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03 08:5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相信每一位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许这篇文章能够告诉你答案。
下图1是201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下文简称ARWU,本文全球高校排名及美国国内高校排名均依此确定)全球500强高校的国别分布表,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和美国高校总体实力的差距。2015年,美国高校坐拥了一半的全球百强席位;中国国内全国50强高校(中国高校的排名依2016“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确定,下同)则在全球百强中集体“缺席”。
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人物,他们肩负着“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重任。校长的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对一所高校未来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抛开历史、生源、科研等方面不谈,我们统计分析了中、美两国50强高校现任校长的履历,结果显示,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别在高校校长群体特征上就可见一斑。
男VS女
中国50强高校现任校长中,仅有2位女性,分别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而美国50强高校中,女性校长占比达到了20%,包括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在内,一共有10所学校聘请了女性校长。图2展示了中国50强高校和美国50强高校中所有现任女性校长的学历背景。从女校长们的专业背景来看,相比中国高校,美国一流大学的女校长们的专业背景也更加丰富,政治、经济、心理学等文史专业出身的校长大有人在,更有两位女校长是教育管理专业出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女性校长登上了全球高校舞台。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性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在当选后曾说道:“我希望我的任命能成为机会均等的象征,这在一个世纪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拥有一位女校长并不是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必备条件”,但是开放的眼光与心胸却是世界一流高校必不可少的。高校聘请、任用女性校长不仅能给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带来新思路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也是身体力行地在实践着机会平等。
“本校烙印”VS“不拘一格”
不少中国高校都以拥有一位本校培养出来的校长为荣,在中美名校校长对比中,我们也将“是否拥有本校求学经历”列入了考察因素。我们将中国50强高校与美国50强高校现任校长曾就读的院校进行交叉比对,图3“中国50强高校现任校长求学经历”与图4“美国50强高校现任校长求学经历”的数据对比表明,中国名校选择校长更看重“本校烙印”,美国名校选择校长则“不拘一格”。
在中国50强高校中,有总计18位(36%)的大学校长具有所任职高校的一个以上的学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九所高校的现任校长更是本、硕、博均都在本校就读的纯正“土著”。
而在美国50强高校中,现任校长们的毕业学校与任职学校的重合度非常低,50位校长中只有6名(12%)拥有所任职高校的学位,拥有两个及以上本校学位的也仅有耶鲁大学现任校长一人,绝大多数校长的求学院校相当多元化。
不可否认的是,具有任职学校“教育背景”的校长更熟悉校情,有利于发扬传统、快速融入。但跨校求学的背景有助于校长体验、了解更多高校的风格和特色,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集百家之长。
中国校长摇篮VS美国校长摇篮
图5统计了中国50强高校和美国50强高校现任校长们曾经就读过的所有学校中,单个培养阶段选择就读人数大于等于2人的高校。
由于美国高等教育自身的优势,有丰富的一流高校可供选择,因此美国校长大多在美国国内求学。仅以颁发博士学位而论,培养美国名校校长人数最多的是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在两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校长各有4位。
而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仍无法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媲美,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中国高校校长中有不少都是曾留学深造的海归人士。综合全国50强高校校长的求学经历来看,有留学经历的达18人,占样本总人数的36%。但这些校长主要选择的都是德国、日本的理工学科世界一流的高校,这与中国校长集中专攻理工科领域密不可分。仅以颁发博士学位而论,中国科学院培养出了最多的中国名校的现任校长。
文理失调VS比例均衡
图6统计了中国50强高校和美国50强高校现任校长的研究方向。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中国50强高校的现任校长大多来自理工科专业,其中主攻物理学研究的校长人数最多;其次则是力学、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人文学科出身的校长仅有专攻经济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和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专攻农业经济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以及专攻儿童发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这4位。中国50强名校校长中弥漫着浓厚的“理工味”,人文气息格外匮乏。
与文理比例严重失调的中国高校相比,美国名校校长的专业分布则呈现出多元趋势。美国50强高校的现任校长有将近50%出身于人文学科,包括法律、管理、政治、经济、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哈佛大学近50年的8任校长皆为文科出身,鲜明地体现了美国高校对管理者人文学科背景的重视。
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未必都是人文学科出身,但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多元化学科背景的校长们来支撑,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术风格互相激荡,让不同的管理思想充分涌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行政色彩VS职业化
从美国和中国截然不同的校长选拔方式和两国50强高校校长的工作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名校校长身上体现出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而美国名校校长们则更加职业化。
美国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权监督学校的运作和管理。学校校长人选也由董事会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决定,下图7简要概括了美国校长选拔的具体流程,美国校长选拔面向社会公开开放,市场化程度高,行政色彩少。
不同于美国的选拔民主,中国校长选拔仍以行政任命为主,整个大学更像是一个行政化的机构,自上而下地执行命令,高校管理者亦有相应的行政级别,社会化程度低,没有面向市场。近年来,高校校长纷纷响亮发声,要求“去行政化”,但透过“去行政化”的表象深入来看,更关键的是大学校长的职业化。
美国大学对于“校长”的管理职能定位十分清晰,一旦就任校长,在任期内,他们就必须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教学工作暂放一边,专注于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全职管理者。比如耶鲁大学前任校长Richard C. Levin,作为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在出任校长之前,他曾任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和研究生院院长,是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但在他担任耶鲁大学校长职务的12年里,他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也没有挂名带领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
和国外大学的全职校长相比,我国的大学校长通常是一方面要负责大学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具体的教学科研任务,也就是所谓的“双肩挑”,既是官员,又是教授;既做管理,又搞研究。但是高校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全心全意地投入。
大学校长的“职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大学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更是治疗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不清这一痼疾的一剂良药。
“双一流”建设时代,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高校校长的综合素质、办学能力以及管理水平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一流的高校管理,更需要有世界一流的高校校长。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阅读完本文,相信你已有了答案。
《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53285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