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孤烟直:华中师范大学最美的八大建筑

[摘要]桂子山美,美在大树,美在园子,美在建筑。桂子山上既有被列入武汉市一级保护历史建筑的老房子,也有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大楼。下面是入...

  桂子山美,美在大树,美在园子,美在建筑。桂子山上既有被列入武汉市一级保护历史建筑的老房子,也有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大楼。下面是入选《华大名片——华中师范大学简明读本》的8个建筑,请您投票选出最喜欢的——

  一号楼

  名片解读:一号楼建于1956年,华中师范大学从昙华林迁到桂子山上的首批老建筑之一,2013年被列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历史建筑。现为历史文化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教学楼。

  名片延伸:从华师校门口直通到一号楼、二号楼和西区六栋宿舍的大道上,梧桐遮天,夏天沁凉,秋天金爽,这是华师人最常走也最爱走的一条路。葱郁的树木衬托得一号楼若隐若现、恰到好处,能让人浮躁的心瞬间沉静。一号楼是我校从昙华林迁到桂子山上的首批老建筑之一,2013年被列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历史建筑,现是历史文化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行政办公楼。一号楼的屋顶支架为三角形结构,屋檐四角角度约为30到45度,最大夹角处还嵌有三角硬木,建筑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此外,门楣、窗间、窗台等细部的中国古典花纹也很考究,尽显简洁大方之美。此外,门楣、窗间、窗台等细部的中国古典花纹也很考究,尽显简洁大方之美。另外,一号楼朝向为南,因此冬暖夏凉。

  据记载,一号楼、二号楼和西区六栋老宿舍均由中南设计院第二室的主任工程师王秉忱和设计师何浣芬设计的,是典型的近代建筑。其建施图、结施图、水电设施图等资料至今仍完好地被保存在校档案馆。一直以来,老建筑群都被认为是出自梁思成之手,但事实上它们只是仿梁思成风格。1952年11月,学校因昙华林土地有限,满足不了学校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便打报告征地建校。当时,中南军政委员会已将武昌喻家山以北6000亩土地批准划拨。到次年7月,学校勘测、绘图完毕,连基建材料都已买好,却被武汉市城建委否定了该计划,认为喻家山远离武汉市区,交通、水电对市政建设带来困难,于是学校只好另觅新址。而最终在1953年11月,确定在武汉大学以南、南湖以北地区另行划拨土地用以建校。在1953年的发展蓝图中,学校将未来校园的建筑定位为民族风格,民族风格是建国初期高校建筑的一种流行风格。1956年毕业于华师历史系、现为华师历史系教授的熊铁基老师表示建筑的大屋顶形式,很可能是当时华师教务长陶军模仿燕京大学做的。”陶军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治系,当时在华师担任教务长,属主要负责人之一。

  如今关于华师建筑设计理念的最初来源难以寻访,不过无论是出于对燕京大学的模仿,还是对于中式古风的继承,这些外观柔美、内在坚固的建筑,都在时光中沉默谦逊地为华师一代代学者和学子提供了治学与思考的一方天地。曾有张舜徽、钱基博、章开沅、等史学大师在一号楼里长时间地工作与教学。

  二号楼

  名片解读:二号楼与一号楼一样,建于1956年,华中师范大学从昙华林迁到桂子山上的首批老建筑之一,2013年被列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历史建筑。现为我校文学院办公教学楼。

  名片延伸:当走进一号、二号楼时,不经意间会发现这两栋建筑被树与草掩映成一片小小森林生态圈,特别是当绕到后面,见到在主楼背后正中,连接有两层的副楼,其空间高度正好可作阶梯教室使用。而在T字型结构左右两侧的大片空间里,则尽是郁郁葱葱,树影婆娑,即使已到深冬,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交替种植,却让人感觉不到萧瑟。两栋建筑之间,在建校初期即修有一小水池,过去池中常有鱼虾游动。

