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给教师最高的尊重和嘉奖,是自由!

[摘要]导语: “全人教育奖”的获奖教师们,是“自由之精神”的代言人。而他们以自己对“教育自由”的不懈追求,带动着行业中的新风,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同路人。也用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去力图在新的时代、从新的角度与规则对话,去推动规则的重建。这种自发的、一线的...

  导语:“全人教育奖”的获奖教师们,是“自由之精神”的代言人。而他们以自己对“教育自由”的不懈追求,带动着行业中的新风,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同路人。也用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去力图在新的时代、从新的角度与规则对话,去推动规则的重建。这种自发的、一线的力量,正是教育的希望所系。我们呼唤体制内外的教育,都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自主权,因为只有拥有教育自由的教师,才能培育出乐于独立思考、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作者:吴若姝 教育界观察者、独立撰稿人。

  2016年8月15日,第二届全人教育奖,在夏秋之交的北京,在庄严的国子监揭晓。本届全人教育奖得主樊阳与三位提名奖得主钱锋、徐莉、周其星,在与孔子雕像相距咫尺的彝伦堂,接受了这一意义非凡的奖项。

  笔者有幸两年参与“全人教育奖”的全程观礼,不难发现,每一位入围和提名的教师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个性,然而,在这些个性背后,却又潜藏着某种共性,是这种共性,使他们哪怕散落在全国各地,也能被“全人教育奖”一一发现,翻越千山万水去找到他们。这种共性,是超越于某个行业之上的,是做人做事臻于通达境界的人的某种相通的共性。这种共性,犹如一道光芒,温和、坚定而深远。思忖良久,我得以确认,那道光芒叫做“自由精神”。

  “全人教育”之本意,乃是关心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教育。

  那么,我们所寻找的这些“全人教师”们,也必定首先是具有自由人格与自由精神的代表。

  说到自由之精神,想起《论语·宪问》中有一则小故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一次夜宿在鲁城的城门外,第二天一早,看城门的小吏问子路: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小吏说: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却偏偏要去做的那个人吗(意指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奔走游说,力图恢复周礼)?

  自由,很多时候是戴着面具出现的——比如孤独、比如寂寞,比如众生皆醉我独醒……比如这则故事中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持自由精神的人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对理想和信仰的孜孜以求和执着践行——孑然一身在无边黑夜中毅然前行的“自由”,其中艰苦,不足为外人道。

  “自由”,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只有少数人会义无返顾地踏上它。

  我们的全人教育奖入围教师们,又何尝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

  自由,是自强者的逻辑

  本届“全人教育奖”得主,被媒体称为“孤独的布道者”的樊阳老师,是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的高级语文老师。他的“樊阳人文讲坛”在上海,几经艰辛与波折,其间遭遇过社会上普遍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眼光的不理解、应试体制下学生家长的质疑和反对,甚至道听途说者的恶意揣测与中伤。然而,为了一帮追随和热爱他的讲坛参与者,也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教育自由”的理想,樊阳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不招惹过多非议,他们曾如同从事“地下工作”般集结开课、没有场地就到麦当劳共读,甚至在寒冬腊月还坚持在户外四处“打游击”,不舍得放弃一堂“人文讲坛”的课程。二十多年始终坚持公益性质、免费开放。就这样,面对学校内的应试体制与校园外的功利主义大潮的双重挤压,“樊阳人文讲坛”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发焕发出蓬勃生机,其产生的良性效应,反过来带动影响了社会,在上海越来越发展壮大,并带动、感召了全国各地的民间“人文教育”的兴起。

  樊老师的一位如今留学美国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曾经问过他,他从哪里来的这种无穷的热情去做一件事情,他在做的过程中没有过质疑和动摇吗?”

  许多人都问过樊阳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能坚持25年?

  而樊阳,只用他静默深耕的岁月来作答。

  于是,往届毕业的学生们把樊阳老师比作坚持理想的堂吉诃德和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他们描述中的樊老师是“与生活战斗,与应试教育相抗争,克服了谋生的压力、生活的痛苦与茫然,战胜自己、战胜生活、战胜命运”的人。

  是的,自由,是自强者的逻辑。

  樊阳说:“我是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自由首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质的体现。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没有这种自知,或者失去了这种认识。

  而谈到自身对自由的追求,他说“最近有不少好友或同仁离开体制。在我身上,对自由的追求不一定是体现在离开体制,或者去创业这些外在的形式上。就像我二十多年所走的这条路,历经很多的困难,但是在这些困难面前,始终能找到一种路径,让我保持内心的自由,它一直在行进中。这个‘行进中’,就是一种很好的状态。我乐此不疲。我觉得心灵的自由很重要。有的时候,可能在行动上会有一些无奈,但是从长远看,当你的内心有充分的积淀,当你对人类的整个文明有了一种体察和体认,你就会觉得,那些你曾经看似多么大的事情,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当你把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把握住了,那些外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就算不得什么了,你总会有力量走过去的。内心的自由,就是不为外物所役嘛。”

