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

校市相融?校企合作

[摘要]原标题:校市相融 校企合作 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秉承“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以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

  原标题:校市相融 校企合作

  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秉承“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以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出了一系列为应用型人才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措施,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顶层设计 创新办学机制

  1985年,广西科技大学的前身之一 ——广西工学院迁柳办学。2012年4月,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筹建广西科技大学。2013年4月,广西科技大学正式成立。2014年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国内先进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30年来,学校接薪续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1994年4月,学校与柳州市政府部门和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41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成立了“董事会”。学校与董事单位签订学科联合共建协议,与企业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起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平台。2009年,学校与柳州市政府部门成立“共同推进大学建设工作委员会”,共同谋划将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的重大事宜,为学校建设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机构和制度保障。

  充分依托“校董会”、“共建委”两大机构,学校与柳州市、当地企业在科研平台联合共建和科技联合攻关、“双师型”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业实训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学校与柳州市合作建立了“桂中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柳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促进中心”等30多个科研教育基地,与柳工、东风柳汽、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联合建设了“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汽车零部件研发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18个校外专业实验平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344个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多措并举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把“行业的骨干,创新的纽带”作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丰富优质的办学资源,以工程类学科建设为引领,围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目标,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和“5R”能力训练模式,把学校的智力优势、学术优势、多学科综合优势、课程开发优势、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实践场地优势、就业渠道优势相结合,打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链。

  2006年开始,学校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试点,通过校企合作,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应用人才。学校设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及应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交通运输(汽车电子技术与检测诊断方向)等3个应用本科专业、4个专业方向。

  围绕应用本科建设,学校推出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一是引入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制定“教”、“学”、“用”相统一的“3+1”的人才培养模式(3年理论学习+累计1年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基础实践教学层、专业实践教学层和综合实践教学层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推行“5R”实训机制,构建“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实训项目”、“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工作机会”,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体验真实的企业氛围;三是推行“双导师”制,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实训与毕业设计,构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突出“能力为重”的评价标准;四是打造“双师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工作,校企联合申报科研立项等方式,促进专业教师从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实践的综合型人才转化;五是以学科专业为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活动,加强与政企合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成立“大学生科创中心”和“创客联盟”,邀请创业团队、创业导师走进校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育人过程。

  不仅如此,学校依托本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职业教育学院,负责职师本科学生的培养、中职学校在职教师的学历提高和继续教育培训等工作。2014年,学校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采取“两方联动、方案整体设计、资源共同配置、分段实施、合作育人”的方式开设“职业教育师资班”,培养职教“双师型”人才,学生实行“多证制”。2014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联合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本科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合作办学实现新发展。

  形成特色 取得累累硕果

  通过多年的校市、校企合作,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双师型教师人数占相关专业教师的比例由几年前的不到30%逐年增长到目前的53%,有效地改善了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例如,学校聘请了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章二平(广西“八桂学者”、特聘教授、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初长祥(教授级高工)在内的一批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机械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57.5%,其教学团队成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机械工程学院成为广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获集体二等功。教师队伍中涌现出1位全国模范教师、1位八桂名师、3位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学校自治区创新团队——“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与制造创新研究团队”为东风柳汽、上汽通用五菱、桂林客车、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解决科技攻关难题。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良好。通过对教学、实习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工程应用型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2%以上。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为例,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综合评价等3个方面内容的评价“优”指标的百分比之和均超过80%,且10项内容“优”、“良”指标的百分比之和均超过了90%。中软国际、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等企业这样评价:“该校应用型本科学生专业基础好,工程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学校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2015届4名毕业生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将读书期间积累的学术成果进行产学研转化,申报发明专利2项,在光触媒、室内空气净化领域拥有多项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组建的环保科技型企业自主研发系列纳米材料可视光高水分散性纳米二氧化钛粉体材料、可视光响应型二氧化钛溶胶、高稳定性透明纳米氧化锌醇溶液等核心产品畅销国内市场,预计2016年产值达1900万元。

  学校着重打造专业学科竞赛平台,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效果显著。从2002年开始,学校每两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科技节。科技节共设39个大赛项目,78个小赛项目和活动,参与学生超过5.3万多人次。学校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研究工作。截至目前,有151个项目获大学生科研立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和自治区级109项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共有2406名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的各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例如,学校汽车与交通学院组织师生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赛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等比赛屡获佳绩。2015年大学生车队取得了CUKA中国大学生卡丁车校际联赛南区赛的冠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首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全国季军等优异成绩。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丰富的经验。2009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2年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校机械工程、土木、自动化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机械、土木、汽车、计算机等7个专业获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立项。2012~2013年,机械、汽车专业获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教育部门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经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肯定。2010年学校应用型本科教学得到了广西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效果显著”。2011年、2013年国家教育部门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考察,认为学校“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鲜明,“校市相融,校企合作”正是地方高校办学之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何月华 卜玉辉)


《校市相融?校企合作》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394591.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