  二号楼和一号楼一样,在材料和形式上,遵从了中国古典的习惯,青砖绿瓦,飞檐斗拱,主楼正中与两侧部分的屋顶角度不同,看起来错落有致,具有飞动之美,而背后的副楼则采用了歇山式屋顶,四角轻盈翘起,玲珑别致。虽然非为名家设计,但楼栋内部空间高,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在老一辈华师人的印象中,除了增加了电气设备、木地板改为水泥瓷砖外,这些房子似乎几十年来就没有过什么改变。以前铺的是,但是有的老师把瓷砖敲起来后发现下面还是原来的木质结构。

  一号楼和二号楼不张扬,古朴典雅,似乎正契合了华师“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精神。它们为教书育人者承担遮风避雨的责任。

  西区老宿舍

  名片解读:西区老宿舍共6栋,建于1955年,华中师范大学从昙华林迁到桂子山上的首批老建筑之一,2013年被列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历史建筑。现仍作为学生宿舍使用。

  名片延伸:西区的6栋老宿舍与一号楼、二号楼外观与风格相近,唯一一个较大的区别是西区老宿舍又直又小的屋顶。这背后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初期购买基建材料时,一、二号教学楼以及西区学生宿舍的青砖、绿瓦,分别是从湖南和江西以船运来的,不过这些早已置备好的材料,包括整个建筑样式,最后屡屡遭到责难,建筑的面貌将历史的荒谬真实保存。1955年至1956年,建筑界掀起了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矛头直指“大屋顶”,认为这是一种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事实上,梁思成从未设计过任何一座有大屋顶的建筑,只是他始终提倡保存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使得人们把大屋顶和梁思成画了等号。鉴于这种历史形势,用湖南买回的青砖建成,但尚未封顶的华师西区宿舍6栋,只得放弃了用绿瓦盖屋顶的打算,最后采取了角度僵直的小屋顶盖法,这也与施工图上所绘的屋顶样式有明显差异。这种应急性的临时修改,让西区宿舍和一、二号教学楼看起来不太相称。

  作为首个入选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大学生宿舍,是建国后武汉最早修建的大学生宿舍,其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均具艺术特色和科研价值,而且是近现代高校建筑艺术转型的见证。

  80年代的西区宿舍地板是木制的,窗框是木制的,连床也是木制的。为了维护那时已经算陈旧的宿舍,工人经常为窗户油漆。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3年的《女大学生宿舍》是红极一时的电影,其中部分场景便是在西区宿舍6栋宿舍楼拍摄的。

  现任华师出版社副社长的董中锋回忆起在文学院学生生涯时,称大学四年他住在西区宿舍6栋一楼,古色古香的宿舍楼覆盖着青色的石砖,雕花的扶手环绕着小巧玲珑的阳台。当时外国语学院的女生住在他们楼上。女生们喜欢穿高跟鞋,高跟鞋咚咚咚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经常让董中锋和他的同学头疼。一次楼上的女生们脚步声实在太吵,他一个正在睡觉的室友拿起劳动时的用具抬手捅向天花板,结果把木地板捅了一个洞,楼上的女生们也不甘示弱,她们端起一盆凉水从上面泼下来,直接浇在楼下一个男生的床铺上,这件事让如今已经成为老师的董中锋记忆犹新,后来这个洞是学校派工人给补好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古朴的宿舍不再是“历史建筑”的称谓就能代表的,宿舍所承载的是他们四年的酸甜苦辣。每年节假日,许多校友回访探望母校,都会到西区老宿舍看看,在当年住宿的楼前留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让校友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2003年,在百年校庆之际,学校花巨资对西区6栋宿舍进行了整修,不仅保留了原来的面貌,而且使其内部功能与时代接轨,这是学校对校友和校园文化的极大尊重。

