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频道 > 升学考试 > 中考 >

民国第一位正式内阁总理熊希龄,“爱国慈孝”的教育故事

[摘要]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时时会想起熊希龄(1870.7.23-1937.12.25):这位中国人民不应忘记的赤诚爱国、坚守中华优秀教育精神的教育家。由于种种原因,他似乎要淡出人们的视野了,这无疑将是一种难以弥补的损失。笔者怀着多少有点激越的心情,撰写...

  

  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时时会想起熊希龄(1870.7.23-1937.12.25):这位中国人民不应忘记的赤诚爱国、坚守中华优秀教育精神的教育家。由于种种原因,他似乎要淡出人们的视野了,这无疑将是一种难以弥补的损失。笔者怀着多少有点激越的心情,撰写了下面这些文字,希冀能以此告慰先贤,启迪后学。

  一“强国保种”的时代精神

  【大为强国保种之谋,小为育子克家之计—熊希龄为教育立国理念增加了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

  熊希龄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重要成员,险些陪同“六君子”成为血洒长街的第七位“君子”。民国成立之初,熊希龄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位正式的内阁总理。仅此两项就足以表明,熊希龄是一位享有广泛社会声誉的名流,他可以从政,也可借社会贤达的身份做一位不错的幕僚。熊希龄还有很强的经营实业的能力。例如:他曾组织开发湘潭锰矿,改变了当时国内锰矿依靠进口的局面,为湖南矿业生产开辟了新的前途。这表明,他完全可以用己之所长成为一位成功的实业家。然而,熊希龄却选择教育事业作为他一生最重要的奋斗目标,将其全部家产捐献给了慈善教育和平民教育事业,将他本人的墓圹设在了香山慈幼院之畔,矢志与教育同生共死。

  熊希龄人生最后的日子是率领师生在抗战前线浴血奋战中度过的,这是他生命光彩的升华,也为后辈学子留下了效法的榜样。人们在追念他时,将其业绩概括为两句话:“一生赤诚爱国盼振兴中华;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

  熊希龄在阐述他的教育理念时,常常十分“中国化”。他担任内阁总理时曾发表《政府大政方针宣言》,明确指出:“抑立国大本,首先整饬纪纲,齐隶民俗,司法与教育实其最要之枢机也。”就法治与教育比较而论,他认为“教育则更重”,是“国家百年之计”。这段论述直接弘扬了我国古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论断,揭示了教育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对中国“输币割地,刳肉饲虎”的危机,熊希龄曾带着拯救中华的使命考察过西方列强的兴国之道,他发现这些国家之所以富强,在于创立了新型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富国强兵的人才。这致使他在坚守“教育为立国大本”传统观念的同时,能够剔除封建统治者赋予教育的“御民”功能,直接反映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全民需要。故而熊希龄在创办湖南时务学堂时,就确立了“大为强国保种之谋,小为育子克家之计”的教育目的论。

  强国,志在凭借培养人才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状况;保种,志在借助教育维系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弘扬曾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精神。“育子”,旨在培养中华民族有作为的子孙后代;“克家”,就是“齐家”,旨在使受教育者具有治理整饬家庭的能力。他将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立德序列,作为达成其“强国保种之谋”的着手处。熊希龄为积久弥新的教育立国理念增加了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一生奉行,始终不渝。

  二推动教育创新的杰出“创客”

  【至诚至精、爱国为民的教育精神,正是熊希龄推动教育创新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与保障】

  古人云:“诚则明矣”(《礼记·中庸》)。通俗地说,即一个人如果能够摒弃各种诱惑,专心实意、执着地从事某项利国利民事业的话,定能通透明理,达到至善的境界。熊希龄正是这样,以其为国为民至诚之心从事教育,始终能够正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纵观熊希龄的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他每走一步,几乎都踩在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端水平”之上。

