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老师,你为什么要走

[摘要]老师,你为什么要走 文|金巨林(安徽省寿县正阳中学教师) 暑假之于众人并无特殊意义,之于学生是一个学年的结束,之于青年教师,却是一个新的起点。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会在暑假期间参加各样的招聘,只要有机会,就会离开原来的单位,农村的进到城镇,城镇的进...

  老师,你为什么要走

  文|金巨林(安徽省寿县正阳中学教师)

  暑假之于众人并无特殊意义,之于学生是一个学年的结束,之于青年教师,却是一个新的起点。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会在暑假期间参加各样的招聘,只要有机会,就会离开原来的单位,农村的进到城镇,城镇的进到市区,市区的再进入一些发达的城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条不变的规律。

  遵守规律,往往意味着和谐,意味着进步;但教师的流动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

  你肯定从某些媒体上见过这样的场景:一群山区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送别他们的老师,孩子们哭着喊:“老师,你不要走!”老师也是泪流满面,不舍却是无奈地和孩子们挥手告别。

  今天,我不想感慨那份浓烈的师生之情,也不想描绘那幅惨烈的离别之景,我只想探究探究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老师,你为什么要走?

  通常情况下,人们觉得老师调动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名

  从农村到城市,到省会城市,意味着“名”的提升。古代的士人是“学而优则仕”,今天的老师当然也是“教而优则升”了,“升”与“优”在地位和评价上是成正比的,“优”才会“升”,“升”才叫“优”。

  那年我遵从校方的安排从高中部调到初中部任教,我觉得心安理得,也教得乐此不疲。突然有一天,我们学校一个后勤的师傅问我:“你搞哪去了,怎么不常见到你了?”我说:“我下到初中部教了,天天忙得很,所以见得少了。”但那师傅接下来的一句质朴的叹息让我到今天也无法释怀,他斜着眼愣愣地看向我,半晌才说:“唉,人家都是越教越进步,你怎么退步了?”我一时语塞,我没有向他解释我到初中部的原因,就是向他解释他会信么?

  现在,我是早过了能够参加招聘调动的年纪了,守在这个乡镇中学,我心境倒也平和。但每年的9月份,我们都要听受着周围人一些质朴的感叹:“唉,这学校怎么能搞好啊!好老师都调走了!”

  “好老师都调走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无庸讳言,该是留下的都是不好的了吧。

  所以,单为了一个“名”,老师也应该走啊。

  二、利

  从农村到城市,到发达城市,代表着“利”的增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利”记录着一个人的成就,“利”成就着人的幸福。“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房子、车子、妻子、孩子,哪一样能离了金钱呢?在时下兴起的相亲节目中,你看过几个男嘉宾是教师呢?恐怕当你报出“教师”职业的时候,灯就要灭得差不多了吧。据说现在的教师比例中,男性远远低于女性,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你如果认同今天的人们因“利”而存的合理,就应该认同他们为“利”而行的正确:对老师,也当如此。

  至于其他的原因,比如说生活方便啦,家庭需要啦,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啦等等,大都是“名”与“利”的衍生物,都是情有可原的。

  但我以为,老师的出走还有深层的原因。

  这个深层的原因让我们透过一部电影来看吧。

  这是由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执导,Said Mohamadi 等主演的一部伊朗剧情电影, 2000年9月1日上映,名叫《黑板》,或叫《老师的黑板》。

  影片在一个女声清丽却悲凄的呼唤中拉开帷幕,人物从荒凉的山坳中渐出,光线由暗至明,剪影出一群背着大黑板的流浪教师,他们渐走渐近,镜头对准其中的两个男人,他们俩首先脱离了大部队,然后又在一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各自踏上追寻学生的孤独旅程。

  他们中的一个遇见了在两伊边境来回偷运走私物品的一群孩子,那些孩子被问及是否会读书写字时,都异口同声地说不会,但他们又纷纷表示不愿意学习。那个教师一直锲而不舍地跟着这群孩子,甚至贡献出一半黑板给其中一个捆扎货物。终于有一个和这位教师名字相同的孩子表示愿意给可怜的教师点“面子”,允许他教自己认字。教师兴致勃勃地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告诉孩子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旅行者”。孩子们偷偷混在羊群里溜出边境,在中途休息时,好学可爱的男孩在黑板上依葫芦画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正高兴时却中了冷枪,永远倒在了贫瘠的土地上。

