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5 11:58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编者按:12月19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在北京举行。搜狐教育独家网络媒体支持本次大会。
在活动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先生进行了主题发言,他谈到,作为一个地方教育行政工作者,他认为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指挥棒是政绩观。如果教育方向不指向其发展系统所需要的最关键的指标,这个地方的教育就是扭曲的。
搜狐教育独家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以下为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先生的演讲实录,文字有删减: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放开单独二孩,两年不到,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的人口增长政策。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讲,人口的数量重要还是人口的质量更加重要?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的人口政策问题,我觉得人口的质量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特别是我们进入创新发展阶段的一个最伟大的利润。
经济学界形成一个共识,从2012年开始,我们国家出现了人口的一个拐点,就是人口劳动力总量的供给开始下降。2014年16岁到60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降到了9.16亿,比上年减少371万,而且认为是一个持续的连续下降的局面。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国内对经济发展人口支撑的问题,就是要放开孩子的出生问题。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就是支撑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已经成为共识。
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呼唤新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有很多,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4-1.5的水平,确实已经远低于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0-14岁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少子化已经成为现实。我9月份到台湾去,台湾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到了5.9,在我们的这样一个国家传统文化里面,未来的人口增长是不是放开鼓励生就能生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我们应对人口下降的根本举措还是要回到怎么样提高人口的质量和素质上来。这样一个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然带来劳动力人口的减少,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与其说我们国家遭遇的是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家庭老人抚养比例上升,带来人口数量的困境,不如说是一个人口的素质和质量的困境。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在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力的时候应该考虑的重大问题。
李克强总理最近他在开会,研究2030重大项目,听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情况,他强调我们国家最大的优势是人,我们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技能的总数超过1.5亿,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总量还要多,这可以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也是我们国家科技产生的广袤沃土。总理特别强调了中国的问题关键还是人的优势,我想这个人的优势不是人的数量优势。
世界银行统计,从60年代到2008年,101个国家真正的进入从中等收入国家跨过,只有13个,而且研究这些国家发现一个规律,在低收入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发展过程中,继续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发展阶段,教育质量相比于教育数量,高等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级技能水平相比于基础技能水平,对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财政部长楼继伟不断在讲,我们国家的政策工具也好,应对经济下行也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好,最关键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我们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这几年是持续下降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水平的提高,最关键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我们在三个问题上都出现了瓶颈。
从1978年到现在,GDP的增长当中,我们国家的资本贡献率达到了71%。而劳动力贡献8%,人力资本的贡献只有4%,这样一个数据告诉我们,实际上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教育带来的人口质量的水平提高。
在这里我是想我们呼唤新人口红利的话,我有四个想法:第一个还是要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我们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现在大概不到10年,像最发达的国家来讲,人均受教育年限,加拿大14.6年,澳大利亚14.4年,英国14年,芬兰13.5年,美国13.4年,法国为13.1年,日本为11.1年,我们均低于这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关键是创新能力。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们国家的竞争力是28位,关键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只排46位,我们一直说中国基础教育是很好的。我们高等教育更差一些,排65位,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培养的人创新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科研创新水平的转化效益不高,鼓励创新的政策不配套,评价不完善,激发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浓。
第三个,我们呼唤新人口红利,实际上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需要提高。在整个创新文化里面对人的尊重,对人的自由的尊重,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人文素养,我想这是我们必须要发出最大呼吁的中国未来教育对人的尊重,对人文素养的尊重。
我们国家国民的读书量是不是一个国家人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这方面去判断。我们国家2013年的人均读书量是多少呢?四点几本书。像最高的以色列是达到64本,主席一直呼吁读书节,推动全面阅读。以色列卓越的创新能力与国民读书造就的人文素质有没有关联?最近大家一直在报道以色列是一个创新的国度,全世界犹太人1700万人,占世界人口的0.3%,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22%。以色列孩子一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给他讲圣经,两岁的时候开始翻圣经,读书。以色列有一个传统,在圣经上抹上蜂蜜,孩子知道读书是甜的。这样阅读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在以色列这个国度里面成为一种传统。
第四个,我们呼唤新人口红利,是人的身心素质。我们国家青少年身体持续下降的局面似乎是真正的企稳,由底部开始企稳,但是我们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处于低位徘徊之中,这是毫无疑问的。更让人担忧的是什么?实际上是心理素质。我们国家的青少年抑郁倾向的携带者远高于世界,他给我们埋下的隐患是巨大的。我们呼唤一个中国教育的新人口红利的时候,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是我们重要的追求。
如何来创造这样的新人口红利呢?我们呼唤教育的创新。目前,各级各类教育的毛入学率,包括幼儿园的入园率都已经达到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或者是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得出一个结论,我国教育事业的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我们最关键的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创造了一个在供给上成就巨大,我们现在呼唤另外一个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到来,转向质量,我们必须要追求整个教育的创新。
我现在作为一个地方教育行政工作者,我认为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指挥棒是政绩观,各级政府考量教育最核心的指标到底是什么?如果教育方向不指向其发展系统所需要的最关键的指标,这个地方的教育就是扭曲的。我们呼吁建立这样的约束指标体系。
第二我们要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我们中国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是义务教育,我们在均等化和标准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是我们公共服务的三个问题,就是公共服务的特殊化,差别化的公共服务,精准化不够。我们在五类儿童方面应该完善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我们贫困家庭的儿童、农村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特殊教育儿童,还有我们现在因为追求应试教育,而使一大部分孩子跟不上学习的学习困难儿童,我们对这五类儿童应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个,我们呼唤专业的自主权,我们现在有两类自主权,一类就是我们的教育人的自主权,无论是局长也好,校长也好,老师也好。第二个是法人的自主权,这两个都是严重不够的状况甚至缺位的状况。
第四个,我们希望用中高考改革驱动整个教育改革。我们现在整个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链条之间这个人才培养通道是断掉的。海洋大学海洋专业的学生入学分数很高,但培养潜力不大,因为他们缺乏对海洋的兴趣,缺乏一定的海洋专业基础,更缺乏海洋专业发展的志向,对于毕业后是否从事海洋领域的工作,也很茫然。这样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断裂,我们是无法培养高端人才的。所以我希望通过中高考改革,要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通过兴趣、专业和实践三个方面的对接,所谓兴趣就是要给孩子学习选择性,所谓专业,要加宽加厚学科专业基础,所谓实践,必须通过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来奠定专业学习的基础。
最后,我们希望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从教育的宏观管理来讲,必须要打破高度的集权,又高度分割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现在对教育人士的管理,教育财政的管理,教育事务的管理是高度集权的,人事、财政和教育之间是高度分割的,这两个高度造成非常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建立分权合作治理机制。从教育微观管理上讲,打破学校内部官本位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教育治理手段讲,全面创新教育治理工具,大力推行依法治理,转接化治理,信息化治理,公开化治理,第三方治理,绩效考核等等。
《张志勇:追求人口红利的时候,教育还追求什么》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xiaoyuan/33962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