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樊阳和他的人文讲坛:行万里路,播种人文精神种子

[摘要]按: 2016年8月1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坚持二十五年通过公益人文讲座推进学生阅读的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中学语文教师樊阳获得第二届全人教育奖。武汉武昌实验小学徐莉、北京亦庄...

  按:2016年8月1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坚持二十五年通过公益人文讲座推进学生阅读的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中学语文教师樊阳获得第二届全人教育奖。武汉武昌实验小学徐莉、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钱锋、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周其星三位老师获“全人教育奖”提名奖。

  樊阳获奖词:作为语文教师的樊阳,他敏锐发现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从课堂到课外,积极探索尝试。从咸阳母校到上海,他辗转执教多所学校,不变的是每周末的人文讲座与每月的人文行走,一办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来,他培养十八届千余名学生,讲座千场,人文行走千公里。在外人看来,二十五年的坚持是艰苦、困难的,而于樊阳而言,这不断学习、收获的过程,只是在满足生命本能的精神需求,其中充满了挑战的乐趣、发现的惊喜、分享的喜悦、生命的激情活力,以及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成就与幸福。

  樊阳曾获得教育部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中国教育报》推动阅读十大人物,《中国新闻周刊》2011影响力教育人物,上海市职业道德十佳标兵,五一劳动奖章等区级以上奖项30项,2015年获得首届华文领读者大奖和搜狐网年度创新力教师奖。

  一线教师用心思考,不难发觉现实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但面对现实教育的各种困境,有人选择逃避问题、埋头苦干,有人选择逃离教育、事不关己,也有人选择迎难而上、探寻理想……

  人生南北多歧路,而樊阳,用人生二十五年的执着坚持、不断探索作出了他的选择。

  尝甘辄欲令同享

  1991年,刚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樊阳,被分配到母校陕西咸阳彩虹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对于一个并非有志于此的师范生,这无疑令人压抑苦闷。与此同时,崇尚自由、极具人文关怀的他很快发现当时中学人文教学的空泛与教条,于是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提供课文以外的历史背景、分析角度,激发学生们发现问题、质疑探究、畅所欲言,这些学生们闻所未闻的新鲜元素和教学方式,获得了极为热烈的欢迎。他感受到了自己在教育中的价值。

  他十分享受与学生们分享交流的快乐,也从学生的热情中愈发地感受到他们超越课本、教参的精神需求--天然的好奇心、探究欲以及表达评判、追求真知的热切渴望,他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启蒙,需要跳出当时有着诸多限制的课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让他们接触更为系统化的世界文明图景和更为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不受制于当时一成不变的教育形态和十分陈旧、意识形态化严重的教育内容。于是刚工作3个月的他就开始建立语文小组,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在教室里与感兴趣的学生们聊文学、谈史地,一起共同阅读、平等讨论。

  起步阶段的语文小组,以文学文化讲座结合交流讨论为主,以中外文学名著为主体,包含了世界文明史的众多方面,从时事新闻到地理历史、从民族宗教到艺术审美,学生们在阅读书籍之后先分享个人的感受,樊阳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通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相互启发、获得新知,并通过随笔记录反思与感悟。学生们由衷的喜爱这样的方式,自愿地参与其中,三五成群,全情投入,风雨不改。此时的语文小组所阅读、讨论的内容,打破学科边界的形式,都为之后人文讲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3年开始的文化行走便是之后人文行走的雏形。多年后,语文小组中的许多人回想往事,都表示在樊老师的熏陶之下,他们慢慢地发现学习不再是工具性知识的积累,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对自我和世界也有了更为清晰与深刻的认知,逐渐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乐趣,开始独立思考、终身学习。

  然而,这样的活动与当时周围环境之间的巨大反差,很难让他人理解,因此樊阳和学生们只能在私下开展、做足保密工作。并且,受到南方谈话的影响,周围萌动着下海经商、跳离教育清水衙门的社会氛围,没有老师去关注这件事情。

  别有人间行路难

  1996年,樊阳从咸阳调职上海,周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学生从高三一下变成了六年级,对初中教育的不适应,让他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琐碎繁忙的工作,加之生活巨大的压力,虽然他仍尝试在课堂引入人文的思考,但课外讲座已经无法继续进行。

