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也给“书呆子”留一席之地

[摘要]也给“书呆子”留一席之地 文|菁桦 如果把这个题目视为一种吁求的话,那么,它也是为我自己和与我在性情、品格、行事方式等方面有相似相通之处的一类人——“我们”吁求的。 一 十年之前,我在学校任教。一次,校长跟我谈话,其中有一句:“你是一个‘书呆子...

  

  也给“书呆子”留一席之地

  文|菁桦

  如果把这个题目视为一种吁求的话,那么,它也是为我自己和与我在性情、品格、行事方式等方面有相似相通之处的一类人——“我们”吁求的。

  一

  十年之前,我在学校任教。一次,校长跟我谈话,其中有一句:“你是一个‘书呆子’……”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当时忍了,可过后还是没能忍住,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是怎样待人处世的——我只是读我的书,做我的事,又不在别人面前有什么不尴不尬的举止,云云,意思是,我可不是“书呆子”。校长先前未必有什么恶意,但因了这封信却与我“结下梁子”,不久之后我就离开了学校。

  以后我便对“书呆子”一词异常敏感,只要有人提及它,我就不舒服,像秃子怕别人说到“光”一样。这一方面是因为校长的话多少伤害了我,内心总有一点疤痕;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我也感到自己与这个世俗的社会或社会的世俗乖违不合,不能与世进退,适应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的能力确乎不强——或许我就是个“书呆子”,而凡人总有讳疾忌医的心性。

  四年前一个晚上,我和七八个久违的大学同学聚会。酒酣耳热之际,一位在县级机关供职的同学跟我说,他在幼儿园任园长的堂妹去年参评“小中高”差那么一点,今年要继续申报,请我帮忙。我说如果能做她的评委,在原则范围内我会关注的,不会让她吃亏。谁知他颇不满意,说自己在县里什么事情都能转得开;在市里,你老同学怎么讲也得拼尽气力,把这事给摆平了……他的语气不是说着玩儿的,我也挺讶异:职称评定的事怎能如此儿戏!于是正色地对他说:我没这个能力,也帮不上这个忙。两个人都借着酒力在说话,声音有点高,恰好另一个和我一直过从甚密的同学从洗手间回来,看我们俩话不投机,就不由分说批评我一句:“你也是个‘书呆子’!”他的话恰如最后一根稻草,把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击溃了,我“嚯”地站起,拂袖而走……

  这让我心生后悔,久久自责:老大不小的人了,阅世也不算太浅,却把本来其乐融融的聚会给搅了,让同学怎么看、怎么想?坚持原则不错,但也无需争执,稍稍变通一下或许就过去了,何必当真……这件事让我直面一个事实:自己就是一个“书呆子”,不承认不行。这样一想,心里反倒踏实和敞亮了不少,当别人再有意无意提及这三个字时,我越来越“安之若素”。有时还会自嘲一番:“我可是个‘书呆子’!”

  二

  承认并“宣称”自己是个“书呆子”,其后也经历了一段有所起伏的心路历程,先是不太情愿,有点被迫就范的意味;后来觉着四十往五十上奔,一切都渐趋定型,心境应该日益淡定,别人对我怎么想、怎么说其实没那么重要,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活吧;再后来倒有点“精神胜利”式的自慰、自赏——在这个浮躁闹腾的世界中,“躲进小楼成一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研究,按自己所愿、所长的方式,做一些多少有点价值的事,这是一种定力,也是对某种“古典情怀”的持守,庶几亦为一种人生境界。

  “呆人有呆福”,至少比起那些游魂一般无所事事的人,谄上欺下的人,耽于心计乃至为种种心术所情迷神惑、难以自拔的人,损人肥己的人等等,我都有、也更有充实感和幸福感:呆就呆吧,倘要我改头换面,既不能也,亦不为也。

  直至最近,我竟感佩于自己的呆劲儿,越来越觉得它于我的人生不可或缺。我要为它辨白,为它辩护,为它捍卫:

  “书呆”者,为书而呆者。呆乃执于一念、沉醉其间的一种样态。好书是人类优秀精神文化的积淀,是人类高度思想智慧的结晶,值得为之“呆”,甚至为之“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大凡在事业上有不俗成就,在生命中臻卓然境界的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呆者”,是“痴人”;反过来讲,一个处于“正常”或“清醒”状态的人,一个为“人间烟火”所全然湮没、薰黑的人,是不可能达至不俗或卓然之地的。那位法国数学家“隐身”八年,终于证明了“费马定理”。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则说:“不犯神经,不中魔,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就演不好角色。”想想看,他们不“呆”不“痴”能行吗?而现今的中国,当下的教育,极有定力、能为自己的志业“犯神经”或“中魔”者实在太少了——就我个人而言,“呆”的功夫、“痴”的火候也远远没有达到——如果这样的人多一些,乃至蔚成风气,那么,这个社会或世道必然会好起来,好很多。

  “呆”者,我们无妨对它进行一个“望形生义”的解释:“口木也。在言语上表现木讷也。”孔夫子看重“敏于事而讷于言”的人,这样的人在强调对话、重视交际的当今社会,难免有“吃不开”的地方。口才固然重要,必要的表达或表现能力也值得训练养成。但“行胜于言”,对人或人才的衡量应始终恪守一条原则,即,做了什么永远高于说了什么。有时候,言语其实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行为,锦口绣心者很可能口蜜腹剑、居心叵测。这就涉及人品问题,我们确乎看到过一些嘴里抹油的人从起初的八面玲珑到最后的四面楚歌——他们因为做了坏事、坏了事儿而败坏了自己的形象与前途。

