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9 09:1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近日读到 李镇西老师新发的博文,内容主要是与李希贵见面的情形与对话。其中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希贵还说到莫言:“莫言和他哥哥经历的对比,真是打了中国教育的耳光!”我问为什么,他说:“前天我还和莫言两兄弟一起吃饭,我在高密一中做校长时,莫言哥哥是副校长,文笔非常好,但缺乏莫言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他读了小学、中学和大学。而莫言,小学只读了四年半,便辍学了,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拿到。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而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自由自在,最后才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要压抑孩子的个性,不要扼杀孩子的天赋。”(8.16李镇西《李希贵为我撑伞,何罪之有?》)
对于莫言与他哥哥的成长经历本人不太了解,但李希贵老师的意见是值得称道的: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压抑孩子个性,不能扼杀孩子天赋。
可现实是,我们这么多年所推行的教育一直是过于追求分数的教育,一直在应试主义的道路上沉重前行。分数高的才是好学生,成绩差的自然就是差生,家长与教师对此意见出奇一致,因为有冰冷而坚硬的考试制度在引导着人们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被迫参加各类培训班,目的就是为了有个好分数,能在各种考试中“胜出”。学校为了学生成绩,也大力推行题海战术和取得高分的教学模式,“考啥教啥”被认为是最优秀教师,促进孩子个性发展、全面素养提升以及保护学生天赋的做法无疑是不合时宜的、是动辄被叫停的教育。学校更像应试加工厂,学生被整齐划一地反复训练着各种应试技能;学生变成了只会学习课业、只会应试的机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此背景下,哪里来的个性化教育?学生的爱好、天赋被无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束缚;甚至爱好、天赋、想象力等成了“异端”,是被压制、排挤、否定的“另类”,此类怪像的根本原因是这些与升学考试无关。
当然,谁也无法否认我们教育近几十年来的巨大成就,也无法否认国家和教育界有识之士为教育回归本原和正道所作出的各种努力。我们基础教育的普及性、扎实性以及学生学业的优良可谓在世界上也颇得好评,但我们就是不能培养出大批创新性人才,“钱学森之问”至今无解。可见,我们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了整条道路上。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虽然表面学业优良、扎实,却是以牺牲大量时间、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为代价的,学生已在多年的培养过程中,被压抑了个性、限制了爱好与兴趣,被扼杀了本来的天赋,这样的学生怎会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又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难怪李希贵老师慨叹莫言读书少反而更具想象力与创造性,读书多的莫言哥哥却是被遏制了创新的生机与活力。
破解教育弊端难题的关键,是让教育回归本原,走出应试主义误区,走科学的素质教育之路。
为此,我们需要在几个方面大力改革。一是考试与录取制度改革。考试要更重能力,重视全面素质考查;录取不唯分数论,更要看综合素养。二是社会用人制度和人才观的转变。不唯文凭与学历,不是只有211、985的高校学生才是人才,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被杭州师范录取,谁说马云不是杰出人才?三是学校、家庭教育观的转变和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改变。不是只有成绩好、分数高的才是好学生,那些分数不高但综合素养高又有爱好、兴趣与想象力的孩子未来更有前途。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数学只15分,用今天世俗眼光看是典型“学渣”一个,但清华破格录取。因此,教给学生会做人做事才是回归教育本原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正道。四是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有许多传统的优点,诸如勤奋、节俭、吃苦、聪明等,但比较缺少创造力、动手能力、爱好与兴趣、责任感与自信心等素养,而这些正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重要基本素养。优秀的学校教育应善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天赋并发展学生个性,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质疑品质、问题意识和科学态度。
当今,国家正在推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发展方略,社会亟需创新型人才,这是社会经济转型向优向好发展的基本保证,作为教育在培养创业、创新人才问题上自然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应该走出“斫直、删密、锄正”误区,应该“纵之顺之,毁其盆……解其棕缚”(两句引文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因此,尊重孩子个性、顺应孩子天性、发展学生天赋、爱好与兴趣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这样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才适合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问题哪一件改变都决非易事。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坐等,也无需牢骚,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朝着教育的正确方向自觉地做下去,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微薄有限,但即使只有几个孩子因此而受益,那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有其价值和重大意义。
如果你有什么教育困惑,关注初中家长会微信订阅号:czjzh100,可以与我交流。您还可以加入QQ家长交流群:237062416,与老师和更多的家长交流教育问题。
《从莫言两兄弟的创造力反思学校教育》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zk/39762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