  图书馆

  名片解读:华大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文华公书林,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1951年,由原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三校的图书馆合并成为华中师范学院图书馆,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现在图书馆由总馆(新馆)和老馆组成。老馆建于1961年,面积为9000平方米,是华中师范大学从昙华林迁到桂子山上的首批老建筑之一。新馆2011年5月16日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约30357平方米,建有地上9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约40米,可同时容纳5000人学习阅览。新馆和老馆中间由一条地下文化长廊连通,馆舍总面积达39,357平方米。

  名片延伸:华大老图书馆建于1961年,位于华师桂中路旁,喷泉广场对面。老图书馆白砖绿瓦,在喷泉和桂中路两旁硕大的梧桐树的映衬下,简单质朴而又儒雅清新,其建筑风格和一号楼、二号楼、西区宿舍的建筑风格有些相似,是我校从昙华林迁至桂子山的首批老建筑之一。根据熟悉建校初期建筑内情的原华工资深人员回忆,设计老图书馆的是设计一号楼、二号楼和西区老宿舍的设计师何浣芬。老图书馆朝向为南,共有三层,曾经设有3个借书处、4个普通阅览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多媒体阅览室、1个自习室、计算机房及学术报告厅。自2011年新馆建成后,老图书馆也进行了改造,如今的老图书馆作为行政服务中心,有新闻传播学院、校史馆和学生事务大厅等工作单位。尽管老图书馆不再提供借阅等服务,但学校每星期一周的国旗护卫队升国旗仪式雷打不动地进行,华师的每一位学生都曾迎着晨曦在老图书馆门前感受升国旗的庄严。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老图书馆前随风舞动,是桂子山上一抹难以忘怀的红色。

  相对于质朴典雅的老图书馆,新图书馆则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化、智能型的建筑风格。图书馆馆新馆坐落于华师八号楼和田家炳教育书院中间,总建筑面积约3.04万平方米,建有地上9层,地下1层(局部地下两层),整个建筑高度约40米;地面东西轴向长约92.5米,南北轴向长约60米,整体呈“L”形,而L是图书馆的英文字母“library”的首个字母,含义丰富多彩。新图书馆基建项目于2010年10月底完工,于2011年6月16日正式开放,如今霸气、优雅的新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华师的标志性建筑。新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100多万册,97个中外文数据库,阅览座位约4000多个,日接待读者达10000多人次。新图书馆一楼设有自主学习室、读者服务中心、信息发布幕墙、监控中心、检索区、自助服务区和值班室。2层、3层、5层主要为借阅区、会议中心及义务办公区。4层主要是数字化自主学习区、视听学习区、电子版报刊阅览区、多媒体培训中心、研究学习间。同层还有通讯播音机房、监控设备机房、服务器机房、交换机机房、网络部工作区、后备牛电源配电室等。6层至9层主要为阅览区、学习交流区。9楼的学习交流区香桂阁还提供咖啡、茶点、饮料等服务。地下1层为博物馆和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包括文物陈列室、演播厅、金色阳光大厅和文化长廊四大区域)。地下2层设有密集书库。新图书馆整楼栋各区域实现无线网络全部覆盖,并在阅览区域提供一定数量的有线网络和强电接口,供读者自由使用。同时新图书馆采用先进的一卡通门禁系统,读者凭借一张卡就可通过门禁系统进入新馆内部,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各楼层设有自动热水器,免费供读者饮用。

  新图书馆的建设方案是选用加拿大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方案,外表时尚华丽,内部结构紧凑。新图书馆十分注重细节设计,目的是让爱心相互感染,成为文化,成为自觉,成为习惯。图书馆主体颜色是橙黄色,角角落落,无一例外。不管是书柜、储物柜、检索机、读报机还是标志牌都是橙黄色。图书馆一楼大厅的休闲沙发上总是坐满学生。柔软好看的沙发深受学生欢迎,其外形酷似一朵盛开的桂花,沙发的颜色也是桂花的颜色。因为橙黄色代表着年轻活力,橙黄色是华师桂花的颜色,华师校园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爱心文化,而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爱的温暖气息。在图书馆官方网站上,背景也是桂子山的桂花,栏目颜色也是橙黄色。从进入到离开新图书馆,目光所及、每一处细节都凸显着图书馆对爱心文化建设的匠心。