  而“书呆子”一般口拙,尤其不善于在一些人际应对及俗务处理上言长论短,话好道高;他们往往是“唯书”的,常用书中的道理来要求和观照自己的言行与人生,却不“唯上”,这与那些不“呆”不“痴”的人、脑子好使的人、伶牙俐齿的人截然不同,后者绝不“唯书”,却一心“唯上”。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有言道:“咱们中国有时候整体水平的确相当低,一个领导的品味低,大家就跟着低。”此种群体向低的生态之中或背后必然有许多“唯上”者,而“书呆子”理应不在此列——也许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入列”的资格与能耐,要不然他们也就成不了“书呆子”。

  “呆”还和“迂”如影随形,仿佛孪生。迂者,认死理儿、不善变通之谓也,这在倡导创新的当下尤为人们所力加诟病。诚然,在诸如科学研究、技术改造乃至体制机制改革等场域中,人们的思维、思想确实不能呆,不能迂——一些平素“呆气十足”的人恰恰在此时此境呆气全无,灵性十足——但在开展一些实际事务时,尤其是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活泛善变、见风使舵却一定不是好事,不能成事,它也与真正的、应有的创新格格不入。

  原铁道部有两位前部长恰恰为此作了生动的“注脚”,一位是傅志寰,一位是刘志军。前者用“书呆子”三个字形容自己,他说自己“办事过于较真,认定1+1=2,不能等于2.01”,他还说,自己无法接受后者的行事方式和手段,因为“他有强烈的权力欲望,深谙潜规则,为人处世不讲原则,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深谙潜规则的“刘志军们”自然与呆人、迂者无缘,但他们着实用变通不轨的处世或行事方式、原则为自己下了一着着令“全盘皆输”的“呆棋”,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了他们无可遁身的宿命……

  三

  自觉地把自己和“书呆子”联系起来之后,我的脑海里常常出现鲁迅笔下的一人一文。一人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柔石,一文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先说人。柔石无疑是个“书呆子”。鲁迅说他“颇有点迂”,“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鲁迅评价他,“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柔石善良之至,却不容于时,不容于世,年纪轻轻竟招杀身之祸;“柔石”和今天这个世道也未必“同气相求”,因为我们的时代仍然逃不了“人心惟危”的魔咒,“马善人骑,人善人欺”的世风会使“柔石”碰壁、受伤、蒙屈乃至遭遇不测。但人们都心知肚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人世间都需要“柔石们”,需要甘作奉献、敢于牺牲的人;而大多数人又将此寄望于别人而不是自己,表现出一种“渴望却不为”的人格分裂。可见,“呆”或“迂”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向善、向上、向好、向美的普世价值,人类的每一个分子理所当然都要努力地拥有、持存此种价值的一点基因。

  再说文。它是一篇杂文短章,之所以为后人所经常记诵,差不多只是由于这样几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用眼下功利的标准来考量,上面所列举的若干人等,无一种没有呆劲或迂气,甚至无一种不是“呆子”或“迂人”,而先生却命之曰“中国的脊梁”,给予无上的荣誉。因此,在认定“呆”或“迂”代表着某种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作出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判定,它们实则为当前社会的某种核心价值之所系,对于这样的价值,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

  也有一些好心人说我“大智若愚”,这是我“生命不能承受”的谬赞,因为对此我无法企及。我就是一个“书呆子”,而又“呆”得有限,所以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命的高度上,充其量是小有所成,才涉初阶。

  当然,我也不希望因此而受别人的冷嘲或热讽,进而不愿见到人们对与我一样多少有点“呆气”的老师和学生有所不屑或鄙夷:其一,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潮人”、“达人”的身边与外围必然有若干“呆人”、“迂者”;我们的教育生态原本就应该是多样的、包容的、共生的,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其二,当下能耐寂寞、坐得下来、喜欢阅读甚或嗜书如命的“读书种子”真的不多,而读书人及其读书行为也缺乏安全感。一位校长好心劝一名不择时、不择地读书的年轻教师“注意影响”,不要在大庭广众面前捧出书来,可见即便在本该书声琅琅的校园里,读书的微生态中也潜伏着“安全隐患”。我想,人们如果做不到“见贤思齐”,则无妨“听之任之”,要不然,硕果仅存的几颗“种子”也有可能窒息了生命,这绝不是什么幸事。其三,再怎么变革,学校总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总得有几个或一些对读书、教书之事倍加专注、心无旁骛的“呆人”、“迂者”,没有这样的人,群体便少了前行的牵引力。其四,学校教育要有进取不竭的锐气,也要有从容不迫的定力,正如刘铁芳教授所云,“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世界而言,则需要适度的保守,以使得个体能保持成熟健康的心智来。面对变幻有加的现实生活世界”。“保守”与“呆气”自然不尽相同,但肯定有交叉叠合之处,譬如沉静、笃实和坚守……

  忽然想到前审计署长李金华,他的中学母校是我们南通市如东县的?茶中学,该校自创办至今的校训中有一句,“守规矩方可日日进步”。有人说“守规矩”早已过时,李金华则认为,现时代不守规矩的人太多,才使社会、国家丛生许多乱象;学校仍然要教育学生“守规矩”。想到这件事是因为,一是在世人看来,“守规矩”者总不免有点呆气,甚或就是个“呆子”;既然“守规矩”不过时,那么“书呆子”亦应有“市场”。二是社会大课堂常常教给孩子们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尔虞我诈,而学校及老师教孩子们适当有一点“呆气”,或许正是一种必要而重要的“反拨”。


《也给“书呆子”留一席之地》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3630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