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14 11:3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12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京颁奖,9位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折桂,其中6位来自高校。她们中既有硕果累累的知名科学家,也有异军突起的“80后”新锐。从宇宙空间的物理探索,到神经细胞的基础研究,从量子计算、利用流星余迹通讯,到情绪解码以及癌症的攻克与治疗——她们满怀对科学的执着与信仰,依靠科学的力量让世界更美。这些女科学家凭借哪些出色的表现折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世界,了解背后的故事以及她们给青年人的寄语。
中国科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教授彭新华——
做科研不能仅仅有“夏天”的激情,更要耐得住“冬天”的寂寞,只要自信和坚持,‘春天’自然到来,‘秋天’才会硕果累累。
彭新华教授从事磁共振自旋体系的作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涉及于量子态制备、量子算法以及量子测量等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
经过刻苦钻研,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探测虚磁场中绝热模拟量子方针的实验研究,直接观察到了统计物理中至今被认为理论的非物理的李-杨零点;提出了新的确定性地、有效地解决无平方因子整数分解经典难题的Gauss sum量子算法;完成了整数“21”和“143”的量子绝热分解;通过演示一系列重要的量子算法,验证了量子计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胡海岚——
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不忘初心。
破解情绪的奥秘,发现情绪疾病的脑机制,抵御抑郁症对人类的威胁。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胡海岚和她的团队正在慢慢地破解这个谜题。
胡海岚利用一项名为TAI-FISH的新技术解释了各脑区对于喜好或者厌恶的情绪反应编码模式。找到大脑中和每种基本情绪相关的神经环路,也就破解了情绪的密码,乃至一些心理疾病的“命门”,比如抑郁症。胡海岚还在其他一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阐明情绪因素如何影响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并首次揭示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神经活动在社会等级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王玲华——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她研究太阳高能粒子的发生和传播,预报空间天气,为卫星及宇航员的安全护航。
现今,凭借一系列备受瞩目的突破性成果,王玲华被公认为国际空间物理研究领域里最杰出的青年女性科学家之一。其中,最受瞩目的成果当属她发现在平静时期日球层中存在一种未知的高能粒子成分——“晕外电子”。这个发现为空间高能粒子物理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对探索日球层的基本物理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下,王玲华还找到了利用新型半导体仪器进行中性原子成像的空间探测新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来自地球磁层环电流的低能中性原子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观测,并获得了多项有关磁层粒子加速的首次观测结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吴晨——
拥有梦想,享受科学。
未雨绸缪,潜心探究食管癌易感基因的奥秘。通过绘制基因组图谱,发现肿瘤易感基因,为中国肿瘤高危人群筛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得益于前辈的研究成果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吴晨和她的团队发现了14个存在于中国人体内的食管癌“易感基因区段”。这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告别了盲人摸象的时代,不再只是根据基因片段做出判断,而是站在全基因组的角度进行分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心主任/教授李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执着前行,做更好的自己。
基于南极科考和远距离试验,研制我国自主的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实现自然灾害、复杂干扰等情况下高安全、高可靠传输。
李赞研究的领域是流星余迹通信,即利用流星余迹来传递信息。
李赞和她所在的科研团队不仅远赴南极极地科考,更是多次深入陕西长安县、河北霸县、重庆北碚区歇马镇、湖南怀化山区等偏远山区,不辞辛劳地在恶劣环境下开展了长达5年的一系列远距离(600~1500公里)野外线路试验。陆续采集的宝贵信道特性数据,最终被构建成了中国首个支持通信系统仿真的流星余迹信道模型,并由此衍生出了新一代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华——
坚持梦想,勇于挑战,你一定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她发展蛋白质分析技术,为发现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并将发展的新材料、新方法应用于肝癌等重大疾病的临床诊疗。
她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20余项获得授权,7项获得实施转化,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共20余项。
她带领课题组深耕“蛋白质定量新方法和相关技术研究”。她的研究遍地开花:研制出了新型蛋白质印迹材料、固定化金属亲和色谱材料等,将鉴定灵敏度提高了2-3个数量级;建立了基于质量亏损的准等重标记技术、集成化平台和新方法,将蛋白质组相对定量的偏差由40-50%缩小为10%以内,提高了定量的准确度、精确度和通量;将发展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用于肝癌高低转移细胞株和抑郁症患者血浆蛋白质组等实际样品分 析,为重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你的梦想决定了将来你能到达的高度,扬起理想的风帆,勇往直前!
通过膜蛋白结构研究,指导最有效的抗艾滋病新药研发。
2013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一位女科学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寻找新的抗艾滋病药物打开了大门。吴蓓丽研究组和赵强科研组在嘌呤能受体P2Y1R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包括中风、冠心病、肺栓塞等各种血栓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全球最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所美国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期间,吴蓓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XCR4上并取得了重大成果。2011年,她率领着团队针对CCR5展开了大量的筛选和优化工作,并与其他科研组合作,最终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成功解析了CCR5的三维结构。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旺珍——
坚持科学研究,享受农业魅力。
绘制全球最大种植面积棉种的基因组精密地图,发现棉花基因与重要性状之间的关联,研发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
郭旺珍是国际上最高密度异源四倍体栽培棉种遗传图谱的构建者,她绘制了全球最大种植面积棉种的基因组精密地图,培育了5个新品种,拥有11项国家发明专利,她发表的多篇高水平论文均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与关注。
在过去的几年里,得益于郭旺珍和她团队的研究工作,中国的棉花产业正在发生改变。耐盐碱、单产更高、纤维品质更佳的优质棉,如今已有200~300万亩的种植规模,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收入,也让棉织品有了跻身高级衣料的可能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副主任/教授杨倩——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谁在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都是用不懈努力换来的。
她破解神经元死亡的密码,发现帕金森患病原理,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如今杨倩和她的团队在Drosha-miRNA的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他们发现了Drosha功能和蛋白水平变化在细胞存活死亡中的作用,并首次明确了Drosha作为新的应激反应调节蛋白的重要性,同时这也进一步解释了抑制miRNA的产生对调节细胞存活(死亡)的关键性作用。(任梦璐整理)
《聆听!9位美女科学家寄语青年》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5336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