  佑铭体育

  名片解读:佑铭体育馆建成于2003年9月,占地面积18020平方米,共有三层。一层有室内田径跑道、乒乓球、篮球、排球、健身房、跆拳道馆,并有2个会议室,2个贵宾休息室;二层主馆为篮球馆,有3600人的座位,还有2个体育舞蹈室,2个运动员休息室,1个裁判员休息室,1个工作人员休息室,1个会议室,并有1个药检室(45平方米)和1个医务室(45平方米);三层的南北面各有1个形体训练馆。佑铭体育馆由香港著名企业家、志成国际集团董事长计佑铭捐资1000万元兴建,故名佑铭体育馆。

  名片延伸:佑铭体育馆由香港志成国际集团董事长计佑铭先生捐赠1000万元兴建,佑铭体育馆因此而得名。2003年新学期,我校佑铭体育馆建成。其形状不规则屋顶和不规则的建筑线条,在蓝天和绿树环绕的佑铭操场的映衬下,格外壮观霸气。同年10月8日,我校举行了落成典礼,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出席典礼。佑铭总建筑面积1415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2838座,采用场馆合一的形式,可满足各种室内项目的不同要求,是目前中南地区高校中设施最为先进的体育馆。佑铭体育馆作为华师一个多功能体育馆,既能保证学校日常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各种室内体育项目的比赛要求,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文艺表演及其他活动提供场所。我校大多数的比赛和训练都将安排在佑铭体育场馆进行。佑铭体育馆留下了每个学生太多汗水与欢笑。如每年的新生军训训练和阅兵、校运动会、新生杯篮球赛、校庆、体育课等。

  田家炳教育书院

  名片解读:田家炳教育书院建成于1998年,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董事田庆先先生捐资兴建。地上10层,地下1层。现为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学报、网络服务中心等单位办公用楼。

  名片延伸:由香港爱国人士田家炳老先生捐资兴建的田家炳教育书院共11层,呈东西向长条形地块,面朝北方,与我校新图书馆相视,背靠我校老图书馆,是沿着学校大门梧桐大道走看见的第一座华师标志性建筑。田家炳教育书院以白砖绿瓦,朴实典雅。现为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学报、网络服务中心等单位办公用楼功能,以行政教学为主,并包括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大型阶梯教室等其他功能。

  田家炳虽然没有1号楼、2号楼、西区老宿舍的质朴,也没有新图书馆的时尚霸气,但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观上它典雅、稳重,充分体现出教学建筑的气质。既突出自身的形象、地位,又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环境强调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合理性,使用空间的完整性、安全性与实用性。

  逸夫国际会议中心

  名片解读:逸夫国际会议中心建成于2009年,由香港实业家邵逸夫捐资兴建。逸夫国际会议中心分为上下两层,能同时容纳300人参加会议,是华中师范大学高端学术研讨会的首选场所。

  名片延伸:逸夫国际会议中坐落在国际交流学院园区,它同我校科学会堂、逸夫化学楼一样,都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邵逸夫捐赠兴建的。1987年1月,邵逸夫将1亿元港币支票交给原国家教委。首批确定捐助全国10所高校,其中就有华中师大等6所师范大学。他说:“培养师资刻不容缓。一个先生可以教50个学生,10个教500个,这样的作用就更大。”

