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5 08:5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2015年11月,在2016年江苏省理工类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因为很多企业注明只要本科生,不少研究生简历竟无从投起。有研究生感叹:“多读了三年,发现研究生还不如本科生好找工作。”伴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和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的迅猛增长,面对“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当予以研究生怎样的就业指导?
当西德尼?格拉斯曼在加州大学开始她的博士生涯时,她十分确定自己毕业后要成为一名教授,然而现状让她越来越不确定当初的这一想法。格拉斯曼说:“近年来学术界就业形势严峻,我认识的几位科研成果突出的同学皆苦于无法在高校中谋得席位,财政紧缩让大家苦不堪言。”
美国对其高校最新的调查显示,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为52760人,相较于2012年增长3.5个百分点。然而,这项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还显示,美国众高校对这些一手培养起来的“学术人才”的需求并无增长,这致使博士生在高校就职的比重越来越小。2013年仅有62.7%的博士毕业生谋得高校教课或科研职位,达到历史最低,相较于2008年的上一次调查(69.2%)下降了6.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博士生在美国学术界的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变得日益激烈。
放眼学术圈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和博士生培养数量的日益增多,博士就职高校难现象并非仅出现在美国。“进高校难啊!我早不想这条路了。”天津南开大学化学博士蒋瑞辰(化名)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曾无奈地表示。蒋瑞辰说,虽然大家普遍认为博士毕业对口的是高校,但自己的同学大部分都去了企业,国内的很多高校都要求海外经历,国内博士经常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目前,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编制饱和的问题,用人需求减少,例如南开化学院一年就有150多名博士毕业,国内类似水平的高校有多所,毕业人数远远超过高校相应岗位的需求。
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博士生毕业进高校似乎被看作顺理成章之事,然而实际上高校无法吸收源源不断输送而至的博士毕业生。伴随着供需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美国高校纷纷采取新举措以应对这一转变。2015年3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了全美博士生求职论坛——学术界之外。该论坛由该校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筹建,旨在帮助高校博士生探索高校之外的职业发展可能。
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生道格拉斯?卡利什现从事求职咨询工作,此次他受邀在论坛上为博士生求职指点迷津。他指出,目前美国高校许多博士生不愿甚至不敢对导师说出他们的非学术求职意愿,害怕导师得知后,降低对他们的学术关注度,使他们沦为博士生中的“二等公民”。与此同时,许多博士生认为毕业后高校才是最“高大上”的归属,入职企业会让自己变得“低人一等”。这种偏激的观念易使博士生形成错误的求职导向。卡利什表示,提高博士生就业的首要途径为“纠正”博士毕业首选高校的传统观念,这也是他近期工作的重心。
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已意识到博士毕业生到企业求职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纷纷为这一目标的达成作出了努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筹备的此次论坛足见学校对博士非学术界求职的重视。筹办方负责人在接受《高等教育纪事报》采访时表示,此次论坛不仅为处于求职煎熬中的博士生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重塑博士生的求职观念。
用经验攻破难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3届博士毕业生斯文?奇尔顿报名参加了此次论坛,对于学校举办的这一活动,他感到欣喜万分。奇尔顿在攻读博士学位初期就意识到自己对学术研究兴趣不大,但只能跟随大环境,拼命地在高校中寻求职位。更重要的是,即使他决心毕业后入职企业,他的导师因为对非学术求职市场了解不深,而不能给予他有效指导。美国高校的许多教授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入校当起老师,自身没有校外求职的经验,很难为学生指点迷津。奇尔顿并无怪罪导师之意,只是表示博士生求职辅导同样需要学校的重视,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有利的校外资源。
针对博士生日益扩张的需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副主任罗斯玛丽?乔伊思谋划创建学校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将会雇用一位经验丰富的全职人员指导博士求职,全校博士生皆可在校外求职的不同阶段寻求帮助。另外,学校会为博士生求职建立一个专属网站,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交到网站上供大家交流,博士生们可以互相扶持共同探索学术外的求职市场。
为了拓宽博士生的求职眼界,杜克大学两年前也开设了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该中心负责策划统筹博士生求职讲座,定期邀请同样拥有博士学位的校友回校和学弟学妹分享他们的工作领域,加强校友间的联系。另外,杜克大学还为研究生求职建立了信息平台,集合了毕业校友的个人资料和工作信息,后辈们可以从前辈的“成功经验”中学得一二。
目前,美国众多高校皆加入了建立研究生专属就业指导中心的队伍。他们在猎寻该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时皆提出两点,一是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二是必须有校外求职经历并拥有丰富的指导他人的经验。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给求职者提供更多的职场信息和指导,让求职不再局限于学术圈。不过,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指导老师即使“身经百战”,也不会对所有的博士生求职领域皆了解。为了给学生提供全面的信息,美国许多高校开始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跟踪调查。
