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2 08:1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农村教育到底该怎么办?眼下,学界兴起了一轮“回归乡土”的热潮:有的说,恢复农村教育秩序需要重建标准化学校;有人建议,如果能保证每个年级5名学生,就可以保留教学点;还有人认为,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才是根本之策。这些新主张其实是老办法,很难完全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
拿建标准化学校来说,规划怎样做?比如5个学生的学校,需要新建学校吗?按照标准化要求,其占地面积应该多少,建筑面积应该多少,教室、功能室、办公室、塑胶跑道、钢琴房、图书馆等,怎样规划、设计、施工?农村的条件千差万别,如何整齐划一?有了学校,教师又怎么配?请专家和管理者算算。
可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但不是一味地向“钱”看。只提高工资待遇就能够使农村教师安心和有效地开展教育吗?我看未必。此外,工资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怎样进一步提高?提高工资待遇与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等条件如何协调?其实,教师要的是一份尊重,一份公平。一样的教学工作,隔壁县的教师就比自己多拿一千块,有人想不通。
在农村办教育确实非常复杂。谁也无法精确判断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农村人口究竟会如何变化?其对教育的需求有多大、对质量的要求有多高?这样几个因素会制约农村学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方法必须满足可持续、科学和被群众接受三个原则。强调“可持续”,意在长远考虑农村教育的整合问题,不搞一刀切,不留后遗症。
主张“科学”,就是要尊重农村办学事实,从农村教育实际出发,讲求撤并程序与规则。重视“被群众接受”,既符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政治主张,也突显了现代教育的民主性特征。一定要避免近几年农村学校建了又撤,撤了又建的做法。
事实证明,硬件论在教育上显然是片面而轻率的。办教育的基本规律是“重硬更重软,重物更重人,重量更重质,重知更重德”。
之所以有“重”和“更重”两层意思,是因为教育重要,是“百年大计”的根本。前一个“重”主要指保障条件,后者主要指关键举措。包括最美乡村教师等案例证明,只要教师队伍稳定和优秀,辅以社会足够的财力支撑,就能够实施优质的教育教学,保障农村教师的良好发展。
只有依靠尽心尽责的校长和教师,因地制宜地思考和办学,才可能使教育适应农村千差万别的现实情况。
不断地新建和撤并学校,浪费了大量的资金、物力、人力。现在来换一个思路考虑农村教育,把足够的资金用在教师的选择、培养、培训和配置上,看能否把农村教育办好。
选择热爱乡土教育、有学习能力的人来任职。加强农村教师的招聘与培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花拳绣腿。选择教师,热爱乡村教育是第一条件,而不是看重待遇和假期。
现在,国家拨付的师训资金成十倍增长,条件更加优越了。只要不浪费这份资金,精心设计,认真施工,不愁办不成好培训。其中,对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应该成为教师培训中的根本要素。要让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适应未来农村教育的变化。
同时,要为教师在农村生活工作创设文化条件。比如,可以参加经常性的县域教研活动,假期可以外出学习参观。要为教师配备网络和电视,要建立农村图书馆、文娱室。还可以让教师兼职农村事务工作,这有利于教师融入乡村。
农村学校的建设思路是这样的,不能“教育自教育”,而应该“社会即学校”。在新农村建设中,使学校与当地的文、体、艺及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整合在一起。至于如何整合,需要另行研究。
陶行知先生“去与取,只问适不适,不问新与旧”的学术思想,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思路,用以解决今天的农村教育问题,切实又可行,其结果更可期待。
(作者单位: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师范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欢迎关注教育思想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eduthought)
教育思想网读者群:299487468
《姚文忠:农村教育关键靠校长和教师》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43623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