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16 08:2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一、原题展示
下面是2014年江苏省泰州市的一道中考古诗词阅读题。
阅读温庭筠的《菩萨蛮》一词,完成第7题。
小山①重叠②金③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④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⑤绣罗襦⑥,双双金鹧鸪。
【注】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②叠:皱(眉头)。③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④花:簪花。⑤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⑥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闺怨 B.梳妆
C.相思 D.送别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
(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 )
A.李清照 B.李贺
C.李白 D.李绅
(参考答案:(1)D (2) 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A )
二、质疑
笔者认为,对这道古词的阅读考查,从阅读材料的选择、附带的注释以及试题的设计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1.此词是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中的首篇,它和下一篇《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是温庭筠词的代表作,也是《花间集》的首篇。这两首词本身难度很高,对于我们现代的成年读者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作为支撑,不借助注释,也很难读懂,更不用说我们的初中生了。
2.附带注释很不严谨,只是一家之言。本题的前四个注释,就值得商榷。如很多人不同意注释①的说法,我们来看几种权威的解释: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2月第2版)解释为“屏山,即屏风”(P1538)。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解释为“画屏”(P427)。诗词大家叶嘉莹女士解释为“山屏”,并解释说:“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并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见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P19~P2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袁行霈先生通过大量的考证,也解释为“屏风”。(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P354~ P35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3版)。可见,他们都解释为屏风。对于注释②,“叠”在这里并没有深意,就是屏风的重叠。注释③“金”是指金光,即日光。“金明灭”是指太阳照在有金碧螺钿装饰的屏风上,日光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依叶嘉莹说),《古代汉语》《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和叶说差不多。注释④“花”是指真实的花,而非“簪花”。
3.设题要求高,乱点“鸳鸯谱”。此题设计了三个问题,第(1)小题还好判断,不作分析。难度最大的是第(2)小题,要求太高,很多考生只能依据平时的训练,依葫芦画瓢,很难答出命题者出示的参考答案。这种纲目要点式赏析,不是一般学生所能够掌握的。就其难度来说,当是对高中学生的要求。第(3)小题,是牵强附会,胡乱联系,是一种严重的误导。“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一语,耐人寻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古代汉语》和叶嘉莹女士直接解释为女子,没有点明身份。袁行霈先生认为是一个青楼女子,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解释为“一个贵族女子”。而命题者硬是乱点“鸳鸯谱”,将李清照扯了进来,很不严肃。李清照大家都很熟悉,她的身世、经历和此词中的主人公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以上三点质疑都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对古诗词的解说应当是见智见仁。
三、如何考查
根据课标对初中学段的要求,对古诗词的考查,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考查题型应该以识记为主。多考查背诵默写,抓好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人为地拔高。在考查中,可以适当增加理解性默写分值,减少直接性默写比重,坚决排斥选择题,这是义务教育学业考试的特点所决定的。
2.考查范围应该以课本为主。以人教版为例,在六册中,其中讲读的有29首,课外背诵有60首,这么多足够中考考查的,尽量少考查课本之外的古诗词。至于说可能和别的地方撞车,这也正常。
3.考查难度应该以理解为主。对初中学生而言,应该以学业水平测试为基准,以理解诗词句含义、大意诠释、把握主题为主,这是一条界限,不能人为越过。
作者:丁兆存(山东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莲海学校)
源自语文报社
《质疑一道中考古诗词阅读考查题》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zk/43203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