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01 13:49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人教版、语文版等多版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呈现增、减、换、留四特点。包括国学内容普涨;课文数量减少;切合学生生活;经典课文依然保留。
增
国学内容普涨。今秋即将投入使用的语文出版社新课本中,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 七至九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40%,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
今年有望启用的修订版中,曾经在五六年级语文教材才设置的课后练习“古今贤文”,有可能增加到每册课本中。
减
课文数量减少。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部负责人郑伟钟介绍,目前新修订的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了15%。苏教版高中课本在原来的5个模块、20个专题不变的前提下,篇目也从108篇调整为95篇。
换
更新时代标签。新修订语文版教材约更换了40%的课文,如中学课本里将 《洲际导弹自述》改为《网络表情符号》,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人教版教材最近一次修订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30篇课文亦有多篇被更换。
留
传承经典。此次修订的各版本中,不乏传承多年的老面孔。例如,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 《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等课文得以保留,体现优秀品德与情操的 《我能行》《月下桨声》等也依旧保留。
据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近日,各地中小学入学报名工作陆续启动,语文教材的修订也再次受到关注。根据教育部今年4月公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学科,起始年级使用新编、修订教材。
语文教材怎么修?修订后语文课本更注重哪些内容?“新华视点”记者梳理发现,自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新课标启用后,已有包括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在内的多版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增、减、换、留是新修订课本的四个特点。而对于此前有语文书中存在常识性错误,部分插图陈旧粗糙,一些编排缺乏梯度,甚至存在“教材不够,教辅来凑”等问题,此次修订将有一定程度修复。
每一次教材改革都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我们的教材曾经经历过那些变动与修订呢?让我们一起盘点回顾。
民国时期:“文人”编课本,重在审美
中国现代语文教学始于1905年,清朝废科举、兴学堂,规定中学堂设“中国文学”课。清末民初的教材只选古代散文,直到1920年1月,在胡适、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学校分期废止文言教科书。1922年小学国文科正式改为“国语”科,全部使用白话文,中学国文教科书也开始加入白话文章。
当时各学校有权自选教科书,一时间群雄并起,教材遍地开花。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中学国语和国文教科书多达60余种。较为著名的有叶圣陶和顾颉刚1922年编辑的初中教科书《国语》全6册,以及1935年夏丐尊与叶圣陶编写的《国文百八课》。
这些教材收录大量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佳作,如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 《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想飞》,朱光潜的《谈读书》 《谈情与理》,戴望舒的《雨巷》等。
新中国:时政文章取代“美文”
1949年,教育废旧立新,首先要立的就是新教材,而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重中之重,毛泽东主席亲点叶圣陶担当这一重任。
叶圣陶是领衔新课本的不二人选。他18岁开始教书,26岁与顾颉刚合编初中《国语》全6册,后来又编写了《国文八百课》和《文心》,都是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界公认的经典课本,他亲手挑选的名篇历经时代淘洗,至今还是重点课文;1949年4月,叶圣陶出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为解放区编写新教材,提出“解放军打到哪里,教科书送到哪里。”
叶圣陶在文学出版界德高望重,正因为此,他才能对名家名作“大动干戈”,改掉作品不符合现代语法和中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再寄回原作者,非但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还都对修改表达感谢和敬意。例如郭沫若的新诗《天上的市街》,作为五四以后新诗的代表作品,20年代就选入了课本,1956年,北京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提意见,说现在普通话里已经不说“市街”,而叫“街市”,叶圣陶认可了这个意见,又让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给郭沫若写信,郭回信欣然同意,此后学生读到的就都是《天上的街市》。直到改革开放后,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名人作品,还要请叶圣陶出面裁夺。
1950年秋,新中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走进全国课堂。
改革开放:逐渐回归审美
1977年的语文新教材把叶圣陶当年主持编选的经典文章恢复了三分之二,补了三分之一。传统名篇和古代文学步伐小心地陆续走回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的回归几乎都要经历权衡和争论。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的情趣。
“审美”,这个阔别中国语文教育30余年的词终于重新成为教学标准。舒婷的《致橡树》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当时河南一所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述《致橡树》时,还引导学生自己创作有关爱情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寄给了舒婷。舒婷特意给他们回信,师生都非常兴奋。
21世纪:从政治性、工具性到人文性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出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课改,新编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不再以1980年代课本为基础,另起炉灶,学生们读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到了《荷塘月色》中“刚出浴的美人”,读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人教社不再一统天下,有的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不同的版本。各地的语文课本增加了反映地方个性特点的篇目,刘翔奥运夺冠被写入上海市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被节选收入辽宁省2006年语文教材中;广东教材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与此同时,一些“经典课文”退出也引起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士的争议,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贺敬之的《回延安》,鲁迅的《阿Q正传》……有人认为它们的退出是对传统的背叛,也有人认为现在课本更换几篇文章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媒介都有文章的立足之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比前几代人广泛得多,哪篇文章应该成为“必读课文”也许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品评中培养审美情趣,树立健全人格,才是教育家求索的终极目标。
整理自网络
《教材修订成热点,追忆语文教材的变迁》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44318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