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22 11:19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让倒数10名的学生都成为优等生?
——再谈课改成功标准
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功案例主要在农村地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怎么样的教学改革才能被看作是成功的课改?这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升学率作为课改成功的唯一标准,那是非常悲哀的课改,也是不切实际的。其结果只能引导越来越多的初中学校前赴后继的跳进一心猛抓升学率的火坑,这样的情景,正在全国各地的初中学校上演着。
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本身就是办学效益比较低的学校:大多是是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三流的质量。如果把升学率作为农村学校课改成功的标准,那与相信世界上有提高教学成绩的灵丹妙药没什么区别,是相当唯心主义的想法。按照教育有关部门的想法,既然你开展课改了,那么,你就要拿出一流的质量来向社会展示,说服大家,证明你的课改是成功的。这样的想法折射了有关部门领导急于功利和关注政绩的思想。
任何一个常态班级里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现在,我们来打个比方,以一个县区为一个单位,相当于一个班级,假如这个县区有30所学校的话,我们假设每所学校就是一名学生,这个县区就是一个有30名学生的班级。
那么,城区优质学校就相当于班级里的优等生,一般是1——5名,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心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费什么功夫,就能考出优秀的成绩,这样的学生自然不用挖空心思去“课改”,因为他们的特长就是学习好。城区普通学校和少数农村优质学校是班级里的中等生,一般是6——15名,他们智力一般,学习习惯一般,但没有什么不好的学习习惯,每次考试不用怎么费劲就能考出一个不好不坏的成绩,这样的成绩老师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剩下还有一半左右的学校就是大多数的农村初中吗,相当于16——30名的学生了,成绩比较差,或者很差,是老师最费心的那一群人,“一遍两遍,等于没练”。现在在这样一群学生中进行“课改”,要是16——20名那个层次或许进步快一些,或者说有些进步。而班级里倒数那些学生们,我们都做过教师的,大家想一想,“课改”会让他们成为这个班级里的“优等生”吗?
显然不会。
在我们若干年的教学生涯中,遇到从倒数几名通过努力成为班级中优等生的几率几乎为零,也就是说:那些“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三流的质量”的农村学校通过课改后乌鸡变凤凰的几率几乎为零。既然这样,我们还要以升学率来作为衡量农村初中的课改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不是脱离实际呢?
《苗蔚林:再谈课改成功的标准》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6006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