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5 12:0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在教育孩子的过种中,做家长或者是做老师的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有的时候,一些比较激烈的情绪,比如愤怒,烦躁,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这种影响,常常会使我们的行为偏离科学的轨道,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而我们面对的青少年,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情绪,也存在着明显的特点。(关于这一点,请参见本书的第三部分。)他们比较情绪化,易激动,易走极端。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家长的情绪化在前,表现为急躁和上火。孩子的情绪化在后,表现为逆反。
有一个16岁的孩子,一年多没有跟父亲说话了。诱发因素就是一年多以前的一次家长会回来后,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了他一个大巴掌。而当时老师指出的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来有他自己的解释,有他自己的理由。父亲没有对他进行核实,没有经过任何的讯问,就进行了严厉地惩罚。你说这孩子他能服气吗?
试想,如果这位父亲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被愤怒冲昏头脑,也许结果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而情绪激动的时候,说话办事就难免过份,就难免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和反感。如果这种情况产生得比较多,逆反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家长及老师自身的情绪控制,是非常现实的,也非常有必要的。
有一位孩子面临“专升本”的最后一个关键时期,但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仍然不太多。母亲非常焦虑,于是,就说了一系列过份的话。这些过份的话儿子都不能认同。什么“升不了本科,一辈子就完了。”――什么叫“完了”?那上不了本科的人都活不下去了?什么“你只能去卖菜,或者扫马路。”――卖菜、扫马路怎么了?就不是人了吗?什么“永远没有任何人看得起你。”――谁告诉你的?……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也知道升上本科对于将来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母亲的极端提法十分反感,弄到后来,这种逆反泛化到了专升本这件事情上来了。母亲为孩子未来的着想,由于过激情绪的影响,采取了过激的表达,引起了孩子的逆反。使事件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母亲的希望和要求。这一类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高考失手的孩子,也包括一些中考不理想或者失利的孩子,有很多就是在父母过激的情绪,过激的表达,过激的行为的刺激下,采取了抵触的反应。有不少还采取了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从此就对自己更不负责。
小唐是一位大二的学生。他对父亲的不满,让人听起来觉得有一些道理: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事情,没有一件,没有哪怕是一件事情,是通过彼此的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这真是让我感到特别地遗憾。问题主要出在我父亲的性格特点上。他对什么事情的反应,都是那么地极端。说谁好,就好的一点缺点都没有了,对谁有意见,又好象人家一无是处了。用词总是用极端的词,做事总是做过份的事。而且非常地没有耐心。一句话说不好他就在一秒钟之内发火,谁还敢跟他讨论什么呢?他这种特点,如果是个年青人,我还能理解,也许还能容忍。但他早已过了自己应该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年龄了。真让人无法接受。”
据说小唐见了父亲,不大多话,因为一听父亲说话,他心里就不舒服。好在现在外地上学,也就是寒暑假回去住几天。其实他和父亲并没有什么大的冲突或者矛盾,就是对父亲极端情绪非常不满。
在对父母情绪方面的不满中,比较多的是集中于认为自己的父母“脾气太急”、“太粗暴”。父母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情绪。经常是,这种不良情绪的互相影响,形成了水涨船高的势头。孩子在任性状态下,有可能作出不理智的反应,甚至可影响自己的前途。这种结果足以使我们做家长和做老师的对于自己处理问题的情绪状态,以及是否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个很深刻的反思。过去教训如果不吸取,就会延续为将来的更为深刻的教训。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总是难以避免自己的行为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有些时候,情绪的根源是没有道理的。说不出道理,于是更来气。十三岁的非非离家出走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非非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比较严,对孩子的成绩在班上的排名,比较在意。本来说好。只要排在前十五名,就算是可以了。说起来这个目标孩子也是答应的。几年来,非非的成绩有起有落,有的时候前十名,最低的时候前十八名。那一次,父母取消了暑假带他出去玩的计划。这也算是有本事招挨打有本事不哭的事。非非也就认了。
去年期中考试,非非得了班上第十五名。这个名次按照与父母达成的协议,也就算是孙山了。但总还是完成了任务。可是,这一次却挨了父亲一顿爆骂:“你看看人家家的小孩多争气,总给大人长脸。而你,尽给大人丢脸!要你这种小孩有什么意思!真是大人的耻辱!”这下孩子不干了,太伤人了。于是,非非出走了。
其实,事情的真正原因是:父亲跟同科室的老赵闹矛盾,互相恨得要命。那老赵的孩子与非非在一个班上,这次考了第三名。所以,非非的父亲想到这点就觉得自己没面子。气不打一处来,说话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然而,正是因为做父亲的,没有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非非的出走。
想想就明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出现的一些极端的恶性事件,多半是由于家长一方没有能够对于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家长对自己的情绪不能做好的控制,毫无疑问地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如何应对
情绪控制问题,不管对于什么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专门的修养,专门的训练。情绪的控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性格问题。
情绪是认识和洞察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一个人个性成熟的程度,又能从他的情绪状态中集中地反映出来。
