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校园新闻 >

第304期?最值得推荐的一篇毕业演讲致辞

[摘要]导读 提示 今天推送张鸣老师在北大中文系2016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没有时下毕业致辞中狂蹭网络热词的庸俗造作之气,也没有心急火燎催着学生“创新发财”的狂躁之气。展读之下,总让人悠然联想到北大隔壁的梅贻琦校长那句关于高等教育的精辟概括:“所谓大学...

  导读 提示

  今天推送张鸣老师在北大中文系2016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没有时下毕业致辞中狂蹭网络热词的庸俗造作之气,也没有心急火燎催着学生“创新发财”的狂躁之气。展读之下,总让人悠然联想到北大隔壁的梅贻琦校长那句关于高等教育的精辟概括:“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与您共勉。

  

演讲者:张鸣(非人大张鸣),教授。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本科毕业,文学学士;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1984年留校执教。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宋元)”、“宋诗研究”、“唐宋词选讲”、“苏轼研究”、“宋代作家研究”、“宋元文学史专题研讨”等课程。曾被评为北京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爱戴教师”;主讲课程“中国文学史(宋元)”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宋诗选》、《辛弃疾》、《简明中国文学史》(下,合著)等著作。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鸣老师,学生们亲热地称之为“夫子”,自然是从“夫子循循善诱”的意思而来,可见其对学子们的热心与耐心。不过一旦他所热爱的北大面临内部、外部的伤害威胁之际,张鸣老师也总是能挺身而出“不平则鸣”,毫不计较个人利益,令人敬佩。

  ?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我很荣幸代表中文系老师讲几句话,首先要向2016届毕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们表示祝贺,祝贺大家终于完成了一场修炼,即将踏上人生的新路。其次,还要向中文系各位同仁表示祝贺,大家辛勤劳作,播种耕耘,今天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忝为中文系教师一员,和大家一样无比高兴。在这里,我要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用掌声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师长表示感谢!

  同学们,在这样的场合讲话,不大容易掌握分寸,如有不当,请大家批评。我本来想从回忆与各位的交往和教学相长的经历引进话题,但我怕记忆靠不住。大约去年,微信朋友圈流传一个帖子,是一位多年前毕业的北大中文系学生写的夸她的老师们的帖子,其中一件事是说,她有一回因为论文没写好,被老师骂了九个小时!这位悲催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北京一所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而那位骂她九小时的老师很不幸就是我。被骂了九小时,这样的事情凭常识就知道靠不住。但更不幸的是这件事流传很广,我有口难辩。自从看过这个帖子之后,我的研究生们看到我都很尴尬,因为他们想象不出这么严厉的我是什么画风。我想这就是记忆靠不住的典型例子。因此我今天最好不要“忆往昔”。不过这个故事也证明我是一个很严肃的人。所以,我今天打算严肃地完成这篇讲话。

  同学们,大家肯定想过,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所为何事?这个问题,估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为了兼济天下、服务社会,是可能的答案;为了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也是答案选项之一。这些答案,我都认同。但是,我还是想请大家温习孔子说的两句话: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o孔安国的解释是:“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o二程的解释是:“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就是说,“为己之学”是为提升自身的修养而学,学习的目的是为完善自身。而“为人之学”则是为别人而学,或者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或者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今天仍有不少人,从学习态度上看,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其实都属于所谓“为人之学”。“为人之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学问和自身人格不发生关系。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似乎很有学问,但其人品却让人不敢恭维,对这些人而言,学问只是知识和书本的堆积,与人的知行和修养无关。我们看最近几年被揭露的各种贪官污吏,哪个没有大学文凭?高等教育并没有改变他们品行,反而为他们贪污腐化提供了资本。这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悲哀。因此,我们当然要有兼济天下、为生民立命的抱负,但更要自我警惕,保持独立不迁的人格,保证不被各种污泥浊水裹挟而去。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有学位不等于有学问,有学问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教养其实最重要,又最难以养成。孔子说的“为己之学”,就是教养完善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践履,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和人格境界。就个人而言,教养的养成,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因此,各位同学虽然已经获得了学位,完成了学校阶段的学习,但“为己之学”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从北大中文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有这个意识,终生不停止追求“为己之学”的步伐。

  说到这里,我真为自己担心,也为同学们担心。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势利”的时代,要想坚持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尊严,真的不容易。中国的官僚文化传统,有许多“势利”的因素,但在中国,对于“势利”,历来都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所以过去有一个很厉害的骂人的词:“势利小人”。可是今天的社会,不仅有官僚文化带来的“势利”,还有资本带来的金钱至上的“势利”。“势利”已经像北京的雾霾一样,充满我们的周围,而且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习焉不察。更不幸的是,“势利”已经堂而皇之成为今天社会文化的名片。今天的大学,也躲不开这种雾霾的污染。一些学校想方设法巴结权贵,以出了多少高官作为炫耀自夸的资本,对权势的谄媚让人大跌眼镜;有的大学排行榜,甚至以培养了多少富豪作为排名的依据;还有一些老师公然对学生说挣不到多少百万不要返校见我,对金钱的崇拜和贪婪令人作呕。

  这里,有必要和大家重温曾经在课堂上讲过的黄庭坚的一段话,以此和大家共勉:

  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书缯卷后》

  俗与不俗,关键在于大节,“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才是真正的不俗。我曾经说,今天看来,黄庭坚这个要求有点高,我给他改一下,“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势利,势利便不可医”。如何能做到不“势利”?那就要对金钱、权势、地位、利益的诱惑保持警惕,坚守人格的尊严,不断通过“为己之学”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黄庭坚还有一首诗说:“松柏生涧壑,坐阅草木秋。金石在波中,仰看万物流。……”这几句诗的比兴,意味深长,常青的松柏和秋天枯萎的草木对比,惊涛骇浪中稳固不动的金石,和随波逐流的万物对比。在沧海横流的时代,如何选择,黄庭坚的这几句诗,发人深省。

  其实,如何选择,黄庭坚的老师苏轼早就给过答案。《前赤壁赋》中有一段话,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朗诵一遍: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你看,这个问题,还有比苏轼说得更好的吗?只有一个脱离了“势利场阈”的人,才能说出这么精彩的话。

  这又说到苏轼了。当年苏轼贬谪岭南,他的朋友佛印和尚托人给他捎去一封信,希望他钩断“功名富贵”之念,“寻取自家本来面目”,做一个“有血性的汉子”,要“脚下承当,……努力向前。”(《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十)虽然不大清楚这些话对晚年的苏轼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我们都知道苏轼凭着过人的坚毅、豁达和自信,战胜人生旅途中的重重险阻,努力向前,成就了一个光明伟大的人格。因此,我谨以这些话与同学们共勉。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在践履“为己之学”的路上,做一个“有血性的汉子”,脚下承当,努力向前。


《第304期?最值得推荐的一篇毕业演讲致辞》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50866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