  1997年底至1998年,樊阳两次查出肠息肉在医院做手术,和癌症病人住在一起,听着病房整夜痛苦的呻吟,目睹生命的脆弱与短促,他整夜难眠,不得不思考人生的价值、做老师的意义。期间他的一个学生身患脑癌,听到此消息,正在回陕西路上的樊阳马上赶回上海,不顾台风,冒着风雨赶到学生家中探望。之后,他率领同学们每周至少三次、分小队轮流去看望这位同学。樊阳自己第二次手术的时候,这个学生听说了这件事,因为还不能完整说话,只能哭着请求父亲把自己背到医院看望病中的老师,樊阳也十分感动。师生们的关爱和鼓励,让这位得了脑瘫的同学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手术后医生说只有一两个月的生命,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甚至在术后五个月已经可以开始识字、说简单的话、用左手写字了,直至一年后癌细胞转移离开人世,樊阳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这段爱的故事后来被上海电视台拍成了专题片。而这些经历也促使樊阳决定把讲座重新开起来。

  在上海,重开讲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遇到的就是观念问题,上海社会讲究实用,在当时,没有功利成分在内的讲座让人无法理解,解释澄清也难以让人信服,只会更加显得异类。于是只能瞒着学校老师,尽量不告诉学生家长,家长们问起,樊阳让学生们也只说是"在免费辅导功课"。

  然而,即使再低调小心,樊阳的身边也不乏不理解、不支持的声音,甚至有恶意的揣测与中伤。评高级职称时,樊阳被住在楼下的外校教师告发"搞家教",差点职称批不下来。因为这件事,学生们动员家长写证明信,有的家长就直接不再让孩子参与了,讲座也被迫弄得像"秘密工作"一样,学生分批到达、蹑手蹑脚地上下楼,对任何无关对人等一律不说讲座的事。

  樊阳最初还住在学校宿舍和亲戚家里,讲座没有合适的地点,时间也无法固定,要不就在周末无人的办公室里,又或者在麦当劳里,要不就等到教师宿舍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去樊老师的宿舍里悄悄进行。后来他们便在复旦曦园打"游击",从春到冬,风霜雨雪,即使冬天很冷时,他们穿着滑雪衫也坚持活动。1999年,樊阳买了房子,讲座终于有了固定的地点,在他家里的书房或客厅举办。近几年讲堂又得到学校支持,得以腾出一间宽敞的活动教室,目前的人文讲坛常设也就常设于此,整排分类摆放的书架与众多讲坛相关的资料围绕着四个"书院"的讨论区域,阳光细雨穿过茂密的树荫落在教室后面的落地窗上,每周末迎来一场又一场精神的盛宴。

  进入新世纪,应试教育的氛围愈演愈烈。功利的世风让家长、教师都跌入分数的追逐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认为"不补课就是不正常",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业余时间被占用殆尽,越来越多原来参与讲座的学生不断被补习班、试卷作业和各种因素"抢走",学生最少时只剩下五六名。把讲座坚持下去,变得异常艰辛。樊阳只能开始跟学生和家长做大量的工作,选择性地让学生参与讲堂的活动,一直到2008年才重新让所有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虽然周围越来越的老师和家长都看到了人文讲坛对学生们思辨能力、阅读习惯等方面的提升与培养,但是即使是今天的上海,沉重升学压力所带来的分数导向的社会舆论,依旧认为补习班、兴趣班是万万不能少的,而类似于人文讲坛这样"课外"活动唯有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的孩子才有资格参与,"保持学习成绩"也成为许多参与讲坛学生们与他们相对开明的家长所达成的口头协议,初三学生如果要坚持参与讲坛活动更是从学生到家长都需要抵挡来自各界的压力与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下,参与的学生必须与不支持的家长、班主任等"做斗争",必须和樊阳一样用业内等出色成绩赢得反对者的认可。因为学生们的懂事努力,讲座度过了一次次艰难时刻。