  自由,是追寻内心的召唤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教师们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往往是非常受限的,外显形态上的“自由”似乎很稀缺。然而,一个个实践着“全人教育”理念的老师们,却仍遵循着内心自由的召唤。

  这样的自由,来自于老师们不断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被要求”的考级、评职称。本届最终的十二位“全人教育奖”入围教师之一的北京中关村三小语文老师李虹霞,早年两次主动放弃在众人眼中已经唾手可得的高级职称的评选,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工资福利待遇,至今拿着最低工资,但凭着她对“幸福教室”的深耕、凭着她对孩子和教育的热爱与投入,在学校和行业里,仍俨然是口碑相传的最受尊敬的老师之一。然后,几乎是特例,在没有高级职称的情况下,李虹霞老师获得了“特级教师”称号(通常惯例是先获得高级职称,才有评选特级教师的资格)。

  与李老师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最终入围本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四位老师之一的湖北武昌实验小学的徐莉老师。十几年的工作中,她一直在寻找自己工作的位置,与自己职业的价值。如今,她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小学课程规划设计与实践者”。

  她说“看我上课的人都问我,你总要有一个学科定位吧,你要做学科带头人,否则未来职位如何晋升呀?”,“但其实我这样的很难晋升,因为所有的评委都是分学科的。而我也顾不上在任何一个学科里去刨一口深井,我觉得要去做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人们惊讶地发现(虽然本身毫不值得惊讶,但在这个过于看重外在评价的社会,却是让人惊讶的),有的人,当他/她主动摆脱外物的束缚、挣脱外在的评判得失,只作遵循内心之事的时候,外在已经奈何他/她不得,他/她反而可能拥有了超越外物的力量。因为,他/她已经在内心深处获得了自由。

  创造与探索,都是自由者所为

  教育从根本上是关于人的学问。理想状态的人,应该是充分舒展的,不断追求自我进步与自我实现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却在很多方面是反教育的,是不利于人的充分发展的。人的最高发展,必须诉诸自由。当一个人摆脱了压制他发展的外物的束缚,无限追求自我潜力的探索,那就是自由的状态。

  自由,是从外在摆脱凌驾于人之上的外物的束缚,转而向内求、反求诸己,不断自我磨炼、打造,进而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还是徐莉老师,她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做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的人”, 因为选择做一个“课程设计师”,她必须进行跨越众多学科的探索与钻研,特别是“攻坚”那些自己本不擅长的科目,并寻求融会贯通之道。其中的辛苦与付出,何止单一学科的数倍,然而她甘之如饴,她说“我愿意尽一己之能,甚至不惜一次次重头开始,走进一个又一个学科,做个永远的学徒”。

  这让人想起2010年美国年度教师奖获得者萨拉?布朗?韦斯林所说:“我是一个终生学习者。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不会以专家自居,而是永远让自己保持初学者的心态”。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迷恋儿童生长的人,也是一个不懈追求自我成长的人。僵化的思维是人身上一层又厚又硬的壳,带着这层壳的人,不能给孩子成长的自由,还会反过来禁锢孩子。所以,老师的首要关键词之一,一定是不懈的自我成长,同时带领着孩子们自由生长。

  只有一个拥有自由思想和探索精神的老师,才能创造性地研发基于儿童需求的课程。

  徐莉老师的三年级学生们,把她称作“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而徐莉自诩为“一个不希望被学科定义的老师”,不会因为某个学科的限制,去决定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就她现在的任教模式来说,她既不是进行级任制教学的包班教师,也不是从事科任制教学的学科教师,她有意识地在课程组织模式上选取更加灵活、多元的复合模式,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足以让许多人眼花缭乱的徐莉的“复合型”教学模式:级任制教学+科任制教学+弹性课段教学+协同教学+连续性进步教育。这岂不真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

  说到在课堂上与孩子们的互动,徐莉老师笑着介绍“我的课上,希望孩子们的合作是‘因为需要而合作’,而不是孩子们被老师强扭到一块儿来‘合作’,也希望给孩子们更多自己探究的机会,给孩子们感受性的、经验性的学习。”

