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

爱,在无声中延续——记赵家和的接棒者们

[摘要]【“炭火教授”系列报道③】 3月的陇东,晚风中夹杂着凉意。已是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教师们却抢着往学校大教室跑——这是甘肃省环县一中,当地以皮影和杂粮闻名,也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贫困。 一名受助学生家的窑洞。光明图片 满头白发的陈章武坐在台上。为家...

  【“炭火教授”系列报道③】

  3月的陇东,晚风中夹杂着凉意。已是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教师们却抢着往学校大教室跑——这是甘肃省环县一中,当地以皮影和杂粮闻名,也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贫困。

爱,在无声中延续——记赵家和的接棒者们

  一名受助学生家的窑洞。光明图片

  满头白发的陈章武坐在台上。为家访奔波4天了,这位心脏里装着支架的古稀老人却没有一点倦容。当再次讲起赵家和的故事,他几度哽咽。

  2012年2月,已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家和捐出毕生积蓄1500余万元,成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身患癌症、不久于世的情况下,这份他此前已默默进行6年的爱心事业,传递到了他的学生兼同事、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手里。

  基金会成立4年,聚拢500余位爱心人士,捐出善款近千万元;累计2204名寒门学子受助,1243人完成高中学业,其中80%以上考入大学——如果说当初赵家和留下的爱心事业只是一片新绿,如今,在越来越多接棒者的精心呵护下,已经一树参天。

  一位仁爱无言的接棒者,分文不取还倒贴钱

  一张照片摆在陈章武的办公桌上——他与赵家和最后的合影。旁边,一沓厚厚的信还没来得及全部看完,它们来自西部最贫困的地方。拉开抽屉,票据、清单、感谢信……整整齐齐排列着,每笔数字都清晰明了。

  5月,记者走进陈章武办公室时,他刚从甘肃回来不久。8天,平均日行两百多公里,白天家访,晚上还有8场与师生的互动座谈——紧凑行程带给他满满的幸福。4年了,这位原本打算退休后“带老伴去看看世界”的老教授,去得最多的,除了西部,还是西部。

  2012年,陈章武担任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理事长。从一开始,他就向所有工作人员和受助学校声明:“这里没有全职人员,只有全部精力,所有人不在基金会拿一分钱、没有管理费,这项事业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共同的爱心事业。”

  退休后,有学生请陈章武给自己企业做顾问。他“没时间”,坚辞不受。实在拗不过,就说:“我不要报酬,你去捐几个学生吧。”

  “只要张口,捐钱不成问题。但他很少提,就是不想让爱心有了杂质。”赵丽霞是陈章武教过的学生。直到她偶然在老师办公桌上发现了一个甘肃女生寄给“陈爷爷”的鞋垫,才“逼问”出真相:“听着赵老师的故事,再看看陈老师身上还穿着十几年前我们上学时的衣服,我边听边哭,他们身上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这么重的担子,怎么就担了下来?

  “选择雪中送炭就是选择了寂寞,选择了困难,也意味着一路艰辛。”陈章武一直牢记着赵家和“雪中送炭”的嘱托。而张贴在资助学校的一条标语,成为支撑他走下去的强大动力:“‘培养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庄’。这样,爱心就能在千万老百姓心中开花结果。”

  一群朴实无华的捐助者,绝大多数是工薪阶层

  “你让梦想有了翅膀”,点开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的网站,八个大字格外醒目。简洁大方的页面上,捐赠流程、定点学校、基金会年度报告等一目了然。

  一切都公开透明。唯一的秘密,是捐赠者名单。“坚持雪中送炭”“坚持不留名”,从赵家和开始,这成了兴华助学的传统。

  他们是谁?

  “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陈章武说,这是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每次接到捐助款,无论100元、500元,还是几万元、几十万元,基金会都会寄出一封精心准备的感谢信,除了抬头,包装、内容都一样——这也是赵家和生前的嘱托,“铜板不分大小,爱心不分先后”。

  他们是怎么想的?

  “期盼资助暑期小分队的活动,希望同学们思想上都有收获。”四年前的短信让清华经管学院博士生尹西明终生难忘——那是赵家和临终前的最后期望。彼时,几十位清华学子组成了由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的实践支队,对西部教育进行调研。可返京的列车上,却传来赵家和辞世的噩耗:“车厢里,同学们一边传看手机,一边默默流泪。”后来,这份实践报告获得学院、学校的实践金奖,所得奖金全部被学生们捐给了基金会。直到现在,一直在勤工俭学的他还经常从生活费里省出钱继续捐助。

  一位曾在清华短暂培训过的学员偶然得知了赵家和的事迹,感动不已。在陈章武狭小的办公室里,他带着刚成年的女儿,把父母留下来的遗产全部变现,合计4万余元捐给了基金会:“父母生前教导我们要读书,要守法,要乐于助人。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延续父母的爱!”转过身,他叮嘱女儿:“我会接着捐,捐不动了,就轮到你了。”

  过去,清华河南校友会经常张罗聚会、联络下感情。“吃吃喝喝有啥意思”,把钱捐给孩子们不是更有意义?现在,他们一起凑钱,包了一所学校,每年定点捐助,与受助学生互动交流,“感情反而更紧密了”。

  其实,兴华助学基金会在运营模式上并无特别。在“低成本运作”的表象之下,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成本”。副理事长李俊、秘书长白瑞刚……从上到下,基金会成员全是不拿分文还自掏腰包的捐助者,就连网站,都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捐助者捐赠建设的。他们中,不止一人感慨:“如果基金会和老总选一个让我做,我会毫不犹豫选助学育人,这更有意义。”

  一种砥砺人心的情怀,扶智更要扶志

  “收到第一笔兴华助学金时,您在我心中是这样的:一个高管、大款,每天忙碌于工作中。某时心血来潮,就挥霍一小笔钱资助我们一下,然后就抛到脑后了。”

  这是甘肃省镇原县二中学生路佩佩发出的一封信,收信人是兴华助学基金会的捐助人孙猛。

  “扶智更要扶志。要告诉孩子们,生活不只有放羊、拉水,捐助人也不是一时兴起。这种精神和爱的传递,比钱更有意义。”基金会从成立起,每年都会组织志愿者去学校。他们做讲座、辅导学习,翻过泥泞山路去家访,和孩子们同吃同住。

  连接他们的,不只是一次冰冷的转账,而是人与人之间最厚重的爱与信任。

  镇原二中学生何丽琼考上北大后,她父亲请人代写了一封感谢信:“你们教会了我们从简单的事做起:节约、助人、不图名、不图利。我们和孩子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份爱,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后也要这样去帮助别人。”

  如今,马上就要上大二的何丽琼并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却要坚定地成为一名兴华助学者。

  不少通过资助考上大学的孩子,尽管还没有经济能力,却纷纷加入爱心社、成为志愿者,希望把爱心传递下去……

  截至今年5月,在每年捐赠金额递增的前提下,赵家和留下的本金没有减少——爱的接力,让千名寒门学子得以在每一个春天来临时享受书香。

  爱,在无声中延续。这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周华 李晓)


《爱,在无声中延续——记赵家和的接棒者们》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80555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