  熊希龄天生聪慧,曾被喻为“湖南神童”,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甲午战败之后,当我国急需“开民智、新民德、强民体”之时,熊希龄积极参与筹建时务学堂,并在1897年学堂开办后担任总理(即校长)。毛泽东曾赞许说,时务学堂“养成了若干勇敢有为的青年”。蔡愕、范源廉等人就是其中的优秀毕业生。1902年,他在湖南常德创办了西路师范学堂(常德市一中前身),培养了如蒋翊武、林伯渠这样一批国家栋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相互火并,正是我国发展民族工业的有利时机。当时国家急切需要实业人才,他不失时机地开办了一系列实业学堂。例如:1906年,他在湖南创办醴陵瓷业学堂,有效提升了当地瓷器业的水平,1910年醴陵瓷器荣获南洋劝业会一等金质奖牌。他除了在湖南当地设立过五类实业学堂,还在东北创办过商船、农工等学校。他几乎每办一所实业学堂,就能带动一方实业的发展。熊希龄堪称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先驱。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熊希龄又率先于1918年在北京筹办香山慈幼院,并于1920年开学,首推平民教育和慈善教育。创办之初的15年内,该院收留的五千余名孤贫子女,后来悉数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和一批国家高级领导干部(其中有新中国的四位部长)。

  我国近代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民间教育社团发挥了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熊希龄还曾大力支持创建新教育运动的社团,于1922年被推选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其他教育社团共同促进了“六三三”学制的创立,该学制一直沿用至今。当前,扶持和发展群众性的教育社团业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熊希龄当年促进教育社团发展的思想和经验值得借鉴。

  新学制的颁定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自此,我国教育界开始引进并推行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教育性质的改革,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在这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院曾创办过15所工场、7所农场、7所商场,使学生学有所长。在办学体制上,该院融通了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既有分流又有融合。“知行合一”的教育和灵活多元的教育体制,使学生们各有所长,既能升学又能就业,有效解决了当今老百姓批评高中毕业生为“新白丁”的问题。从微观领域论,当年慈幼院推行的“学—研—产”教学,与今天我国教育界正在试行的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理念高度一致,而熊希龄却早了近一百年。熊希龄实施的“新教育”为中国教育走出中世纪、进入现代教育体系建有殊功。用今天的话说,他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创客”!

  凡此种种,促使笔者思考,熊希龄为什么总是能够在社会最需要的时候推动各项教育创新,而且这些创新大多能够持续获得成功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至诚至精、爱国为民的教育精神正是他成功的根本动力与保障。今天,我国基础教育频频遭到社会的诟病,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受到功利主义干扰所致。我们学习和研究熊希龄的教育思想,首先要学习践行的就是他至诚至精、爱国为民的教育精神,以激发起今天教育者所向披靡、抵制功利主义的气概,一扫教育平庸媚俗之气,让教育事业重塑圣洁的形象,为振兴中华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三家庭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熊希龄创建的家庭教育教诲学生学会爱己、爱人、爱国与爱天下,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的教育融入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家庭伦理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独胜处。然而传统的家庭伦理由于包含被宗法制度利用的内容,至近代,曾经遭到猛烈的抨击。遗憾的是,其中富有人民性的一些内容也被抛弃了。近年来,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孝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不仅仅是晚辈对长辈尽孝,其前提则是自上而下的责任和义务。所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所倡导的是双向的道德原则。

  熊希龄重视借鉴中国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并能把握其精髓。他认为“家庭教育实造人才之基础”,为此,他在香山慈幼院特别创建了“小家庭制”和家庭总部,将全院称为一个大家庭。他将家庭总部命名为“慈孝堂”,并注明“家庭总部指导各家以母慈子孝为本,故名其堂”。“孝”是对学子们的要求,“慈”则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并居于指导地位。熊希龄指出,教育者只有“不独子其子,慈方是大”,还应做到“幼幼及人之幼”“生生如己所生”。他曾告诫教育者应有“公心”,倡导“勿偏爱所爱”,强调实施符合道德原则的爱,即“爱人以德勿姑息”。为贯彻慈孝教育精神,香山慈幼院制定了《香山慈幼院儿童治家法》和《香山慈幼院儿童习礼法》。这些“法”囊括了对己、对人、对社会、对国家、自治等方面的教养,其中的礼法则综合了古今中外具有现代意义的一些内容,此外,学生们还需要掌握烹饪等生活技能。