心理学认为,情绪的波动与人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不同的人,在情绪活动特征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性格坚强的人,遇到失意和伤心的事能挺得住;性格软弱的人,碰到同样的情况,则容易陷入不良情绪的困扰中;性格豪爽的人,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情绪,而同样的事情却会引得目光如豆、斤斤计较的人情绪发生波动,甚至无法自制。情绪上容易忧愁的人,一般都有争强好胜、固执已见、不善交往的特点;情绪上经常处于犹豫、疑虑状态的人,往往有保守、拘谨、消极被动,缺乏独立性、创造性的观点;情绪上容易烦躁的人,则多是过敏感,而且习惯于将愤懑的情绪埋在心底的人。
从性格倾向性的角度来分析,性格外倾型的人,比较达观、开朗,对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情一般能够想得开,因此他们易于在情绪上自我解脱,比较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由于他们同时具有容易冲动、不安定的特点,他们的情绪也易于变化。当情绪波动的速度和频率过快时,就会造成心境不平衡,甚至可能出现情绪紊乱。性格内向的人,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常常郁积于内心,因而不易解脱,往往陷入焦虑、苦闷等情绪压抑状态而不能自拔,并可能由此罹患疾病。所以,外向的人,应当注意掌握自己心境的变化,多运用思维的力量来要求自己沉静、平衡、遇事冷静思考,克制冲动,防止情绪的骤然暴发而破坏宁静的心境;内向的人,则应该学会排遣不良情绪,遇有不愉快的事或者想不通的问题,千万不要郁积于心。在不良情绪已经产生的时候,我们应当从性格角度找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总之,要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必须考虑自己的性格特征,注意培养优良的性格,克服自身原有的性格缺陷。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思维方法问题。
说起思维方法方面的问题,得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关情绪控制和调节的比较典型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ABC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假设“A”是事件,“C”是结果,那么通常,人们会认为是事件导致结果。也就是“A”导致了“C”。比如,说了几遍的话,孩子他还没有记住,家长能不恼火吗?这里“说了几遍的话,孩子他还没有记住”是一个“事件”,而家长“恼火”是一个“结果”。再如,明知道家长不放心,她放学就是不早回家,家长能不焦虑吗?这里“明知道家长不放心,她放学就是不早回家”是一个“事件”,而“家长焦虑”是一个“结果”。这种事件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不难认识,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是且慢!让我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A”和“B”之间,还有一个“C”!在“事件”和“结果”之间,也还有一个“信念”。
事实上,“事件”与“结果”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形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的“信念”。一个“事件”总是通过一定的“信念”才引发了一定的结果。对一个事件的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信念,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失恋这一个事件,就会因信念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结果。如果信念是:“除了他我不会再爱上别的人”;“他拒绝了我,说明我一无是处”;“没有他,我的生活就完了”;或者什么别的更让人绝望的信念,那么当事人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他可能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可能身着维特服,怀揣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跑到南京的燕子矶去跳长江。假设我们换一个信念:“你看不上我?说明你的鉴别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要我有可爱之处,总会有人爱上我的”;“你不是说我没本事吗?我有本事一个你看看”;“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等等,那我们就不会跳江,我们就会接受教训,继续努力,发展自我。可见失恋这样一个事件,是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的。这完全取决于不同的信念。
再拿前面的例子来说,“我都说了几遍了,孩子他怎么还没有记住”这是“事件”,而家长恼火是“结果”。在这个“事件”与“结果”之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说了不止一次,他就应该记住了,应该做得好了”。可是,这个“信念”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你太太跟你说了多少次让你早点回家?可是你不也是总在外面与朋友喝酒吗?还说是为了工作!你丈夫跟你说了多少次,让你不要溺爱孩子,可是你做得怎么样了?再说了,孩子他没有记住,可能是你说的本身没有道理,可能是他的自控能力还较差。也可能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所以,根据他还没有记住,就恼火,对错我们先不去评价,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种反应是基于一定的“信念”的。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再来对人们的“信念”进行一些思考。事实上,很多人在思维方法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犯一些错误。常会出现的问题有这样三种:
其一是对事物的绝对化的要求,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的孩子必须听我的话”,“我的孩子应该比我强”。怀有这类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不可能按个人的意志去运转。比如,你的话没道理,或者孩子不理解,他就可能不听你的。所以,“必须听我的话”是一种对事物的绝对化的要求,这种要求在与现实情况相悖时,个体就会感到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其二是以偏概全。有的人常常以他人的某一个行为,或者所做的某一件事来评价整个一个人,给一个人下结论。道理上很多成人都应该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实践中许多人不自觉地总是犯着这类错误。比如,我的一位同事老徐,孩子刚进高校的第一个学期,有一门功课不及格。得知这个消息,老徐气得要命。冲孩子就是一顿臭骂“让你不要上网,你上什么鬼网?让你专心读书,不要跟过去的同学联系那么密切,你就是不听!再这样下去,你就彻底完蛋了!”其实,离完蛋还远着呢。我跟老徐说,一门不及格,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过去教过一个学生,现在上海一个著名的高校教书。她上大学的时候也有不及格。可人家后来在清华读了博士后呢。可老徐还是以孩子一门功课不及格就断定孩子“完蛋了”。