  选择做孩子们的专属“课程规划设计师”,徐莉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对儿童成长发展的细致体察和对课程设计体系的深度思考:“我给孩子们定制选修课的出发点是,我并不认为他们到大学之后才有能力为自己的兴趣和所长做出选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希望更多的同行可以认识到,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个非学科的领域——课程规划设计与实践,用简单的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就可以让孩子们尽可能的在这种‘复合疗法’里面,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长,并找到自己善于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是的,这样一个无限思考孩子自由成长可能性的老师,其眼光必然放诸于无尽的远方,而其姿态却是俯下身去与孩子保持等高,做他们需要的教育。

  徐莉的同事在接受采访时说:“她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科老师,而是一个教育者。”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自由,是一种启发和感召他人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终生学习者,并且是“领导型的学习者”,以自身的学习热忱感染带动学生们的同时,也感召和启发同行者。

  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其力量就来源于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启发和感召。

  本届全人教育奖最终入围提名奖的四位老师之一的钱锋老师,他所任班主任的亦庄实验小学“鹿野苑”班级,张贴在教室正中的座右铭是——“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这也恰到好处地概括了钱锋与他所带领的“万物启蒙”教学团队的特质。

  “万物启蒙”团队的“国际文化课程”教师王老师说,“钱锋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自带背光的人’,他对我们从来没有硬性要求,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影响了我们,让我们形成了‘自我驱动’,他说,逼迫一个人永远不如让他放松地去自行探索。加入钱锋老师的团队之后,我才感觉到自己之前是一个没有被‘启蒙’过的人。比如我们从前学习英语,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学的,把它所包含的人文的东西忽略了,现在反思,这样的学习很难有大的收获,因为语言或者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建立在文化的根基之上。”,她还说“做‘万物启蒙’课程,我不只是一个老师,首先是一个学生,以前的我是对身边事物视而不见的,而现在我能去‘看见’身边的一草一木。”因为做“万物启蒙”课程而爱上传统文化,王老师现在每天利用闲暇练习书法,沉浸其中。

  而团队中的科学老师张老师说,“现在看过去的自己,有点儿太‘功利’了,凡事讲求效率,总想挖空心思地教给孩子们我所有的知识。而‘万物启蒙’首先是对我自己当老师的启蒙,我和孩子们一起去改变看待事物的方式,看到事物‘非功利’的一面”,“这个课程对孩子们的影响绝对不只是现在,而是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渐渐放大的影响力。让他们成为‘心中有物’的人。”,“‘万物启蒙’课程的神奇之处在于,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在一般的学科学习里已经没有提升空间了,汲取不到营养了。可是万物启蒙课程是没有边界的,每个人在自己现有的程度上,都能得到提升。”

  而“万物启蒙”团队的教研和教学能力,使班里一位学生的父亲——普林斯顿归国学者深感吃惊:“我完全没料到,现在国内的小学教学水平能达到这样的积淀,以及贯通学科之间的能力”,“这是我所观察到的,最接近普林斯顿小学教育形态的国内小学,但它所做到的深度比前者还要深。”

  钱锋团队的探索,不仅在于课程模式的创新,他们还将成熟的课程体系推广至试点校,并出版发行课程系列图书,这一切都正在向着影响和推动行业进步和提升迈进。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个体的自我成长,到带动团队的生长,再到行业的共同发展,在一个必然走向信息共享的时代,连接与共享一切,是个人和团队的未来,是领导力的未来,也何尝不是教育的未来。

  自由,是勇于以一己之力做时代之担当

  本届全人教育奖最终入围提名奖的四位老师之一的周其星老师,被称为“行走在儿童阅读推广道路上的种树的男人”。

  十多年前,当还没有多少人关注亲子阅读以及阅读对孩子的终生所能产生的影响的年代,周其星便暗下决心,要以儿童阅读推广为终身志业,矢志不渝。正如他所发起的“三叶草故事家族”的另一创办人李迪女士所说:我加入这个事业,也是受到了他的鼓舞。他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他打算只此一生,专此一事。他说他要像《种树的男人》绘本中普罗旺斯高原上那个种树人布菲耶,埋头种树,终其一生让荒原变为富腴的沃土。

  周其星说:“ 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担当,我深知,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在深圳这样一座城市,像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老师,你能够做些什么,你的历史担当是什么,当你这样追问自己的时候,你就知道应该去付出些什么。我选择做阅读教师,去打造一间彩色的阅读教室,去汇集更多的老师、教室和一个个家庭。”

  他最担心的是,如果人人都因受困于体制而无法更多地去做点儿什么,教室里的那些孩子们该怎么办?他不关心自己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只关心孩子们在“阅读教室”读了什么书,在“创意写作”社团写下了什么想说的话,今天又做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行进在儿童阅读推广的道路上,起初,他也会感到孤独,他将自己比做一直在奔跑中的阿甘,起初是一个人在跑,但当别人发现你的存在和你的行动之后,越来越多想做出改变的人加入了你,最后,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就跟随着你跑起来,一帮有共同志向的人就此聚拢到一起。

