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作为教师,我想培养怎样的孩子?

[摘要]我还给你们一个怎样的孩子 文|蒋军晶 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是一篇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尽管里面并没有煽情的桥段。 后来,很多家长移用这个标题追问教育:“今天,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明天,你们该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每个家...

  我还给你们一个怎样的孩子

  文|蒋军晶

  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是一篇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尽管里面并没有煽情的桥段。

  后来,很多家长移用这个标题追问教育:“今天,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明天,你们该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每个家长都在心里追问,因为孩子的未来是我们期盼和活着的底气。

  这么多家长在追问,那我们当老师的是否该一日三省:“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孩子?我们可以还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教育不是塑造,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向,但教育肯定可以做到助力成长,最大限度地影响孩子的心性涵养。反省并不是迎合家长、谄媚时俗,反省是让我们在非教育因素干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今天,确认一个老师应该有的信念。吴非的《不跪着教书》、管建刚的《一线教师》之所以深受一线教师欢迎,是因为他们在书中真诚地思考,切实地反省。

  作为教师,我想培养怎样的孩子?

  首先,我希望孩子们是爱生活的,是向往精神生活的

  有一次,已经退休的王燕骅老师来听课。被听的是一名年轻老师,课在技术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单位时间里的任何课,都是顾此失彼的。王老师简单分析了一下得失利弊,最后笑容满面地对年轻老师说:“我觉得你的课有一个特点,就是蛮注重精神生活的,你说话很自然,有时还会开个玩笑,跟学生调侃几句,挺好的。”

  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我的感动点。我们的教育已经慢慢异化为一种密集的知识的传递,异化为简单的听、讲、练、习。很多老师过度追求效率,分数成了王牌通行证。

  孩子们到了学校后只见生硬的“教”,没有柔软的“育”;只有枯燥、快速的“习”,没有生动、缓慢的“学”。孩子们毕业以后,检索一下,似乎没有过共同的期盼,没有过同甘共苦,没有过同仇敌忾,没有过众志成城,没有过独有的可以炫耀的体验,总之,没有刻骨铭心的回忆,没有精神生活。

  我的搭班老师陆白琦是追求精神生活的。她那种小资情调、文艺范儿决定了她喜欢变化,喜欢制造惊喜,喜欢感动和浪漫。或许她这样做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教师这份工作你可以把它做得一板一眼,一成不变几十年挨过去,学生也跟你一起挨过去;也可以把它经营得风生水起、创意无限,你愉悦着,学生也跟你一起愉悦着。

  我也喜欢这样的教育生活,我希望孩子们能在学校里过这样一种精神生活。

  我带孩子们去见美国的名师雷夫,我邀请美国童书作家—《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的作者山姆·史沃普给孩子们上课,我和陆白琦带孩子们去“纯真年代”书吧,我带孩子们开展为期一周的PM2.5调查,我让孩子们创编《兰德里校园报》,我在班里开设班级影院……这些都是在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精神生活。

  我能清晰地回忆出班级影院放映的场景。“六一”儿童节那天,六(2)班的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都集中到学校的大礼堂里看电影。这可不是简单的集中,班级影院是有放映员、售票员、引导员的,是有海报、电影票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或许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坐在一起了。可是,就在那个傍晚,他们寒暄着,看着孩子们忙忙碌碌,等待夜幕降临,然后坐下来,让屏幕上的影像在自己脸上闪动一个半小时。影片结束散场时,一个妈妈拉着爸爸的手说:“我们快三年没有一起看电影了。”一个孩子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剖析电影的意义,因为妈妈笑着说自己看不懂……这些情景本身就像一部电影。

  是的,IT、工业技术、医学等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只有诗歌、体育、浪漫、对生活的热爱等才使人感受到存在的意义。我相信,教室里的精神生活是最宝贵的,这种精神生活将陪伴孩子一生。

  其次,我希望孩子们是会思考、会发现的

  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在20世纪初就提醒人们,学校里不能只发现记忆力,因为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儿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华的人。而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所执教的“语文教学”还热衷于发现记忆:读课文、讲述、背诵。我们的语文课上,缺少思考,缺少探索,缺少发现。我希望孩子们成为应试高手,因为这会让他们进入这个社会的上升通道,让他们的工作、婚恋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是,除了应试,我更希望孩子们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因为这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这是一个信息繁杂,“没有真相是最大的真相”的社会。这是一个选择无限多导致选择困惑的社会。不会思考,会变得很可怕。不会思考的孩子不是傻瓜,就是愤青。傻瓜是不懂,愤青是走极端。

  我们的很多教育不是在培养孩子思考、发现的能力。

  有些课,班额小了,技术现代了,有小组了,也有形式上的讨论了,但教室里依然明显有权威的存在。权威跟引导是不一样的,权威是控制,是“只能听我的”。在永远“只能听我的”的环境里,孩子们是不会思考的。

  有些课,知识量是大的,训练强度是够的。我也不否认,很多时候,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反复操练,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让孩子们练了一个月的口算,而不愿花一点点时间儿童化地探索为什么1+1等于2,这是对的吗?如果让孩子们背了两年《三字经》,而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让他们背《三字经》,从来没有引导他们思考过《三字经》里到底有哪些精华,或者有什么糟粕,这是对的吗?《三字经》里就没有糟粕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我们老师就要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我们会吗?思考产自积累。我们有阅读的兴趣吗?我们经常阅读吗?思考引导实践。我们自己能排除干扰,坚持自己的主见吗?我们有自己明晰的教育主张吗?

  因为这样反思,常常让自己汗流浃背,觉得自己的积累离自己的教育理想太遥远了,所以告诫自己要不断努力。这两年,我一直通过课程建设逼迫自己排除各种耀眼的吸引和纷繁的干扰,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两本关于精读教学和班级读书会的专著的撰写、一套12卷的《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的编写确实耗费了我大量精力,几乎所有的旅途和闲暇时间、几乎所有的夜晚,我都在读啊,写啊。后面还会有几本关于诗词、整本书、写作的课程产品。我想系统构建我的群文课程,这个课程的核心就是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而我自己也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我”还给你们一个怎样的孩子?没有具体的特指,而是一种隐喻式的思考。

  (本文为蒋军晶原创,选自蒋军晶著《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源创图书推荐)

  


《作为教师,我想培养怎样的孩子?》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54747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