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31 08:4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花钱维护一栋校园老建筑,比花更少的钱建一栋新楼对大学更有意义,因为大学教育就是文化传承。
“大学的历史是一砖一瓦堆出来的”
大学是需要历史的。大学给人的感觉是越久越好。校园建筑应该体现它们的历史,大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应该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学生漫步校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犹如穿越在时间隧道。但是现在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旧校园被抛弃,旧建筑被拆掉,走在校园中,仿佛这所大学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建成的一样。
我喜欢哈佛的红砖校舍,喜欢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的沙俄黄楼,喜欢南京大学的青砖校舍。看着校园里的这些传统建筑,让我产生对历史的敬畏,对大学文化传承的理解。花钱维护一栋校园老建筑,比花更少的钱建一栋新楼对大学更有意义,因为大学教育就是文化传承。我们在批评“千城一面”时可以反思,应该作为文化卫道士的大学又起了什么模范作用呢?大学的历史不是招生手册上的一个年份数字,而是一砖一瓦堆出来的。当然,这些校园老建筑的特点是好看,有历史感,但里面要重新装修才可以,要装备得实用、舒适。
现在校园新建筑多是灰蒙蒙的水泥色,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美观角度建些红砖或青砖的楼?大学要建得有内敛、厚重、学究味,而不是很浮华,如同企业或政府大楼。
“学生宿舍是养成教育的温床”
目前许多学生宿舍楼功能不全,学生宿舍楼应该有一个本楼学生的公共活动空间,有一架钢琴,几张桌子,配上沙发椅子,家居风格布置,温馨,用于小圈子的学生聚会和个人亲密交流。大学是一个养成教育的地方,养成教育要靠课程学生交流和师生互动,耳濡目染乃为养成。大学是离开家庭的孩子们发现终生朋友与死党的地方,让宿舍成为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庭圈子,培养亲密活动所产生的信任与友谊。
“大学校园应该与社区融合”
有人批评大学在中国多用围墙被严严实实地围起来,问题不在大学围墙,而在大学地址。很多大学都在郊区建新校区,而大学一定要和社区结合。国外也有这种远离社区的大学城,但更多的大学不是在大学城里。而且,国外的大学城有它的历史原因。一些私立学院一开始是教会学校培养传教士,如同修道院,需要远离城市;一些州立大学一开始建造在政府赠地上(Land Grant,这一大批州立大学叫赠地大学),没有选择。这些大学城的现实问题是,由于它们远离经济社会中心,给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带来很多困难。
当然,也有些人赞成大学城模式,因为学生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大学不只是读书的地方,“大学是一个共享思考过程的地方,教学是与外部社会进行永恒对话的过程”(《后现代大学来临?》,史密斯、韦斯伯特)。如果是新建学校,放在大学园区是可以理解的。而老学校放弃老校区的教学功能完全迁址到新校区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希望大学建筑在内部设计上考虑师生的需求;在外观上考虑大学的学院派、学究气;在大环境上考虑和社区的结合,把这三个层次结合起来设计大学建筑。
注名
“赠地大学”: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莫里尔法案》(MorrillLand-Grant Act),规定联邦政府给合乎条件的州拨地121平方公里(30000亩),将这些土地或土地出售后的资金用来建设以传授农业和机械知识为主的大学。1890年,第二次赠地法案颁布,继续向各州赠地学院提供资助。知名公、私立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宾州州立大学、普渡大学等都受惠于赠地法案而成立。
专注高等教育,请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或“MyCOS_Research”。
《建筑是凝聚的大学历史》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2628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