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手机进课堂的阻力主要在哪?推动力有哪些?

[摘要]手机能不能进课堂取决于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与演变过程—— 一、手机进课堂的阻力主要在哪? 首先提出我最近思考的几个问题: 1. 为什么看上去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会这么难? 2. 引进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是不是还是技术决定论思想在作怪? 3....

  手机能不能进课堂取决于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与演变过程——

  一、手机进课堂的阻力主要在哪?

  首先提出我最近思考的几个问题:

  1. 为什么看上去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会这么难?

  2. 引进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是不是还是技术决定论思想在作怪?

  3. 教育有没有对网络学习的需求?

  4. 这种僵持状态还能持续多久?

  这些问题是在网上与专家、教师、网友们讨论时引出来的。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说难也不难。从大教育视野看,网络学习已占主流,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多数人主要的获取资讯与学习的首选工具。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1. 大多数人看手机的时间多于看书看报的时间

  2.大多数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工具是智能手机

  3.大多数人交流分享的主要平台是手机微信和QQ等

  4.大多数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已离不开手机和网络

  5.大多数的大学不禁止手机进学校和课堂,真正禁止手机进学校和课堂的只有大多数的中小学

  6. 企业培训中通过手机和网络进行的已越来越普遍

  从上述分析来看,所谓智能手机进课堂难只存在于中小学中。为什么中小学对手机进课堂会有较强烈的抵触呢?原因有三方面:

  1. 应试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主要是跟着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个指挥棒转的,身在这个体制中的中小学领导、老师乃至家长都被这个体制所绑架,无力抗拒乃至不想抗拒,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应试教育的合理性持支持与辩护的态度。目前还没有一项实验证明引进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进学校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反而有大量的经验和数据证明:放任手机和网络进课堂会导致考试成绩下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为继。将来很可能会出现有老师感慨“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可能局面,老师、家长、学校自然会极力抵制。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对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包容度就大得多;企业由于没有集中学习的时间与条件,更愿意积极引进手机和移动学习方式。

  2.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多数人还是认为,学习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多数人心目中还是把书本和教材里的内容视为知识的主要来源,多数人还是认为那种学校内的按部就班的系统学习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率的。网络上的东西被认为不靠谱、缺少实际用途;多数人对网络学习存在认识误区,以为网络学习无非就是打字和上网,网络学习可以无师自通,无需专门学习,到时自然会水到渠成。网络不过是给学习多增添了一些途径、工具而已,顶多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对教与学不会产生根本性影响。对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发生的变化知之甚少。这也与我们关于网络时代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不足、宣传普及不够有很大关系。

  3. 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都没准备好。我们的学校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办学体制与教学模式,老师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开展讨论等常规教学方法,家长们也习惯根据孩子的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评判一个学校办学好坏,并作为为孩子择校的依据。现在你突然要学校引进智能手机和网络,课堂该怎么管理?老师该如何做?如何评价这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如何跟家长解释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和老师从来没有遇到过,自然不敢贸然行事。加上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又没给这样的试验留下任何试错的空间,大部分的中小学持谨慎观望态度就情有可原了。

  那么,这个难题到底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呢?我想还是有的:

  1.不断加强对网络时代学习的本质、规律的研究、分析、宣传与实践引导,逐渐转变各级教育部门领导、教师、家长、社会的观念;推动有利于网络学习进学校、进课堂的政策措施的制订与实施。如果中央高层对这个问题达成共识,那推动起来就更快了。

  2. 在大学和企业里大力推广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教训;总结成熟的案例并进行推广。

  3. 鼓励少部分中小学开展网络学习的实践和试验。可先从那些校本课程、非主干课程开始试验,先校外、后校内;先课外、后课内;先局部、后放开;可先从应试教育的“落后”地区、“落后”学校、“落后”学生中开始试验。我甚至设想,有些学校的部分学生反正怎么努力都考不上好大学,或者有部分家长思想开明不在乎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把这批孩子组织起来,为他们开设一个特别的网络学习班,挑选有一定网络学习经验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教师来执教,探索一种“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从应试教育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4. 积极探索高考、中考制度改革。我现在认为不一定非得取消高考和中考,因为这会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但可以积极改革高考、中考制度,让它向有利于推动网络学习的方向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在出题时引入网络学习相关的题型与内容。今年中山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题就选用了我一篇关于网络碎片化学习的博文。这类超出传统教材和考试大纲的试题越多,对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冲击就越大,应试教育模式就越来越难以持续;同时改革招生录取机制,不搞一考定终身和分数至上。目前这方面的改革事实上也在持续小步推进之中。相信今后会有较大的突破。

  5. 在线教育企业多多开发有利于网络学习的手机平台和软件。目前我发现现有的平台虽然已非常简单方便了,但还有不足。首先是不太适合课堂的分组学习,有的平台的分组功能是临时性的,每次课要重新分组,很不方便。其次,如何将手机学习功能用一个统一的平台或APP集成起来,像电脑里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只要安装一次就可以实现大部分的学习功能,不要像现在这样,要下载不同的APP。第三,现有手机平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权限和操作比较少,不太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方面应该有所加强。我觉得最好的平台和工具是方便实用的,越简单越方便越实用就越好,让用户一次搞掂,尽可能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

