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3 08:4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关注桃李国学堂,与您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您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您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启功先生的“竹竿理论”
撰文 李山
“四个口袋”
启功先生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书法,文物鉴定,古体诗创作,当然还有先生投入很大精力的古典文学研究。这里有个掌故。据说当年学校做教学师资的摸底工作,让大家说说自己都能教什么,启先生就如实讲了自己能教的各个方面。结果后来“运动”来了,有人借机揭发说“启功骄傲”,“他吹嘘自己有四个口袋,装了四个方面的学问”云云。但是毕竟因为这是组织上让说的,后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又据说,当年刘盼遂先生就背后对人称赞先生:“别看人家没有大学学历,可会的比谁都多。”
不过,启先生不是“论文机器”,更不弄“科研项目”,他们那时候也没这样的讲究。启先生的文章都是本于读书思考,是发乎兴趣的,所以写出的文章有内容,读来也都是趣味盎然的。一些石破天惊的洞见,就是出之于这些妙趣横生的文字中的。
这样的“科研成果”有许多。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启先生关于诗歌格律的“竹竿理论”。
平平仄仄:一个竹竿似的音节长串
先生擅长古体诗写作,长期教的又是古典作品(当年“古代文学史”类的课是不许他教的),古典诗歌、骈文乃至古文中的一些“声律”现象,就成为启先生专注思考的问题,一些重要的观察,就记录在1977年出版的那本《诗文声律论稿》里。这也包括格律诗的“竹竿理论”。
(启功)左:双清图 右:绿竹图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汉语诗歌的格律讲究平仄(zè。平声,包括今天的一声、二声,其他声调为仄声)变化,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稍加观察即不难发现,也是“平平”“仄仄”,两个字一组,一节一节的。据此,启先生在《论稿》中提出,格律诗平仄的变化,就像一个很长的竹竿,一节一节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无限延长。那么,要做遵循平仄格律的五言诗或七言诗,很简单,可以按照五言、七言格律的要求从竹杆上截取五个音节或七个音节,所得的平仄变化,就是严丝合缝的格律谱。请看下面的图示:
假如是五言诗,那么就可以从竹竿截出如下的几种格律句:
A.仄仄平平仄(3到7或7到11)
B.平平仄仄平(1到5或5到9)
C.仄平平仄仄(4到8或8到12)
D.平仄仄平平(2到6或6到10)
若是七言诗,也可以截出如下四种格律句:
A.平平仄仄平平仄(1到7或5到11)
B.仄仄平平仄仄平(3到9或7到13)
C.平仄仄平平仄仄(2到8或6到12)
D.仄平平仄仄平平(4到10或8到14)
假如要作一首“仄起不入韵”的五言或七言绝句的话,只要把上面截出的ABCD四种句式依次排列即可。如果要作五言或七言律诗,则排列成ABCDABCD就可以了。除了上述排列方式之外,还有几种。但无论如何,“竹竿理论”使得格律问题便于把握了。
“一三五不论”说法有问题时
当然,就是那些格律诗的高手,也未必都能像竹竿“平仄节”那样严格遵守平仄,一些变化是可以有的。但是,许多讲格律诗的书,都讲什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有问题的。启先生研究汉语格律发现,古体诗讲究格律,有一个“上宽下紧”的规则,即不论五言还是七言,或更长句的诗歌,一句之中,前面的字在平仄上可以有些变通,越到句子结尾就越严格。五言、七言格律,到最后的三个字,被称为“三字脚”,必须是“平平仄”对“仄仄平”一类参差相对。“三字脚”若乱了,也就不是格律诗了。
有意思的是,启先生还举了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的句子说明问题: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nèn,那,你)子弟每(们)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这两句当然不是格律诗,甚至连长短都不一样。但是,启先生发现,两句最后的“一粒铜豌豆”和“千层锦套头”,却是合乎格律的,而且两句的最后三字,又是“平平仄”对“仄仄平”的。“脚下无鞋穷半截”,这句俗语居然也适用于诗句。只要讲究音律和谐,上松下紧的规矩看来就是相当普遍的要求,格律诗的“三字脚”就是从这普遍要求中来的。如此,“一三五不论”的那个“五”,是涉及“三字脚”的,若真像一些学者所说的可以“不论”,那就容易破坏“三字脚”的音律规矩,弄得像“脚下无鞋”了。所以说,所谓“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应予商榷的。
火车的“嗵嗵”与诗的平仄
说到“竹竿”理论的发现,还有故事呢!启先生晚年回忆,有一次他从外地乘夜间火车回家,躺在卧铺上,一路上全是高一声、低一声的“嗵嗵—嗵嗵”,一高一低,两个音节,循环往复。哎?启先生想,这不就是诗歌中的“平平—仄仄”吗?启先生有位邻居乔东君先生,是从事音乐工作的。回家后启先生就问乔先生:我怎么听火车铁轨的碰撞声,也是“平平仄仄”的呀?乔先生回答:火车轨道的声响自然是没有平仄的,可是我们听不断重复的声响,却喜欢找出声音的节奏变化来。
这让启先生马上联想到诗的格律。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声调,平声字的音值高,仄声字的音值低;汉语诗歌格律的平平仄仄,就是高高低低,就是两个字一节的高高低低的节奏变化。就是说,汉语诗歌之所以有格律,不是哪一个人的硬性规定,而是古人由于汉语的声调,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学现象,它适合了人类心理上对节奏高低变化的需求。
启功:朱竹图
启先生这个“竹竿理论”的发现,让格律问题活了起来,让一个看似无道理、死规矩的现象,变得符合某种逻辑,有了某种意味,变成可以理解的了。“竹竿理论”不仅深化了对格律的认识,还能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汉语自身的特点和魅力。
微信ID:taoliguoxuetang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投稿、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启功先生诞辰纪念:启功先生的“竹竿理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zk/49686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