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升学考试 > 中考 >

高技能人才培养不能指望职业院校“包打天下”

[摘要]据报道,杭州市计划每年面向当地产业培养2000名高级技师和部分紧缺职业高级工。毋庸置疑,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须培养一大批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但是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大部分都...

  据报道,杭州市计划每年面向当地产业培养2000名高级技师和部分紧缺职业高级工。毋庸置疑,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须培养一大批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但是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大部分都是企业,而不是学校。仔细分析一下“大国工匠”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这些技能精英都是以“做中学”的方式在工作岗位上逐渐成长起来的,而非通过职业院校批量“生产”的。

  提起德国,人们总想到“双元制”,正是这种职业教育模式支撑了“德国制造”,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我国一直想借鉴德国职教成功的经验,但始终不得要领,究其原因,就是只学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形”,而没有获得企业本位学习之“魂”。长期以来,我国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交给了职业学校,试图在学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无论是在国内开展的“双元制”试点改革,还是不远万里亲赴德国“取经”,主体都是职业院校,而不是企业。大批想进入企业操作岗位工作的青年人没有进入企业当学徒,而是坐到了学校的教室里。为了突出职教特色,许多职业院校耗费巨资建设了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一直饱受诟病。

  也许有人会说,国际上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很多,我国没有必要照搬德国模式,比如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的“校内工厂”同样也取得了成功。但是我们同样不能照搬新加坡的职教模式。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国家,是全球金融中心而不是制造业中心,没有也不可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新加坡的工业结构和南洋理工学院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新加坡既不需要冶金人才,也不需要高速动车组、工业机器人制造人才,与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经济环境有着根本区别。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教学工厂”只是新加坡的一个特例,这种模式在我国总体来说是行不通的,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式而存在。

  综上所述,我国要想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需要,就必须整体改变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徒制教育模式。

  首先,操作性知识必须在工作情境中习得。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开机床,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尽管可以在职业学校实训室里配备一些生产设备,但真实的炼铁高炉、炼油厂的管道、高速铁路、各种矿山都是不可能搬进校园的。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一线操作者,恐怕只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把企业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学校。

  其次,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一直试图培养一种“双师型”教师,既有企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又有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职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已经非常紧张,很难靠短期的企业实践达到企业人员的实践能力,直接让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师傅更加现实。

  最后,在实践中学习可以真正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说起来不难,但要在职业院校真正实现还需要很高的成本。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少的有十几个专业,多则几十个,很难做到按需招生。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多数都是综合学校,商业学校里有数控、焊接专业,工业学校里也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去当汽修工、数控专业毕业生去做营销员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由用人单位去招收学徒,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完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明确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职业院校“包打天下”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改变。

  (作者崔发周,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4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阅读( 14)评论0赞0收藏


《高技能人才培养不能指望职业院校“包打天下”》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zk/439031.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中考生如何在考试中增加自信心?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