  致力于担当起“儿童阅读推广”这一意义深远的时代责任的周其星,号召“每位教师要有阅读教师的身份自觉” ,而他所在的学校,也希望通过他的影响而非行政命令,去推动更多的教师自主探索儿童阅读的教学研究与变革;在亲子阅读领域,他率先发起的“故事妈妈进课堂”,不但影响了无数家庭形成亲子阅读的氛围,也为之后建立“三叶草故事家族”亲子阅读公益组织奠定了深厚的民间基础,而“三叶草”也成为深圳早期儿童阅读推广的先锋。

  如今,他埋头耕种的这片荒原,已经绿树成荫,他努力带动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家长们“从阅读出发,去往高地,去往远方”。“三叶草”走出深圳,截至2014年,已在全国建立45个社区站,一年间做阅读活动1342场,参与人次达15万。2015及2016两年,深圳市教育局主办“十万教师阅读行动”,皆由“三叶草故事家族”承办。

  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在一代教师身上,烙印颇深。提前觉醒的教师们,是一群苦心孤诣的前行者。是那些深植于时代中,浸淫良久、耕耘良苦,然后奋起以个体之力,超越或不断接近超越时代的临界点的那些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为了自己,还引领感染了一批人,也走上这条路。当越来越多的同路人汇聚起来,前路不再孤独,不再昏暗。最终,无数的人手持火把,照亮越来越宽广的世界。

  给教师最高的尊重和嘉奖,是自由

  当规则滞后于时代,是屈从、是抱怨,是边屈从边抱怨,还是去做些什么,推动它向着好的方向转变,并让更多的人看见规则转变和改良的可能性?

  当今的教育,呼唤领先的、指向未来的新规则。呼唤一种扶持行业鲜活力量的、引领教育发展方向和先进理念的规则。而这些“全人教育”的教师们,正用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去力图在新的时代、从新的角度与规则对话,与规则互动,去推动规则重建。这种自发的、一线的力量,正是教育的希望所系。

  当去权威化、去中心化成为全球互联网时代的普遍共识和趋势,传统的组织管理和合作协同方式一再经受挑战,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那么,当自上而下的权威地位和由中心向外辐射推进的执行模式在逐步被瓦解时,教育团队的组建和运行过程中,新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来自哪里?来自于对愿景的深度共识,和价值认可下的协同合作,这才是指向未来的教育生态。

  当越来越多具有独立人格、追求自我实现、崇尚自我价值的教师涌现出来,传统的高度控制的、令行禁止的学校管理方式和教学执行模式,在他们那里是得不到认可的。教师未来的发展,呼唤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团队和平台。

  没有身心自由向上的老师,何来活力充沛、富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

  也只有拥有教育自由的教师,才能培育出乐于独立思考、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老师得自由,孩子才能得自由。

  对老师真正的尊重和嘉奖,不是唱赞歌,不是全民皆知的“教师节”,更不是对老师的奉迎、送礼。

  而是,给老师们以自由。

  从个体到职业的自由。

  这样的自由,将唤起其拥有自由的身心所迸发出的创造力,实现基于人的充分伸展基础上的蓬勃的职业发展。

  这样的自由,来自于老师们将创造性的工作作为自身价值的衡量,舍此无它。

  这样的自由,来自于老师们将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系于一身,密不可分。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应该“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

  教育的发展,必须诉诸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除了自身的价值之外,没有什么值得被赞颂的。

  除了个体的创造之外,没有什么值得被追求的。

  记忆犹新的是去年首届“全人教育奖”入围提名奖的陈耀老师的往届学生所写的那篇2010年温州市中考唯一满分作文——《我的科学老师》中的一段话“那个启蒙了我的勇气、我的好奇心、我的科学思想、我的人格的老师”。启蒙了他人的人格,是对为人师者的无上褒奖,一个能启蒙他人人格的人,必是一个先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人。而被启蒙的人,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启蒙者。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点滴希望,因此得以薪火相传。

  由此想开去,如果学生们纷纷这样发自内心地颂扬自己的老师与母校,该是多么的美好。然而,也许更美好的是,有一天,几乎无人再会想到写作文赞颂他的母校与老师,一个个的中国学子,把这当作稀松平常、自然而然、唾手可得的东西,如阳光与空气,然后,他们也如自己曾经的老师一般如此对待身边人,以及下一代的孩子们。人们纷纷回到祖国与家乡,建设、保护、奉献余生,矢志不渝。


《给教师最高的尊重和嘉奖,是自由!》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591971.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