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29 10:4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编者按:12月5日,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教育的精神重塑:生长与生活“年度盛典在北京拉开帷幕,全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媒体人及教育机构领军者等600余人汇聚一堂,就中国教育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以下是在《生存VS生活 教育生活与精神美学》论坛中,北京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女士现场分享:
此文为搜狐教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我想从我从事的小学教育谈起。小学教育包括我们的早教,今天的生活确实给了孩子沉重的压力。这个压力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真的还没有回归儿童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这个我觉得是每一个教育者之痛,其实也应该是全社会之痛。
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我们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生长的需求,也没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今天虽然我们在努力践行想改变现状的一些实际的操作,但还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即生长的生态。
回归到整体的教育来思考,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真的不只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是全民的认知问题。我们到底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当人们都指向学校教育的时候,我觉得这已经是一种社会问题了。如果学校是一个教育的主体,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把他埋在土里。而他生长是需要环境的,需要适合的水分、空气、养分,这时候其实提供给他的不只是学校教育,应该是我们整体社会的大氛围。
其实我们的教育部门也看到了问题所在,已经在着手加大力度关注了,包括我们前些日子出台的关于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北京而言,今年开学之初进行的课程设置的改革,包括要求有10%拿出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我觉得就是努力在改变学校教育供给学生方式方法,把课程更加宽泛的提供给孩子,把教育的学校整体作为一种成长的平台,能够让孩子得益,在学校获取的知识能量过程中,不只是文本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实践。
昨天我们东城区就小学进行了学院日实施的启动会,提供了500多门课程,让孩子每一周都有半天进行选课,我觉得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努力。特别是很多人在关注崇文小学的寄宿,我们拿出来一些课程做生活课程,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我想孩子们真的是在动手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比如足球课程,用体育精神让孩子在成长中知道团队合作、与人共处、遵守规则等等,都给我们提供很多教育的契机和能量,我们真的应该把所有生活的过程,当成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今天我们探讨的教育的精神美学,我想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都有一种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我觉得从小学生开始,应该注入一种精神的情感,对社会的一种热爱感。我们崇文小学有一个校训:是用爱,用情,用心走进生活,我想每个孩子都能在实现校训的过程中,去实现自己一种美好的梦想。
《白淑兰:把孩子当一颗种子 让他原生态生长》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0282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