第三种常见的不合理的思维方法是当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认为事情已经“糟糕至极”。比如,孩子挨了老师一顿严厉的批评,就认定老师对孩子一定产生了偏见,以后不会喜欢孩子了。再如,孩子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就以为孩子一定考不上某一类的大学了,而考不上某一类大学,又似乎等于一生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其实,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可能有比之更坏的情景发生。况且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积极采取措施,就有可能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控制技术问题。
从技术上说,人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和把握,还是有一些可以直接操作的方法的。这些方法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非常有效。
注意转移法。当我们处于不良情绪的困扰的时候,想办法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设法尽快地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有一位家长,在开完了孩子的家长会以后,得知了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以后,气不打一处来。回家以后就等着孩子回来,好教训他一顿。用了注意法以后,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然后,与太太商量了一下,最后,采取了比较柔和的方法,与孩子进行了一次交谈,弄清了事实真象,原来不象自己想象得那样。经过谈话,取得了预想不到的好效果。转移注意的要领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眼下关注的事情,从引起自己激烈情绪的事情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从而使自己激烈的情绪得到平复。哪怕是你要惩罚孩子,都不能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完成这件事。你必须等到自己的情绪能够控制的时候,再去处理教育中那些棘手的事情。注意转移可以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听听音乐,运动运动,或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家务,这些活动都可能产生转移注意的效果。
能量泄放法。当我们内心有了一种激烈的不良情绪以后,总会有一些相应的能量的聚集。这个时候,将这些能量泄放出去,就可以使相应的情绪得到缓解。能量泄放的方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干干体力活,做一些体育运动或从事一些需要大量体能的其他事情。这种方法尽管朴实,但很有效的。曾有一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执,心理十分郁闷,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结果,在操场跑了十几圈,情绪便缓解了下来。
自我暗示法。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说话办事都可能过激。这种时候,可以不断地自我暗示:“要冷静,别激动,不然会坏事儿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切都会过去的”;“我能控制得住自己,我必须控制住自己”;等等。通过自我暗示,等于自己给了自己一些指令,必须按照这些指导去做才行。这种自我暗示法在遇到突发性事件,并且没有其他的办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当时的情境又不得不做出某种反应的时候,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自我放松法。自我放松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客观上人们在产生不良情绪,尤其是紧张,焦虑,愤怒的时候,必然伴随有生理上的紧张。这种自我放松的方法则是通过缓解人的生理紧张,而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的。具体操作的方法是,或坐或躺,使自己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然后,从头到脚,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通过有意识的调节,放松下来。比如心里想着“头部放松……”同时努力地找一找头部放松的感觉,接下来想“面部放松……”同时努力地找一找面部放松的感觉,接下来是身体从上到下的各个部分,颈部,肩部,两臂,胸部,腹部,臀部,大腿,小腿,脚……。一边给自己放松的指令,一边努力地体会放松以后的感觉,放松了以后,就会体会到沉重、温暖的感觉。每一个部分可以持续一二十秒钟,一遍完还可以接着做第二遍,直到有效地实现了放松为止。在身体放松的同时,注意自己的呼吸。呼吸的要求是深一些,慢一些,自然一些。只要按照上面的提示去做,通常都是可以在15分钟以内实现比较彻底的放松的。在经过多次训练以后,我们还可能掌握这种放松的技术,使自己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放松下来。而这种放松的状态,不仅有利于避免由于情绪的激动导致的不理智行为的产生,而且能使我们处于一种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的良好的状态之中。学会了放松,就学会了调整自己的状态。在许多应激场合,我们就能很好地处理事情。
上面谈的一些情绪控制的思路和方法,不知是否能读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性恐怕不止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用,恐怕不仅仅是对于防止孩子逆反心理这个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相信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关思考及训练
一、哪些事情比较容易引起你孩子较大的情绪反应?
二、请做一次比较全面的反省,看看哪些“信念”常引起你的情绪困扰?
三、过去你孩子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呢?你还会这样做下去吗?
四、用三句话概括你读了这段内容的收获、体会、或者感受。
文章来自孩孩优(http://www.91hhy.com/WenZhang/Index/5165),
孩孩优官方qq群为:466829175,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逆反,青少年成长的摇篮》—逆反是情绪化的产物》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xsc/33963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