  “慈幼院是我的家”的观念,在校友中扎下了根,熊希龄就此创立了“回家节”。1935年7月7日,香山慈幼院举行了第一届“回家节”,熊希龄曾赋诗言道:“漫言桃李在公门,教养全蒙社会恩。念念勿忘同类苦,牺牲私利始能存。”熊希龄以无私的胸怀告诫学生,他们能享此天伦之乐,不要以为只是学校家长们的功劳,须知桃李成荫全赖社会恩赐;在此国难之际,尤不能忘怀同胞所受苦难,要牺牲私利,永葆大众的生存。他这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教育家国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教不囿于一己之私,富有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

  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还认为:结婚不单单是爱情的结合,更是延续人类生命、文化的道德的结合。婚姻是人伦的开始,家庭是培育下一代的温床,美满的婚姻家庭是国家、社会进步与稳定的基础。熊希龄十分重视婚姻教育,使之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曾敏感地指出现代社会存在家庭问题,告诫学生应当严肃对待婚姻,“愿希梁孟以身先”,以古代夫妻相敬如宾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学会建设家庭。他在慈幼院举办的第二届“回家节”中增加了一个移风易俗的项目“集体婚礼”,熊希龄夫妇等人为校友中五对新人分别担任证婚人、主婚人。集体婚礼不仅为“回家节”增添了欢乐,凝聚了亲情,更丰富了香山慈幼院家庭教育的内涵。

  略加审视我国现实的家庭关系不难发现,忽视家庭伦理教育的危害已经显现:腐败分子家族化,深刻揭示了不能正确治家者必不能治国;“丁克”家庭屡见不鲜,一些人不愿似乎也没有力量承担“育子克家”的责任;我国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四十来岁的夫妇也加入到离婚的行列之中,这表明有些人不太懂婚姻之道,也不善于进行家庭建设。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必将削弱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还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熊希龄重视婚姻教育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熊希龄创建的家庭教育唤醒了人的“天良”,以此入手教诲学生学会爱己、爱人、爱国与爱天下,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的教育融入了浓浓的人文情怀,更富有实效性。据称,香山慈幼院的校友们在台湾曾多次举办“回家节”,大大增强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同宗同族的凝聚力,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香山慈幼院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教育,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积极有为的家庭文化建设,这种教育是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小学管理》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左下角一键购买哦!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中小学管理杂志社新媒体运营部

  精彩预告

  下期发布:从师生到师徒,北师大附中王莉萍副校长为您讲述她与恩师顾先生的故事

  精彩内容

  为了使您不错过《中小学管理》以往推送的精彩内容,小编特将几位名师大家和反响热烈的微信文章整理如下,欢迎您随时查阅!

  回复“1”,查看《中小学管理》发布的西平的精选微信文章;

  回复“2”,查看《中小学管理》发布的李希贵的精选微信文章;

  回复“3”,查看《中小学管理》发布的沙培宁的精选微信文章;

  回复“4”,查看《中小学管理》发布的柴纯青的精选微信文章;

  回复“5”,查看的教育叙事》——叶翠微

  回复“6”,查看张伯苓:“不懂得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

  要查看《中小学管理》所有往期微信文章,请点击右上角进入“详细资料”中的“查看历史消息”这一项即可。

  同时我们欢迎您订阅《中小学管理》官方微信,添加方法如下:

  1.直接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的“中小学管理”查看官方账号进行添加。

  2.在“查找公众号”中搜索“中小学管理”,选择微信号为“zxxglmedia”的公众号进行添加。

  3.点击微信“通讯录”选项内右上角的“添加”按钮,在“搜索号码添加朋友”下的对话框内直接输入“zxxglmedia”进行添加。

  精选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写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民国第一位正式内阁总理熊希龄,“爱国慈孝”的教育故事》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zk/31623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阅读教学的切入口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