  就算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人文讲坛在2005到2010年这段时间,还是进行了全面多样化的尝试,形成了讲座、网页讨论、文化行走三位一体的形式,多年级参与共学。讲座内容进行了序列化的整编,2007年有了讲座网页,文化行走也形成了上海市区的十条线路。

  2011年,因为同学的一条微博和一篇文章《哪儿都是杏坛》,樊阳获得了公众的注意,被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中国教育报》评选他为"2011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樊阳说,当时接受采访,是基于自己理念的变化,希望让讲座发展得更好,能让更多学生收益,与此同时也希望对教育改革、教育环境的改善起些作用。广泛的报道,让讲座有了更为广泛的学员来源,人数一下增长到80人,地点也从家中走向茶室和学校教室,建立了"樊阳人文讲座"微博,也让樊阳有机会认识更多的同道中人。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人员的庞杂、场地的扩大使学员管理变得困难,原来促膝谈心似的交流便难以实现,"新人"加入和记者、社会人士的"观摩"也让讲座内容受到了限制。

  2013年,语文小组、文学讲座已经有了"樊阳人文讲坛"的正式名称、标志和徽章,这年年底,首位助教的加入,也给人文讲坛带来的了新的活力。有了相对稳定的助教团队后,讲坛创设了文史、文哲、汉文、西文四个书院,每个书院十余人的规模,配有相对固定的导师,也让更加充分的交流再次成为了可能。目前的12位年轻的助教来自各行各业,有3位博士、7名硕士,是各学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既有幼儿园、中学、大学的老师,也有白领和自由职业者,此外还有40位毕业学生和各界人士成为了讲坛的志愿者,他们在参与人文讲坛的活动后,认同讲坛的理念,渐渐便开始参与讲坛的管理和协作。助教和志愿者团队和樊阳在一起,就是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时常相聚,讨论阅读、学术、生活与讲坛的教学,温暖而热烈。

  "把种子种下的人"

  在诸多新闻报道中,樊阳"义务不收费""坚持20年"的行为让不少人感到惊奇,有报道还称他为"引得普遍荣誉却无人效仿"的"孤独的布道者",樊阳却说"这并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极为享受教学相长过程中智慧的火花,学生对他的喜爱让他充满自信,学生点滴的进步与成长让他感到幸福与快乐、恨不得与全世界进行分享。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遇见了15位樊阳老师的学生,从在陕西咸阳的第一届毕业生到目前班上的高中生和讲坛里面的学生,他们有的已经为人父母,有的尚未成年,有的留学海外,有的已成为讲坛的助教。有时间返校与樊老师聊聊天、谈谈心,这些学生做起来,是如此的自然又平常。而在旁人眼中,从樊阳人文讲坛毕业的学生,大多善良、刻苦、脚踏实地、负责任、有担当,不只关注自身还十分愿意帮助他人,是敢于质疑、有生命力的一群人。

  在学生们的心中,老师樊阳是认真执着、有耐心的,虽然第一眼会觉得不苟言笑、难以亲近、要求"古怪",但一相处下来就会发现平易近人、幽默谦逊、干净纯粹、知识渊博、底蕴深厚。他的课堂十分生动,有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生活中,他知行合一,有着对理想的坚持以及对社会角色、责任的自觉,是一位让学生敬而不畏的老师。学生们敬佩他不求回报的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乐趣,以无穷的热情、随心所欲地进行个人的追求,不在意世俗的眼光",达成了"理想与生活合一"的幸福状态。

  樊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认为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保有自信和好奇、找到自我、追求自己的理想。编剧杜俊是樊阳在陕西咸阳的第一届学生,她在文章里回忆当年语文小组的日子:"樊老师能够始终让我心安的就是,他不指责我的'遁世'倾向,他只是表达殷切的期望,然后将选择权交给我自己--他呵护学生的时候确实像个慈祥可爱的老母鸡--但他不压制意志。"2005届学生马洁薇现在是一名留法的商科硕士,原本充满阳光的个性,上初中时却因为理科成绩十分不理想而愁眉苦脸,她说正是因为樊阳老师不断的鼓励,她才没有因为过度害怕数学功课和成绩而厌学。2006届学生汪一泓是独立乐队吠马的一员,他曾写信给樊阳:"我一直感受到环境为我们安排了单调的所谓功成名就的生活方式,但这个课堂却让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希望自己能追求更加靠近生命本质的东西。"

