皮肤,瘦瘦的身形,走起路来还隐隐带风,身子骨依旧十分硬朗,说起话来也是中气十足,这是蔡正新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由于年龄大的缘故,蔡正新老人听力减弱,不便交流,于是,由他的儿子蔡小黑与队员们进行了交流,讲述了他们与唢呐之间的故事。
由于唢呐世家环境的影响,蔡小黑从小对唢呐就非常的喜爱。为了不吵到别人,蔡小黑甚至躲到放红薯的地窖中练习,一直吹到后背都是汗才从地窖里爬出来,等汗落了之后再下去吹,往往一吹就是一天。冬天的时候练习吹唢呐,手都被冻得没知觉了,只能僵硬的按住唢呐空。在下地去干活休息时,他仍不忘记练习指法。凭借着刻苦的练习,蔡小黑的唢呐吹响了邙山,吹响了洛阳,甚至吹响了豫西地区。他对唢呐的热爱之情,宛若蜿蜒的溪流,清澈而执着。
当队员问是否能现场听一下唢呐的演奏,蔡小黑当即就说:“可以,可以,你们等一下,我现在就去拿唢呐。”黑色的管身,通体有一层包浆,泛着隐隐的光亮,透着一种年代感。“这是我们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恐怕现在洛阳很难找出第二支了。”蔡小黑自豪地说。蔡小黑吹了一曲《百鸟朝凤》,娴熟而洒脱,队员们被各种鸟鸣声所吸引,也被唢呐的魅力所感染。
据悉,他们家从清朝末年便开始从事吹唢呐,一代代传下来至今。即使中间经过一些战乱的年份,他们家仍没放弃唢呐的传承。“当年洛阳唢呐有庞、牛、朱、蔡四大家,其余三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不再吹唢呐了,只有我们蔡家延续至今,但现在年轻人都不学唢呐了......”蔡小黑哀叹着说,言语之间透露出对目前唢呐传承现状的无力之感。
唢呐,民族的传统乐器,不能仅仅停留在老一辈人手中,我们当代青年要把这个接力棒一直传下去。民族文化需要根深蒂固,这样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所以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你我同行。据悉,队员们随后将继续前往老城乐器街进行调研。传承的脚步,从未停止,一直在向前!
《“呐”音似山,“呐”情似水》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44504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