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26 13:06 我要投稿
对于教育这个重大的家庭消费项目,您一定和大多数人一样为之犯过愁。对中国的父母而言,从早教甚至更早时候开始,这种消费就无法避免地成为一个强制性问题而普遍存在。和其他消费种类不同的是,在大多数时候,消费者的可选择余地都不大。
虽然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很多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相反,在义务教育阶段前后的附带需求却撑起了一个庞大的教育消费市场。同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也是教育消费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状
教育消费遭遇维权难
去年8月,金水区某儿童创艺店突然大门紧锁,仅贴出一张暂停营业公告。在这次“停业”前,有家长发现,以前孩子们学习制作三明治、蛋糕等互动体验课,已经逐步“缩水”为普通绘画课。刚开始家长并未在意,因为这家店在“停业”前五天,仍在开展促销活动。负责人离开时留下了联系方式,电话却无法接通。一时间,家长索赔无门。
同年11月,惠济区某英语教育培训机构店面转让。近100名家长来到其办公地点讨要说法,要求退还学费。该机构负责人称,目前没有钱退还学费,可以协助将学生转到附近的其他培训机构学习。至今,很多学员仍未能解决转班、退款等相关事宜。机构的管理人员称,过度扩张或是造成机构关停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时不进行任何谈判,在合同中直接附有预交全部课程费用、试听合格后不予退费、购买课程有期限等条件,消费者即使权益遭到侵犯,也很难通过合同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培训机构使用蛊惑性、具吸引力的语言夸大师资能力和培训效果,消费者一时冲动签订合同。但是,教育消费具有主观效果,即使消费者发现授课与宣传不符,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宣传内容就是教育机构的承诺,从而无从维权。
追问
擦亮双眼看清“猫腻”
教育培训机构不像其他一些行业具有一套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监控、检验和追踪系统。大多数消费者普遍缺乏对质量和服务的明确认知,这就让很多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钻了空子,而消费者有时候吃了亏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面对教育消费的猫腻,消费者该如何擦亮双眼?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涉及教育、民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极易产生监管盲区,给学员的权益留下隐患。”民办教育协会负责人认为,对于家长学生来说,一定要看有没有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最好选择知名教育品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一般机构承诺名校知名讲师亲自授课的宣传不要轻信。因为除非该教师已经从学校离职,否则这种知名讲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亲自授课。”他进一步分析,由于名校知名讲师的课时费市场价格相当高,消费者所支付的费用有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一算就明白了。
不少培训机构负责人提醒家长,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时候,不要简单地以价格、环境等因素来判断学校的优劣;不要轻信不切实际的承诺,孩子的情况家长应该是很清楚的,如果机构承诺与实际悬殊,就一定要防范。
3·15消费在线
不吃草的兔子(网名):留学机构有没有消费陷阱?如何辨别?
在线答疑:作为教育消费的“新贵”,一些留学机构也让不少消费者掉入陷阱。目前国外院校的情况大多是透明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多了解海外院校的情况,或通过留学展与院校代表一对一了解。关于留学费用方面,多比较几家留学机构就能估算出留学的费用。在支付时对含糊不清的收费项目要了解清楚,不可因为数目小而“一叶障目”。
专家建议消费者,选择留学机构时,要选择正规、有实力的机构,同时了解该机构是否具备由教育部批准的资质及认证。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机构是拿着移民或旅游的资质办理留学。还要看留学专家是否专业,留学机构是否有延伸服务。总之要多方面考核。家长和学生要多了解留学基础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夸大的录取保障或随意的留学方案所蒙蔽。
棍扫天下(网名):早教机构已成为普及型的教育消费。面对“高大上”的装修、动辄上万元的学费、不到20岁的姑娘老师,这钱真心花得不明白。
在线答疑: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的早教机构基本都采用纯商业运营的公司模式,缺乏认证许可。不管是机构还是早教老师都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
不少早教机构在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大多数教师培训资格证还是全英文。然而仔细分析就发现了问题所在,绝大多数证书都是该早教机构总部颁发的内部培训证书。
在一家早教机构的招聘广告上,关于指导老师的岗位要求中写道:大专或以上学历,年龄不限;英语四级到八级;有教育工作经验尤佳,但非必备;幼教专业尤佳,但非必备。据该机构负责人介绍,每年他们中心的员工都会到北京总部进行3~7天的培训,主要针对体育、绘画、音乐等方面进行。
日子很骨感(网名):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国学培训,怎么选择?
在线答疑: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国学培训没有统一标准,其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师资力量良莠不齐,有些所谓的国学班甚至不具备办学资质。国学培训班里的老师多是半路出家,不少授课教师本身对国学的了解并不深,往往是照本宣科,讲点皮毛而已,根本没有向孩子们诠释国学的精髓。
不少教育机构宣称开办国学培训班,其实就是在其培训内容中“植入”部分国学课程。由于迎合了家长的需求,相当数量的培训机构和国学沾边后,收费不菲,有的夏令营一期课程费用高达万元。
专家提醒
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理性,假若权益受侵犯,首先要停止学习,避免学生在心灵上受到伤害;其次要向权益维护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投诉,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消费者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相关协议,并将学习内容、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在协议上明确标出,特别是涉及解除合同的有关约定。同时,妥善保管好发票、学生证等依据,以免落入教育培训陷阱。 netease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3.15特刊 教育消费藏猫腻 花钱之前请擦亮眼》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14274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