链接
如何搜集有效的博士毕业生就业信息从而为高校提供参考,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已对此予以重视,对美国高校即将进行的问卷调查提出了五点建议:
1.研究制定全国统一调查问卷,确保研究方法可行有效,避免高校做无用功。
2.明确所需就业信息,搜集毕业生目前的详细情况,切忌信息宽泛而缺乏指导性。
3.注意调动师生积极性,高校需对该调查予以足够的重视。
4.某一院系中研究生数量必然少于本科生,调查中要注意隐私保护。
5.学校需为该调查提供必要的人力及资金支持。
研究生专属指导
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和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迅猛增长,“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给研究生们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厦门日报》2015年3月的一篇报道指出,在2015年厦门某高校辅导员的公开招聘中,1个岗位引来400人争抢,令人始料未及,原本本科生便可满足职位需求,却引来众多研究生报考。厦门的另一所高校虽然最近几年招考辅导员提出全日制硕士学历、担任过学生干部等诸多要求,但报名人数还是越来越多,从两年前开始,岗位与报名人数之比就已是1:100“起跳”,如今这个比例的基数还在不断变大。
数据链接
2015年4月底,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根据公布的计划,今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7310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574300人。与2014年招生计划相比,今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扩招2080人,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14300人。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99年开始连年加大,过去数年里,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从1978年到2008年,短短30年,硕士生招生的规模已经增长了30多倍,2013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连续第四年增长超过10万人。
麦可思调查显示,2014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11.7%,比2013届(10.8%)高0.9个百分点,比2012届(9.5%)高2.2个百分点,三届呈上升趋势。在2014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读研比例最高的是理学(18.4%),最低的是管理学(6.3%)。2014届本科毕业生读研主要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54%)和职业发展需要(49%)。
2014年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第二届高级人才洽谈会上,近百家国内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及高校参会并提供了1500多个招聘职位。据悉,2500余名求职者参加本次洽谈会,其中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才约1000人,占总到会人数的40%。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他们建立专属的就业指导中心变得越发重要。庆幸的是,中国已有高校建立了研究生专属的就业指导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就业办公室便是其中之一。校方在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每年有7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90%选择就业,他们在求职时看中专业匹配度,对就业地域、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有相应的要求,为此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就业办,针对研究生就业特点和职业规划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就业中心还介绍,在就业指导方式上,本科生有职业规划的课堂教育,研究生则主要通过讲座、论坛、研讨等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引导工作。此外,学校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导师凭借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和优势积极推荐研究生,为研究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学校会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利用暑假到国家重点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通过校企互动促进就业与用人的双向选择。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学校加强与各单位协作,多方联动,高度重视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平台。
链接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就业中心开展的分阶段就业指导,主要分为以下三阶段:
初期阶段:帮助研究生认清自我,正确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结合专业确定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期阶段:帮助研究生自我拓展,重点开展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后期阶段:通过就业心理指导,使研究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培养研究生就业的自荐艺术与技巧,使用人单位了解、认识、选择、接纳自己。树立积极进取、善于务实、敢于竞争的就业心态。
专注高等教育,请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或“MyCOS_Research”。
《“研不如本”?是时候谈谈研究生就业了》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2205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