  另一个遇见了一队迷途的伊拉克流浪者,那个教师愿意为他们带路,后来他和这群流浪者中一个老者的女儿结了婚。一路上教师煞费苦心地教她“我爱你”这类简单的文字,但女人毫不理会,她只管拖着自己的儿子走路或者露宿,从来不回答教师的问话;教师的黑板对于她来说就是用来晾晒衣物的东西。

  这样一部伊朗电影,它反映的是两伊战争给伊朗边境人民带来的悲苦生活,但我看到的却是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看到的是乡村教师的艰难旅程。

  电影中的荒漠、战争、贫穷、愚昧,在现今的中国农村教育环境中无处不在。如今的农村教育,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一、荒漠化

  今天,一篇题为《不要骂小镇青年,小镇已经没有青年了》的文章在朋友圈里被大量转载。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我熟悉的故乡小镇,平常已经看不到多少青年了。只有到了农历腊月,那些在外打工的青年成群结队回来,小镇才恢复了青春”,“这不是小镇青年的问题,也不是小镇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问题。没有谁能阻挡小镇的变迁,当县城开始大规模吸纳那些外出务工者的积蓄时,小镇的没落就成为必然”。

  作者在文中详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对小镇的影响,但我想通过上面的一些文字,大家也能想象到中国的农村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荒漠化的过程了吧,这个过程谁又能阻挡呢?

  二、竞争性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这是《战国策》中的名句,意思是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相同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在荒漠化的中国农村中学,在人们还没有“同忧”意识的时候,因“同欲”而“相憎”是难免的。为了日渐减少的生源,学校之间每年都要上演抢学生的“战争”,竞争之惨烈,每个亲历者都能深有体会。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说:“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我们每一个乡镇中学的教师都知道,这种无休止的愈演愈烈的生源竞争给学校带来的只能是破坏,是人力财力的消耗,是师道尊严的缺失,是理想热情的幻灭。

  三、贫穷化

  农村人口减少,学校生源流失,这一切直接导致农村中学老师经济上的困窘。但更为可悲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习和教养上都呈现出难以弥补的迟钝。教师经济上的困窘和学生素养上的迟钝,让老师由外到内都感到贫穷。这种贫穷的感觉是心酸的,有时候会夹杂着很多的委屈,很多的迷茫。

  《慎子》中有一句名言:“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家庭富足,即使远亲也会前来靠拢;家庭贫穷,即使兄弟也会离开自己。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校。

  四、愚昧化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如果说贫穷是罪恶之母,那么愚蠢便是罪恶之父。”在今天,说任何一个人愚昧的未必见得聪明,我不敢说谁愚昧。但是从某些角度来看,相比于城市,农村还是落后的。落后伴随着无知,落后滋生着狭隘,落后演绎着偏激。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天一个穿绿衣戴绿帽的人问子路一年有几个季节。子路说一年有四季,此人不服,坚称只有三季。后两人去问孔子。孔子看了看那个人,回答说一年只有三季。那人高高兴兴地去了。子路不解,问老师为什么说谎。孔子说:“你没看见吗?那个人穿着绿衣戴着绿帽,他是蚂蚱变的,蚂蚱到秋天就死了,你和他说一年有四季,他怎么能相信呢?”

  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一些无法沟通的人,他们会无理地跟你争辩,无端地使你受屈,但你不能埋怨他,因为他所有的实在有限。

  综上所述,荒漠化、竞争性、贫穷化、愚昧化的中国农村的教育环境,让乡村教育举步维艰。

  老师,你为什么要走?

  在电影《黑板》中,我透过那些身背黑板到处流浪的老师,看到了周游列国的孔子,看到了疾呼“救救孩子”的鲁迅,看到了毅然归国身体力行的陶行知。

  毫无疑问,广大的农村需要孔子们来看看,需要鲁迅们来喊喊,更需要陶行知们来站站。

  老师,你怎样才能不走?

  (本文为金巨林老师原创投稿)


《老师,你为什么要走》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51806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