  樊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真实表达自我,认识许多问题并没有没有固定、标准的答案,学生们观点不一时,争锋相对的辩论,让在场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事后也难以忘怀。一位刚刚高三毕业的学生说:"填鸭式的教学不适合每一个人,而人文讲坛正是把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的氛围与力量。"

  2011年讲坛人数激增、鱼龙混杂,人员从年龄到参与目的都参差不齐,甚至有一些抱有功利目的的人也开始参与其中,不少讲坛原来的学生向樊阳抱怨,而他则教育他们理解他人、相信人文精神对人的影响,相信宽容的力量。

  有学生说,参与樊阳人文讲坛,是一次生命的引领与提升,是"打磨原石的过程"。有的学生性格内敛、不善言谈,而通过交流讨论,让他有欲望、有机会发表观点,从而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原来觉得学习无趣、生活空虚,也渐渐开始爱上阅读,更加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对很多事情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升;有的学生一开始是为了虚荣心想参与其中,但在阅读、参与讨论但过程中不断提升,发现自身的不足,变得更加谦虚谨慎;有的人从一开始觉得有趣,到选择跟随、教学相长、检验已学,从师生到朋友的关系,体会到了精神的享受,找到了精神的家园……

  还有学生说:"教育真正的力量,是离开了环境依旧有自己主动学习的动力与能力,不需要外界的推动,樊老师把我打造成了一块海绵,想要用尽所有的细胞去吸收身边的智慧,不断去学习,拿知识分子的担当来要求自己"。讲坛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化"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般渗透的过程。而樊阳则是那个把种子种下来的人,让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随着时间与阅历的增长,慢慢发芽、成长。

  今天如何做教师?

  樊阳认为,从教二十余年,虽然教育教学已经有所进步,但依旧存在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不自由、教学形态命令宣教、教育资源局限教材、脱离生活等问题,"以考定学,以考定教"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考试检测代替了真正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决定性的位置。

  许多学生的自信也早就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毁灭,失去了学习主动性,没有了追求自由的理念,"学渣学霸不过都是学奴"。另一方面,教师工作的惯性,屈从于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在不仅用分数来评判学生,也用分数来评判教师的大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十分忙碌、压力很大,却很难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自我的认同,过得非常痛苦。所以说,现实强调分数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全面成长权利的剥夺,也在消磨着教师的教育理想。

  在他看来,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比起分数,应该更加看重学生的理念、想法和作为,让学生发现自我并能够"独立思考、真诚表达",通过人格魅力的带动、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课堂形式和内容的转变、阅读氛围的营造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喜爱不再以应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精神。

  这要教师不断地学习、阅读,付出时间提升个人的人文水平,反复思考更贴近教育本质的问题,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发现自我,变得自信阳光快乐;教学方式的启迪与改变如何更好地落实在课堂之中,而不单纯以成绩评判。否则再好的课堂表现力、再多的学习方法、再漂亮的教研论文都不能代表好的教师素养,如果背离教育本质而不自知,就更加可悲。但现行的在职教师培养,大量是无用甚至起反作用的,多数是行政文书,而缺乏教师需要的内容。

  "不能背离教育的初衷讨论教师的素养,在尊重教育本质的前提下,一位好的老师,首先应该拥有平等尊重的学生观,这是基础;其二,他是出于爱与学生分享和交流,乐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与同行的闪光点,这也是发现教育资源的良好契机;其三,他的教育资源观、内容观应该是开阔的,懂得生活处处皆是教育教学资源等待教师进行开发与运用,善于发挥人好奇的天性,不断发现与创新,并把新发现、新收获与学生分享;其四,不断学习、思考、发现的心态对教师而言也很重要,教学是有遗憾的艺术,懂得在遗憾中反思、学习,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或者教育资源。"樊阳相信,做到了这几点,就会成为学生欢迎、大家喜爱的智慧、自信、快乐的好老师。