  我还要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引进智能手机和网络学习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和方式方法问题。现在用手机上网已没有太多技术操作上的问题,也不需要掌握过多的技术知识,主要是要掌握网络学习的理论、观念、方法、策略等。网络早已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和载体,而是学习的生态环境。网络时代的学习就必须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全方位改造,舍此别无他法。

  我预计,五年内智能手机和网络学习将突破最后一个“堡垒”,进入大部分的中小学校。

  二、手机进课堂的推动力有哪些?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手机进课堂的动力,因为手机能不能进课堂取决于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与演变过程。

  手机进课堂的最大推动力,我以为是形势使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低头一族成为“世界难题”就是这一挑战的外在表现。为了阻止手机进课堂,学校和教师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从思想教育到强制没收甚至劝退学生,但效果都不佳。

  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河北沧州一中劝退12名带手机进学校的高中学生,当时校方态度坚决不肯退让;在舆论的压力下,最终当地教育局出面,取消了校方的行政决定,让学生在承认错误后立即返校就读。从表面上看,教育局并没有认可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学生也承认了错误,但实际上反对手机进课堂一方受到了严重挫败。作为一个案例,今后其他学校也再难采取同样强硬的措施来对待这些所谓“犯错误”的学生了。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现在中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大致在70%左右,有些调查数据更高,高中生可能达到90%,有些数据低一些,初中生可能只有五成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预期中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将进一步上升。甚至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已经拥有自己的手机了。而所有的调查都显示,学生对带手机进学校几乎持一边倒的支持态度,这与校方的立场出现根本性对立,于是冲突难以避免。

  我听到的最严重的冲突是出现人命事件,死亡的既有老师也有学生。由于媒体对这类事件都不会报道,我也不愿在这里做过多的渲染,但我相信这类悲剧发生的比例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我承认自己深受刺激,我之所以喋喋不休地呼吁允许手机进课堂,不仅仅出于一个网络时代学习的研究者的学术观点,还源于一个教师的良知,我不愿意这样的悲剧在中小学不断演绎下去。

  第二方面的推动力来自手机进课堂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所取得的成效。这种成效不一定表现在对考试分数的提高上,而是在与大多数人认同的先进理念的契合上。我的课堂从来不反对学生带手机,最开始我只是努力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讲课尽量做到新、奇和实用,让学生自愿不玩手机;后来发展到主动利用手机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使我坚信,手机进课堂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近年来我到处奔走宣传手机进课堂的好处,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做这种尝试的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事实上,全国有很多人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大中小学都有,效果令人鼓舞。所以我呼吁每个学校都应开展这样的小范围试验,为今后全面放开积累经验。

  第三方面的推动力来自技术的进步。我发现在线教育企业对推动手机进课堂的积极性远高于学校,这一方面有利益方面的考量,但更多的还是对趋势的洞察。很多企业开发了很好的帮助手机进学校进课堂开展教学的产品,如蓝墨云班课、如超星学习通、如作业盒子、如易启秀、小影、美编等手机创作工具,如各种学习APP,这些软件和工具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基本已能满足手机教学的需要,“用过的都说好”。学校与教师如果多接触这类产品,我相信会逐步转变对手机进课堂的态度。

  第四方面的动力来自学校内部变革的需求。我发现中小学并非铁板一块,都反对手机进课堂。学校和教师中蕴藏着巨大的改革热情,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存在不满意的情况,都对网络时代的课堂变化感到新奇和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网络的出现让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们发现再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的教学越来越难以为继,不仅学生不爱听,自己讲起来也没劲。微课慕课让翻转课堂成为可能,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引进移动互联网,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课内课外连成一体?只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使大多数学校和老师不敢贸然行动而已。一旦将来各方面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手机进课堂,与其堵不如疏。那么手机进课堂的试验就会遍地开花了。这是我预测五年内手机会进入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分析依据。

  让我来进一步预测:手机进课堂的全面开放,可能缘于下列一些偶然或必然事件:

  1.发生一起因没收手机引发的震惊全国的事件,迫使教育行政部门取消手机进学校进课堂的禁令。事实上,美国纽约州已于2015年初取消了这样的禁令,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

  2.教育部和国家高层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主动作出放开网络学习进课堂的决定,掌握教改主动权。这样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3.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的局部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导致全国范围的逐渐开放,就像当年改革从局地地区开始一样。我尤其看好那些应试教育氛围比较薄弱的地区和学校的先行先试。

  (本文为王竹立原创,首发王竹立的博客)

  作者简介:

  王竹立,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学术带头人。广东省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教育界别发言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读者留言:

  @天地人和:堵不是办法。现在的智能手机成人都无法抵住诱惑,别说学生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手机的生活化。教育者们,别再做无效的劳动,而应该反过来想如何使用好手机为教学服务。


《手机进课堂的阻力主要在哪?推动力有哪些?》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495711.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别把原创的孩子养成盗版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