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09 11:1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兴趣有时是逼出来的
文|武宏伟(专著有《初中作文类型导析》《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做起》《“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等。发文300余篇。被誉为“新生代语文名师、一线教育专家、草根教育家”)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教育工作者大概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谁都知道兴趣可以通过积极期望、成功体验、小步子前进、不断提问题、兴趣的转移等方式进行培养。教育教学中也确实有许多学生因为某种因素的积极作用由原来的对某个学科、某种技能的学习不感兴趣而逐渐到感兴趣,甚至是痴迷的例子。那么这种起积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呢?从现实状况的角度看,大致有师长的科学培养;环境的影响;师长的严格管理;形势所迫等因素。而以师长的严格管理和形势所迫两者最为常见。严格管理包括从严要求、从严督促、从严检查、从严奖惩等;形势所迫是大势所趋的迫不得已,是人们自我觉醒,奋发向上的的表现。
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逼着自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学界泰斗启功先生的学书兴趣也是逼出来的。他曾说:“为什么那时候快马加鞭使劲写呀,就是因为我画画画得有点样子了,人家不让我题款,说我的款难看。我练字主要是为了在画上题出字来,和画配着说得过去,这也是我过去写字的一个目标吧!”
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李成年将军说,幼年练习书法是在外祖父的“杖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开始就让我们临柳帖,既不介绍柳公权是何许人也,也不讲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就是让依葫芦画瓢,翻来覆去地写,稍一懈怠或者写错,就打,他不是用戒尺,是用龙头拐杖往脑袋上打,直到打得起包为止。所以我练字不敢有丝毫懈怠,时间长了字就写得逐渐顺溜了,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我外公一看,就高兴了,在写得好的字上画一个圈,说明他认可了。在圈的诱惑下,我临帖就更认真了,开始一个圈,后来就两个圈、三个圈......随着圈数的增多,我对写字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大。
孔祥东、朗朗等钢琴大家都不是天生就对弹琴感兴趣的,都是在家长的“严刑拷打”下逐渐“逼”出来的兴趣。朗朗曾说过,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全是父亲逼出来的,小时候因不专心练琴也没少挨父亲的揍。笔者曾聆听过孔祥东的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小时候练钢琴所受的苦,他5岁开始练琴,在母亲做的纸板琴键上练钢琴。大冬天家里没有暖气,既冷又潮湿,把纸板铺在地板上,然后穿得很多很厚,戴着妈妈做的手套,把前面剪掉,肚里装着盛着热水的大瓶子练琴,而夏天又很热,没有风扇。练琴的指法不对,妈妈就用针扎。他为了发泄对枯燥的练琴生活的不满,会“打”乐谱的“耳光”,将乐谱打得七零八落;会把钟拨快10分钟,以便提早结束钢琴课……后来他妈妈谈到这些事,心疼地说:“如果早知道你会有今天的成绩,当年不该对你太狠了。”他却说:“如果不是我小时候你对我狠,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成绩了。”
各行各业,哪一个成功者对自己目标的追求的兴趣没有或多或少的“逼”的成分?逼就是压力,压力可以变动力。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就是对于某种事物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有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相互结合。学生遇到简单的、容易的、有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直接兴趣;一旦遇到复杂的、困难的、枯燥乏味的知识时,便需要有间接兴趣(即对掌握这种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后所产生的兴趣)来维持学习。学生认识不足产生不了间接兴趣怎么办?这还需要师长的“严”和“逼”,来帮其尽快形成间接兴趣。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师长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便又会对这种知识产生新的直接的兴趣……
说兴趣是“逼”出来的,有许多人会不赞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师长应该随孩子的天性发展,不想学就别强迫;父母“逼”孩子参加各种培训,不仅不能让孩子学有所得,反而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降低孩子的幸福感,进而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兴趣是孩子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真正的兴趣不是靠外部力量推动的,而是孩子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的,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尝试各种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在玩中学,一旦发现他有兴趣的苗头,因势利导,尊重支持,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兴趣……
兴趣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从一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状况的。但是,说“兴趣有时是逼出来的”,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完全反对。
没有几个孩子愿意舍弃玩的时间来学习,他们毕竟小,自律能力还不强。所以师长的“逼”就成了比较普遍的现象。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开始学习一种知识或技能时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是厌烦,这是正常现象。但经过师长的“严格管理”一段时间后,兴趣就可能得到了他自己的认可,随之而来的就是自信,再后来就是自觉,当孩子因有了兴趣而变得自觉自愿学的时候,也就是师长得到解放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师长的“严格管理”,甚至是“逼”要注意方法,适时适度,要及时鼓励,不可以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那也只好放弃,毕竟身心健康比学习更重要。条条大路通罗马,你的孩子在此没有兴趣也许他是其他方面的好材料……
最后我想用甘霖编著的《成功是逼出来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1日版)在内容简介中的一段话来给这篇文章作结尾:
人一生下来,就要大声啼哭,逼迫肺泡接受新鲜氧气。接着,世界上的一切,都逼着你去适应、去争取。
人的每一步都是生活所逼、环境所逼、亲情所逼、工作所逼、社会所逼、自己所逼、时间所逼、空间所逼……种种无奈、层层施压,一步—步地要求你不得不努力拼博、勇往向前。
无论穷人富人,都有惰性,也有无限的创造力,但非要环境和绝境来逼。当你受到生活的催逼时,你其实正面临着一次机会,当环境把你逼到一无所有的境地,实际上是给了你一把征服世界的利剑。
催逼,可以激发你的潜能,可让你经常处于一个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状态,而这时的你经常会有超出自己想像的收获。因此,被逼不要“无奈”,被逼是福。
我们在接受生活磨难的催逼并予以克服的过程中,使我们拥有了力量和智慧,从而得以成长、壮大和进步,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
被逼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
(本文选自作者新著《教育的是是非非》)
《兴趣有时是逼出来的》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28784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