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升学考试 > 高考 >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报的好报的巧

[摘要]考生、家长、中学老师人人都说志愿报的好、报的巧,孩子就能上个理想大学,终生受益,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报,才算报的好、报的巧呢?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将从“知己”和“知彼”两个方面,就如何填报志愿进行详细地分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所谓知己,...

  考生、家长、中学老师人人都说志愿报的好、报的巧,孩子就能上个理想大学,终生受益,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报,才算报的好、报的巧呢?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将从“知己”和“知彼”两个方面,就如何填报志愿进行详细地分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所谓知己,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对考生本人各种信息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准确定位: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在所在中学年级大排行以及所在中学教学水平在全省的排行。

  中学教育规律性很强,一所中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学校前几届各分数段毕业生被录取的情况,找到自己相对应的位置,选择相关的学校和专业。

  北京实行的是考前报志愿,这是最科学的填报志愿时间模式。考生填报志愿完全依靠实力,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准确定位是最重要的依据。以北京第四中学的考生报考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四中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150名左右,某考生在年级排行120名左右,该考生考上北大基本上是胜券在握。

  在历年的招生咨询、录取过程中都能遇到为数相当可观的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拿着考生高考前一模、二模的成绩作为报考的依据。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高考是高校选人,大学老师出考题。模拟考试则是中学老师凭借高考指南和以往的教学经验,猜大学老师的出题思路,出模拟考试试题。虽然中学老师经验丰富,但与高校老师的思维模式还是有差异,而且在阅卷时还往往又加入了情感因素,于是模拟考试的成绩有可能失准。因此,模拟考试的成绩只能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指标,千万不可作为填报志愿的主要依据。每年都有许多考生因为依据模拟考试成绩填报志愿,而造成终生遗憾。

  第二,准确地认识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作为考生本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己适合学哪方面的学科就应报哪个方面的专业或学科。如对于那些平时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擅长做数学物理难题的学生,应首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而那些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应选择如机械、建筑、自动化、水利、热工等工科专业。文科学生也是如此,那些平时喜爱历史、哲学、文学,能够静下心来钻研的学生,应选择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的人文学科;而对那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生,可选择政治、经济、法律类的社会科学。家长、中学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不要盲目追风,更不应包办。在每年高校录取的新生中,都有一批学生入学后对所学的专业无兴趣,闹着转系转专业,其中大部分都是当初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包办填报的专业。

  第三,去除加分因素,按实考分报志愿。

  目前高考加分项目种类除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之外,各省还自行制定门类繁多的加分项目,具体的加分数额不等。地方招办在投档时一般都将加分计入总分投档。但高校在录取时一般都是按实考分排序、分专业。若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20%提档,最终被退档的很可能是靠加分进档的考生。如某校只剩一个录取名额,而手中还有若干份档案,其中最高分的有两份,一份实考分600分,无加分。另一份实考分590分并有“三好学生”加10分,总分也是600分。在正常情况下,被退档的肯定是实考分590分者。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有些中学在授予某些荣誉称号时所掌握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除国家级数、理、化、生、信息竞赛获奖加分外,在短暂的录取工作时间内,高校招生人员很难甄别不同加分的内在价值。此外,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为了维护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特别是要保护高分考生的利益,也应尽可能减少加分因素的干扰。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去除加分因素,按实考分报,这样把握会更大。尤其是报考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文章首发:高考圈(www.gaokaoq.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高考圈子”(id:vtstudy)。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报的好报的巧》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gk/51498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