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18 15:19 我要投稿
核心提示
一座城市的智慧头脑在哪里?在大学!
一座城市的青春活力在哪里?在大学!
一座城市的希望与未来在哪里?
在大学!
河南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在这块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上,新时代的高校星罗棋布,它们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城市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倍感骄傲。记者梳理出以“城市”冠名的一本高校,并选取几个侧面,讲述他们与城市同呼吸共发展的故事。高考报志愿在即,希望有志于在家门口上大学的学生,续写人生新的篇章。
郑州大学
校在城中城在校内
□本报记者史晓琪
郑州大学在郑州成为省会那一年起,就成为郑州发展的见证者,成为郑州繁荣的引领者。
1954年6月19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河南省省会迁至郑州。同年,教育部决定由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负责并提供师资,在郑州市设立一所新大学,此即郑州大学的开端。
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学校规划会议正式确定在郑州新建的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4月,确定在郑州市建设区的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四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从此,“郑州大学”这所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与郑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1957年,郑州市大学路西侧郑州大学数、理、化三系的办公教学楼和大学路的东生活区建成。1960年,郑州大学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文理工综合大学。
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46岁老郑大的新版图,从金水河畔向郑州市的四面八方扩张开来,进入强强联合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时至今日,郑州大学已有4个校区、5个附属医院,遍布郑州市的东西南北中。
郑州发展到哪里,哪里就会飘散出郑大浓浓的书香气息。它的4个校区,分别是南校区——位于二七区大学路上的郑州大学老校区、西校区——位于二七区大学路上的原河南医科大学老校区、东校区——位于金水区文化路上的原郑州工业大学老校区、新校区——位于高新区科学大道。
再看5个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位于二七区建设东路;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本部位于金水区经八路,南阳路院区位于金水区南阳路;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位于二七区康复前街;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位于郑州市北郊;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位于二七区康复前街。
郑州人看病绕不开郑大各个附属医院,郑州的孩子在河南上大学首选郑大,可以说,这所大学已经融入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中的人的生活。
而这仅仅是表象,从更深层次来看,历年来,50万郑大毕业生,很多人继续留在郑州工作与生活,郑州大学的精神气质,在学生的身上与郑州的城市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6月19日,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以《坚韧不拔奋力前行》为题,在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激情发言。他说,沉稳厚重的中原文化,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文化,来自于30个省区市与80多个国家(地区)学生为代表的多元的开放文化,起始于近代河南医科高等教育的近90年办学历史以及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的三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四种文化要素融合形成了今天郑州大学的大学文化——自信,开放,尊重,坚韧。自信,就是要具人生定力,踏实做事,扎实为人;开放,就是要造宽阔胸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尊重,就是要成现代情怀,遵循规则,敬畏规律;坚韧,就是要塑坚强品格,不怕困难,百折不挠。
“自信,开放,尊重,坚韧”,这四种文化要素,也正是郑州的城市气质,也正是河南人的精神气质。⑥11
新乡医学院
“红牌”的逆袭之路
□本报记者史晓琪本报通讯员崔静
以1896年英国人劳海德在古城卫辉府开办的西医诊所为雏形,几多风雨,几经易名,历史定格在1982年——“新乡医学院”这个名字终于确定下来,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时至今日,这所我省目前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已成为牧野名城新乡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所有着深厚积淀的学校一路走来,留下许多精彩故事。今天要讲的“红牌”专业逆袭,就是其中一个。
“红牌”专业主要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连续6年(2010-2015年)被列为本科“红牌”专业。
然而,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却上演了“红牌”专业逆袭的精彩故事。
6月27日,记者到该校采访,得知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今年的73名毕业生中,有44人考研上线,其中有人不愿调剂学校和专业,最终33人收到了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硕士或硕博连读录取通知书。
连续3年,该专业的毕业生考研过线率都保持在60%以上,平均录取率保持在50%以上,其中近30%的学生进入韩国釜山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院校以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深造。
考取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胡孔颖说,
她的父母特别高兴,四处为学校做宣传,而入学时,爸爸却坚决不同意她学生物技术,坚持要求调剂专业。在学校的引导下,她留下来了,并且在毕业季以惊喜回报父母。
胡孔颖班里有60多位同学都是被调剂过来的。顺利考取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李银萍说,同宿舍的8位同学除自己外,有7位为“转专业”努力过,最终有两位转到了其他专业。“转入其他专业的同学可能会羡慕我们这么多人拿到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吧!”李银萍开玩笑说。
