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18 08:52 我要投稿
文|厉声教
躬逢盛世,幸莫大焉,抚今追昔,善莫大焉,我这几年常作如是观。最近,欣闻国务院正式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几有杜子美“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感。
该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到2020年,一批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双一流”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对当今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
于民而言,今后那些企盼子女“金榜题名”于世界一流名校的天下父母也大可不必再挥金海外,让孩子们远赴重洋,背井离乡:因为,中国将会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到与海外一流名校同样的“待遇”,在全球顶尖学府中畅游学海,学业有成。
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高等教育强国,何为关键所在?窃以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在“人才”二字。 “世界一流”不是自封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体表现在,是否拥有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队伍、师资力量,及能否持续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人才强校是根本。
今年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归国60周年。论及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很容易联想起钱学森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曾说:“……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既然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杰出人才?钱学森本身的成才之道即可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因钱、厉及我岳父施家均为世交,故我对钱学森的成才之道颇有一些切身的了解。
家训为先,治学治家
良好的门风家教是钱学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晚年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父亲钱均夫(名家治)的确在钱学森人生的起步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父亲,钱均夫并非奉行中国传统家长制文化、高高在上的父亲大人,而是毫不掩饰爱子之情的一名典型慈父。据钱均夫的挚友,我大伯父厉绥之(名家福)回忆,钱均夫十分疼爱钱学森。大伯父回忆说,钱学森儿时很怕雷声,每逢天空打雷,钱均夫总把儿子搂在怀里并用手捂住他耳朵。没想到从小怕打雷的孩子,长大后竟然成了中国的“导弹之父”。
由此,我不禁联想起近年来流行的所谓“虎妈”、“鹰爸”的做法——硬是要违背幼儿的天性,视孩童特有的脆弱稚嫩为胆怯懦弱,非要惩罚式地给孩子“练胆量”,不是寒天跪雪地就是扔下深水池,除了能够吸引眼球炒热自己的畅销书以外,真的能作育英才否?愚以为不然,至少对怕打雷的孩子加以温柔呵护并不会让他成为一个懦夫,日后钱学森突破美帝层层阻挠归国报效,不也是铮铮铁骨,英勇无畏?幼苗该当嫩弱,大树方能参天,那些哗众取宠的父母,究竟是教育孩子还是自我营销,真有必要好好想个清楚。
钱学森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大家闺秀。她性格开朗,知书达理,心地善良,聪颖过人,颇有几分数学天赋,心算很快。据说钱学森儿时常同母亲做心算游戏。他的聪明智慧可能也继承了母亲的优秀基因。钱学森在回忆他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连绵不断的影响。”
钱均夫夫妇二人对独子的培养,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们一贯主张要儿子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钱均夫在儿子赴美前,还特意为他准备这类书籍,提醒他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不要忘记阅读这些典籍。2005年3月,钱学森在北京301医院曾深情地谈道:“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
除了让孩子广泛涉猎,浸润在多元化的熏陶和滋养之中,钱均夫也十分重视对孩子采取宽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但其“严”并不是一刀切式的令行禁止,而是充满“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实精神和民主色彩。据家人回忆,当时少年钱学森若要看某部电影,必先要向父亲提出,由钱均夫先到杭州城站电影院去看过一遍后,再告诉他是否可去看。此外,钱均夫在教育儿子方面一直坚持亲力亲为,因此无论出仕何地,时间长短,他均是携眷同行。由此可以看出钱均夫在子女培养上的慎重和细心。
德育为本,立德树人
《礼记》中有云:“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对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深入浅出地进行过阐述,他认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纵观钱均夫一生,他虽 是一名留学归国的现代教育家,但其教养爱子以及教书育人之道,处处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德育为本的上述教育理念。 据家人相告,钱学森回国后,专程去看望了我大伯父厉绥之与家父厉麟似(名家祥),并当面叩谢,盖因其儿时曾患脑膜炎,攸关性命,是在大伯父的协助医治下才得以痊愈,而其年少时,先父亦曾对其多有指导和帮助。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不仅体现出钱学森个人不忘故人当年之照拂的感恩念旧,也足可见钱氏家族重视德育的门风素养和家教传承。
正是因为父亲以身作则所传授的人生之道,钱学森在面临是选择美国的优渥物质条件和个人锦绣前程,还是选择回国后的艰苦条件和艰巨任务的时候,才能不顾一己之私利,宁可遭受围追堵截和冤狱软禁也要存报国理想、全民族大节,并最终为新中国创造了奇迹,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格局和历史发展,像祖先那样保国安民,成为亿万人的英雄和楷模,也续写了整个家族的传奇史诗。
反观与钱学森同一历史时期的,同样具备盖世才华的一些科学家,却因服务于纳粹,坏掉了做人的根本,其绝世本领不过用于制造毁灭一切的战争机器。他们终因德行有亏,有些成为战犯身败名裂,即使未受惩罚的,也终不免遗臭万年。
这些年来,每每有境内外媒体报道,因为不会处理嫉妒或失望等情绪问题,门门全优的中国学生在外国高校持枪杀人、自杀,更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投毒残害同门或干脆挥刀乱斩,血溅校园。在对这些学生的口诛笔伐中,也有一些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的确振聋发聩,比如,有文章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再没有培育出什么大师级的人物,令我深有感触。
的确,每年数理化奥林匹克奖牌我们都几乎包揽,各类考试全优满分的学生不知有多少,可是这些人又有多少能成为真正创造历史,造福民众的大家?应试教育不知扼杀了多少自由灵魂对未知的探索。因此小儿少年贪玩逃课之际,我竟没有以乐羊子妻停机之德劝喻向学的动力了,这正是最为可怕之处。
窃以为,若要培养出钱学森这样真正的大师级人物,须得提供真正深厚的沃土给幼苗,让它深深扎根,缓缓生长,尽量吸收营养,才能有朝一日看到参天大树的茁壮。 而揠苗助长、填鸭催肥之术,终会消化不良,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然而当前在升学压力(这往往给学校和老师带来追求还是牺牲效益的选择困难)和就业压力(这给父母和孩子带来的是理想与现实的选择困难)面前,太多人屈服了,忘记了人性的本真,抛掉了教育的根本,追逐着某些片面的成就,其实透支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前不久,小儿母校清华附中迎来百年校庆,一时间传为盛事。众人皆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但若要坚持做到,实属不易。我固然惭愧自己当年借口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却又庆幸妻子并非“虎妈”,能让儿子依其天赋,自由发展,对其个人爱好予以鼓励而不加鞭笞;结果他反倒成为该校百年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一级西洋乐器艺术特长生。我更要庆幸这所老牌名校教育有方,强调德育,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就要求学生自己把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摆正,要做到道德为先,努力把自身修养做好,以便在将来肩负起成为中流砥柱、造福社会的重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培养关系的不仅仅是一流高等教育建设的大计,更是民族富强、大国复兴、国人梦想成真的动力源泉。 以钱学森之成才之道为鉴,每一个学子的德智均衡,每一个家庭的门风熏陶,每一所学校的立德树人,看似涓涓细流,最终却将汇聚成大江大河,给民族血脉的奔腾不息和发展壮大带来源源不绝的巨大推动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此笔者惟愿读者诸君从自己一人、一家做起,共同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若此,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让全民族共享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将不再是梦想。
《厉声教:打造高等教育强国,何为关键所在?》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27539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