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10 12:47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对“无声食堂”不妨给点掌声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线教平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市一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的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1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对学校推出“无声食堂”的做法,不少人认为违反了孩子活泼爱动的天性,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人认为,学校整齐划一的做法,更多培养的是学生的服从和奴性意识,是对学生个性自由的剥夺,是不近人情的“反教育”。
判断一项行为的科学与否,反教育与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和当前,而要看到它对孩子认知上的触动和未来人生的影响;也不能只着眼于孩子个人,而要看到它对周围其他人的作用,说到底人还是社会性动物。
从该校近一年的实践效果看,学生在食堂大声喧哗的现象没有了,一直被诟病的吃饭浪费问题也消失了。六年级学生小林说,无声食堂,让她更多体会到,从小要讲文明礼仪,在公众场合守秩序,不喧哗。
每个人都喜欢和一个彬彬有礼、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打交道,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这就需要人不能只考虑自身的舒服,还要考虑周围的他人,有些言行是必须受到约束的,至于违法犯罪的言行,更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与压制个性自由不是一码事,实际上,如果每个人都在就餐时眉飞色舞,目无别人,带来的必然是整个就餐环境的噪杂和混乱,而这样的就餐环境实际上对每个人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学校推出“无声食堂”恰恰是在履行自己本该担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完全是份内之事。
学校推出“无声食堂”的实质在于让学生知文明、守礼仪,心中有他人,这对于当今多数属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而言,可谓下了一场及时雨;在多数学校强调分数、成绩的背景下,学校这种做人做事的教育更显得难能可贵,即便在具体执行中有所出格,也瑕不掩瑜,社会舆论没有理由不给点掌声。
多年来,我们倡导孩子的养成教育,但不少停留在概念和认知层面,实践中成功落地的并不多;即便有,也多强调学习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而非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面。于是人们看到,有不少考进象牙塔乃至出国留学的孩子,若论起学习成绩,个个可谓出类拔萃,但若说起人际关系和自身品质的修养,却实难让人恭维。这固然与孩子小时候家庭教育缺失有关,学校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弥补恐怕也是重要原因。看看近年来国内外高校频发的伤人案件,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学校的做法也并非没有一点瑕疵,作为一项倡导“文明、礼仪、心中有他人”的行为,学校本身也应该“文明、有礼、心中有学生”,表现出来就应该是: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多想办法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多吸收他们的好主意。而不是学校单方面“自作主张”之后,再让学生无条件执行。
执笔:张晓震
《对“无声食堂”不妨给点掌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5082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