由于受到专业“红牌”标签的影响,同学们的思想很不稳定。为此,大一上学期甚至整个学期,“稳定专业”成为该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生教育工作的重心。
面对这样的情形,该学院的做法是晓之以专业发展前景之“理”、动之以学院进取精神之“情”、展专业发展潜力之“实”,让学生在加深了解中爱上这个专业,在成长中享受成就感。
让医学院校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姓医”,在专业融合发展上塑造专业优势是该学院“红牌”专业逆袭成功的一个妙招。新乡医学院的生物技术专业与生物工程专业是从基础医学相关学科中“长”出来的,带着鲜明的医学“基因”,因此他们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医学生物课程的开发和相关技能的培养,譬如在生物技术专业中注重强化生物治疗和生物制药技术特色、在生物工程专业中注重呼应人口与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考研和就业中,80%左右毕业生的去向都印证了学校的专业特色。
采访时,不少同学掩饰不住“金榜再题名”的喜悦与兴奋。同学们说,“红牌”专业在我们学校不亮“红牌”,也有无限精彩。
新乡医学院校长别荣海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不是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办学机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⑥11
周口师范学院
一所大学与城市之缘
□本报记者杨万东
1973年,当周口师范中等专业学校新创时,周口市从商水县管辖的周家渡口升格为地区行署刚刚5年。之后,这座年轻的城市与新生的学校共同成长壮大。
从一栋楼开始
学校初创时,恰逢邹文生而立之年。邹是学校筹建组成员之一。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刚建的学校只有一座楼,教室和学生的宿舍都在这座楼上,行管人员和老师仅有12名。
学校在第二年开始招生,只有两个专业:英语和数学,每个专业招100人。邹文生教英语系的现代汉语课,这门课程后来演变为汉语翻译。
1975年,全国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从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毕业的学员部分被分配到周口师范中等专业学校。师资力量得到补充的周口师范中等专业学校趁机扩大专业,增加了美术、音乐等专业。
1982年,周口师范中等学校迎来了重要变化的一年:学校从中专升为专科,改名为“周口师范专科学校”。10年之后,周口师范专科学校再升为本科院校,改名为“周口师范学院”。
从无名到扬名
如今的校长邹文生在学校筹建之初,只是一名普通老师。当时负责采购教学用品,他从上海凭票购置,之后再寄到周口。后来,许多物品被寄到北京郊区的“周口店”。
周口店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所在地,为很多人所知。周口,原名周家渡口、周家口,因一周姓船户在沙河往返摆渡而得名。周口初改名时,许多人不熟悉,所以,邮局工作人员将“周口”误为“周口店”,或许并不奇怪。
但是,周口这座新生的城市,最终为人熟知。这与周口师范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邹文生说,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丛书,内容针对各省级地域文化。其中一本《陈楚文化》却破例是地方文化,它是研究周口市陈楚文化的书。
这本书的编著者是来自于周口师范学院的教师团队。邹文生和其他5名老师,为此耗时10余载。人们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也再次认识到今天的周口。
后来,周口师范学院的团队又编纂了800余万字的《周口历史文化通览》,涵盖周口的历史、文化、民俗、人物,共4卷。“从这个意义上,周口师范学院对周口市文化有一定的贡献。”邹文生说。
6月24日,位于周口市文昌路的周口师范学院内绿意葱茏。
从1995年开始,周口师范学院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新校舍。随着新楼落成,一些院系逐渐从七一路的老校址搬迁过来。现在,这块1000亩的校址上呈现出勃勃生机。
未来,周口师范学院也将散发出更多魅力,给予周口这座城市文光之名、文化之光。⑥11
许昌学院
莲之学校莲之城
□本报记者杨万东
一棵草,一滴露。1942年,一滴珍贵的文化露珠撒落在许昌,它就是新创立的河南省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这滴露珠滋润着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多年之后,它有了新名字:许昌学院。
师范之道
1990年,已经当了14年民办教师的李新生参加高考,考入当时的许昌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他留校工作至今。
李新生也是《许昌学院校史》编纂者之一,深谙学校的历史渊源。河南省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创立时并不大,宗旨在于培养周边师资力量。这一初衷,一直延续到校名改为许昌学院之前。
师范教育是什么?第一任校长周绍武留下这样一段话:“教人以道而喻诸德,谓之师;天地之化,模范之常,谓之范。”今天,许昌学院的校训为“崇德砺志、博学敬业”。两者皆认为,要把道德和学问两件事做好。漫漫岁月里,不变的是延续不断的校脉。
其后,学校数易校名。1958年学校成为许昌师范专科学校,4年后,由专科学校改为许昌中等师范学校。学校后来又更名“许昌师范专科学校”、“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直至“许昌学院”。
莲花绽放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桂林召开全国专升本会议。该校以惊人的全票成绩通过专升本,改名为许昌学院。
学校升格为许昌学院后,创校宗旨也与时俱进。“全校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话题就成为焦点。”李新生说,当时学校面临的情势是如何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由师范院校向多科性院校转变。
在后来的历程里,许昌学院华丽完成转身。现在,该院本科专业有48个,涵盖文学、史学等九个学科门类。
在绿叶的衬托下,3片洁白的莲花瓣挺然而立。这是许昌学院的校徽。莲花是许昌的市花,有莲城之称的许昌市与许昌学院的联系由此可窥一斑。
李新生说,学校在专升本的过程中,许昌市委、市政府对该校一直鼎力相助。2000年7月,许昌市委专门成立筹建许昌学院领导小组。同时,许昌学院也不负城市所托,为这个城市立下汗马功劳。
据不完全统计,在70多年的历程里,学校为许昌及周边培养了大量教师及其他急需人才。现在,它仍一如既往。
6月24日19时30分,许昌市许都大剧院。当舞台上的大幕缓缓拉开后,河南民间音乐舞蹈诗剧《农历》开演。该剧由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历
时4年打造,剧中的多个民俗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许昌,因许昌学院而不断滋养;许昌学院,借着这片沃土而展翅高飞。⑥11
《河南以“城市”冠名的一本高校 说说城市与大学的那些事儿》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78478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