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4 08:4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Anna惊异地点着头,仿佛遇到了陌生人,盯着我看了许久。在一个宗教盛行的地方,没有信仰是异类。我揣摩着Anna眼神中的困惑不解,为自己的异类身份有些局促不安。
Maybe you are right. Who knows.(也许你是对的,谁知道呢)Anna若有所思地说道。
过了一会儿,她点了点头,脸上的疑云被风吹走了,露出了本来的微笑:
I believe in God. But I still have lot of problems unsolved. It doesn’t seem that useful, does it?(我信上帝,但我仍然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看来不那么管用是吗?)
说着,Anna大笑起来。Anna点出了我的信仰——功利主义,但并没有讽刺的意味,因为在她看来这无所谓,信与不信都应该得到尊重。
英国学院所在的小镇上,最高的建筑除了Council Building(政府公共廉租房)之外,就是那座教堂了。我喜欢教堂建筑的恢弘气势,总能联想起当年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里那种宏伟、深邃。
在教堂门口,我遇到了Ken和Margaret夫妇,他们已经快70岁了。攀谈中,他们得知我为这里带来了第一批中国学生,便忙不迭地问起这些孩子是否需要帮助,还特意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聊聊中国的事,聊聊英国的事,像爷爷奶奶那样对人友善、宽容。
他们不会说中文,却说得出孔子、庄子,还把英译本的《论语》和《庄子》给我看,赞叹中国古人的思想伟大、精深。Ken还特意说起,这些先知教人向善,算得上是中国的上帝了。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是外来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本土上帝,没想到让Ken用苏格兰人的感悟这么一解读,倒让我觉得儒道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虽然没有“领导”至高无上,但也称得上是灵魂导师了。
Ken和Margaret邀请我到镇上的教堂听唱诗。教堂里除了宽敞,就是一种弥漫在身边的热情,每个人都亲切地打招呼,像是家里人的聚会一样。
当穿袍子的人(这个有点像利玛窦了)宣布开始后,所有人都毕恭毕敬地坐下,寂静中,偶然听到小孩子的哭闹,这并不像位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里歌剧演出现场响起的手机铃声那样遭人唾弃,人们可能侧目,但都是善意地一笑。我随着大家翻开椅子上预留的歌本,大家跟着管风琴和唱诗班一起吟唱。
旋律有的舒缓,有的庄重,有的高亢,有的低沉,不过主题都是歌颂上帝的伟大。我只是哼着曲调,滥竽充数,而头脑里却回响着“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类的旋律。一个是西洋音乐,一个是中国民歌——天哪!异曲同工!《圣经》难道就是“红宝书”?英国教徒餐前默念的“咒语”难道就是“早请示、晚汇报”?那一刻我真觉得自己应该读个博士,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东西方共有的课题——信仰与神坛。(待续)
欢迎订阅我的搜狐公众号:赵刚Andrew
同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赵刚Andrew
《【留英随笔】你相信上帝吗?(2)》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liuxue/40650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