  其中,关于教育内容观,樊阳说到,教师职业有的时候被很多认为是缺乏挑战性和乐趣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老师的重复率太高,尤其是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学科,就更加容易反复重复,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但是,二十五年来,人文讲坛迎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讲坛的内容只有不断增加,从未"简单重复"。类似狄更斯《双城记》这样的经典作品,已经是第五次出现在人文讲坛之上,可即使相同的主题,每一次都会有内容的变化和迭代,且不论每一次的现实背景、参与讨论的学生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学生,也会因为年龄的变化对同样的作品有了新的解读。"人文行走"更是融读书、观览名胜、讨论、写作为一体,通过"阅读--行走讨论、现场阅读--再阅读--再行走"的方式,相互促进,并让讲坛讨论与"行走"一虚一实两种体验,生动活泼地让学生实践杜威"从经验中学习"的理念。因此,所做的每一个讲座、每一次行走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参与其中的人也自然感到有趣、愉悦。

  樊阳课堂内外的尝试与改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阅读、思辨、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让视野更加开阔,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他们学科的学习成绩上,他所带9届毕业班每届都是年级第一、区市名列前茅,他的教学成绩、班级管理等各方面都获得了体制内的检测和评价的认可。在2011年之前,樊阳就被上海市两个名师培养基地选中,成为名师培养基地的成员,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得了许多体制内的荣誉。然而,他也再三向毕业班地同学激动地说:"如果你们认为,我们都是做题机器,我教的只是一个做题方法的话,那我觉得自己很可悲、很可怜、很可笑,我白做语文老师了!"

  他认为,人文讲坛不完全离开体制,对于体制内部的老师和教育者,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以带动老师们尝试从自己的课堂起步,做力所能及的尝试,只要愿意尝试实践,就提供更多教育的可能性,不一定非要使用和他一样的方式。他说,"世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范式,在课堂上最为宝贵的恰恰是保持自由实践的空间,让学生感受人文教育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与活力。"

  虽然应试的大潮下,多数人依旧冷眼旁观,但仍有一些同事,即使不能像樊阳那样改变自己的课堂、尝试改变教育现状,可是也多多少少也受到了他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理念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让他们不那么功利地看待教学,尽可能地参与公益活动。教研团队中的老师更是对他教育的出发点和教学框架的建设表示了高度的认同。

  在同事的眼中,他严肃认真、用心注意细节,十分敬业,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一个人,学生崇拜喜爱、同事佩服敬重。他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有时甚至有些急切与急迫,他如赤子一般纯粹地热爱着教育事业。生活中,他走路飞快,经常丢三落四,为人随意,不懂拒绝,与人相处融洽,很是热心肠,他热爱生活,不仅爱阅读,时时处处在看书,还酷爱旅行,对各类美食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每次旅行之前会做足功课,通过阅读对目的地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并在旅途中与同伴们进行分享,是一个行走的活字典、活地图。

  在采访中,我们会向每个受访者提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一种神仙鬼怪、动物植物等事物来形容一下樊阳。

  年轻的学生会把他形容为善良正义、慈悲温润、博学多才的天使长加百列、文殊菩萨、古茶树和玄龟;年长的学生会把形容为勇敢的刑天、坚持理想的堂吉诃德和西西弗斯,"与生活战斗,与应试教育相抗争,克服了谋生的压力、生活的痛苦与茫然,战胜自己、战胜生活、战胜命运";同事们称他为热爱教育、敢于尝试、敢于实践的"孙行者",而他自己则希望成为一只飞鸟,飞离束缚,自由自在地去看更加广阔的世界。也许,这也是他挣脱教育管理束缚,争取教育教学自由自主的一种写照吧。

  相关阅读:

  “全人教育奖”是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每年评选一次。一线执教教师(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公益组织等),持续执教5年以上皆可参选。每届评出“全人教育奖”获得者1名,奖金人民币20万元;“全人教育奖”提名奖3名,奖金人民币10万元,鼓励更多拥有健全人格与专业精神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并关爱每一个学生、注重阅读和学生精神与心灵成长、能够启发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实践并且推广“全人教育”理念。

  据了解,这一奖项有别于传统对教师专业技能和牺牲奉献精神的强调,更加关注教师在人文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樊阳和他的人文讲坛:行万里路,播种人文精神种子》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57014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