  在邵逸夫捐助和配套资金的运作下,我校兴建了科学会堂,命名为“逸夫苑”。校史记载了修建始末:1987年10月,收到1000万港币捐款;1989年8月,科学会堂交付使用……华中师大校办主任骆军回忆,科学会堂落成时,他还在读大三,后来,像许多华师学子一样,他在这里度过了不少美好的时光。1992年9月11日,邵逸夫来校访问。当时接待的老校长王庆生教授回忆,听说邵先生来了,许多师生都专门赶过来,表达由衷的感谢之情。那次,省领导宴请邵逸夫先生,武大、华中科大、华中师大的校长都出席了,交谈中,邵先生屡屡谈及要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赤诚之心令人感动。

  除科学会堂外,逸夫化学楼、逸夫国际会议中心、附小和附中的逸夫楼都在邵逸夫的捐助下兴建完成。逸夫国际会议中心是我校最新的一座逸夫楼,顾名思义,主要是用于我校大型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等。逸夫国际会议中心共有上下两层,一层主要是举办大型的公开学术性讲座和大型开幕仪式等活动;二层会议室小于一层会议室,主要用于接待外来宾客和举办校内小型会议等。

  桂香园

  名片解读:桂香园建成于2001年,位于西区牡丹园南侧,是华中师范大学最有特色的食堂之一。上下三层,一二层是学生餐厅,三层是面向校内外营业的饭店。

  名片延伸:桂香园前身是三学生食堂,后来又叫实习餐厅,段胜章时任餐厅经理。1989年一天晚上8点多,时任校长章开沅带着外籍客人去吃饭。不到一个小时,一桌美味佳肴端上桌子,外籍客人很满意。章开沅对段胜章说,没想到你们这里的饭菜还不错啊,我很少来是因为你们的名字不好,实习餐厅,让人想到是实习生在这里做菜呢。

  章开沅校长的话提醒了段胜章,改名字。餐厅正好要重新装修,于是他就给后勤领导建议起个新名字。后勤领导同意了,段胜章思来想去最后取名为“桂香园”。之所以去这个名字,一是学校在桂子山上,桂树很多;二是每年桂花很香,校园又是书香四溢的地方,再加上饭菜香;三是餐厅既是师生的家园,也是幸福生活的乐园。于是就有了“桂香园”的餐厅名字。

  1995年,桂香园重新装修,增设了一些包房。这样便于接待客人,规格高一些。装修后餐厅从外到内很气派,于是段胜章给领导汇报,找人题写“桂香园”三个字。后勤领导很重视,就跟时任校长王庆生汇报了。王庆生校长同意这个提议,并亲自请文学院教授、书法家涂光雍题写了“桂香园”三个字。

  2001年,桂香园餐厅小了,容纳不了更多的师生就餐。于是,学校决定拆掉旧餐厅,建一座全新的大餐厅。段胜章全程参与了桂香园新餐厅的设计、建造n工作。他说,新桂香园餐厅是天津大学建筑工程设计院设计的,先后改了六稿。因为桂香园餐厅的位置紧邻老建筑一号楼和西区老宿舍,在风格上一定要与老建筑和谐。于是,就有了一座仿汉代风格的大学餐厅。

  餐厅竣工投入使用后,桂香园后面加了三个字,叫“桂香园美食城”。时任副校长马敏看到后建议说,桂香园三个字很好,加上美食城就不好了,最好去掉。于是桂香园美食城只留下“桂香园”三个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以上内容摘自《华大名片——华中师范大学简明读本》,该书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印制精美,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中国第一本从名片角度解读大学校史和文化的优秀读物,更是赠送亲友的好礼物!由于数量有限,如有需要的网友,请关注新父母在线微信公众号发消息或留言进行预订。

  为了更好的教育——新父母在线公众号为阅读量7000万+的搜狐自媒体人孤烟直创办,湖北最有影响力的原创教育公众号!定位:父母智慧之光,孩子幸福之源。宗旨:为教育发声,为父母解惑。追求:帮助每一位父母做最好的自己!点击下面图片识别二维码免费订阅后可免费咨询——


《孤烟直:华中师范大学最美的八大建筑》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548068.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