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07 08:2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近日,某报刊发的《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一文提出,现在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很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文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科书依然存在选材落后、内容陈旧、过于超脱现实、远离学生生活等问题。客观地说,当前的语文教材的确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但称其“落伍”,值得商榷。
文章认为,人教版五册必修语文教材中,“除了古文就是近现代的作家作品,当代作家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学生所普遍推崇的韩寒、郭敬明等同辈青年作家了”,对于这样的指责,笔者不敢苟同。
中学阶段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文以载道”的语文教材无疑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入选的课文必须是经典。就学生普遍推崇的韩寒、郭敬明等青年作家的作品而言,显得不够厚重,甚至非常肤浅。教材毕竟是教材,不是课外补充读物,怎能完全迎合学生的口味呢?
作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最喜爱读的有三类作品:一是生活励志类,如《读者》《意林》;二是故事想象类,如《故事会》《少年文艺》;三是青春鉴赏类,如《少男少女》《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因为没有一个学生选身边的课本,作者深感震惊。倘若情况完全属实,教材的编写当然需要反思。但如果以所谓的“现实”和贴近学生生活为标准,难不成还要把《故事会》《少男少女》之类的东西引入教材?这恐怕更为不妥。
长期以来,关于阅读经典(尤其是古文),人们争论不休,支持者众,反对者也常常以“脱离现实”相指责。甚至有人认为强迫学生必须读经典,而不是根据孩子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由选择阅读,会压抑学生们的创造欲。乍一看,似乎颇有道理。但这样的质疑,大多是没有静下心来好好领悟经典之丰富意蕴的浮躁表现。
经典之所以能够经久流传,当然有其深刻的价值,唯有细细品读,才能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微言大义,感受其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必要将经典篇章纳入教材,让学生学习,这对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思维能力都大有好处。
(作者胡欣红,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07次入选“锐评”栏目)
阅读( 6)评论0赞0收藏
《不要轻言教材落伍》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zk/30934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