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频道 > 升学考试 > 高考 >

《恰同学少年》中的学业规划

[摘要]《恰同学少年》中的学业规划 张恒亮 湖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很好的红色经典。然而,我更愿意从学业规划及个人发展学的角度来解读它,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成长也许有着更大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从剧中故事逐一解读。 陶斯咏与王子鹏的对话,何...

《恰同学少年》中的学业规划

张恒亮

  湖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很好的红色经典。然而,我更愿意从学业规划及个人发展学的角度来解读它,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成长也许有着更大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从剧中故事逐一解读。

  陶斯咏与王子鹏的对话,何为至善?陶认为,仅仅给穷孩子施舍是不行的,要想改变他们的人生,就是要从输血变为造血,于是她想到了教育,改变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促使他们自我发展。目前的社会现实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由于现在高昂的大学收费,许多学生考上了大学却上不起,于是,每年大学入学时,社会各界都在捐助穷困大学生入学,这其实是一种施舍的办法,根本性的在于给他们以观念,让他们自我发展,这就需要改变观念,要让他们明白,今天的社会不必非得按部就班地考高中、上大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灵活机动地安排学业,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以暂时离开学校,但并不放弃学习。等条件成熟,再去上大学。这样就可以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杨昌济在的伦理课上讲修身,修身先要立志。没有志向或者理想,修身就成了无源之水。其实,志向的意义不仅在于是修身的基础,也是学习的目的与前提。只有为了人生志向(理想)而学习,他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经常厌学,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是为了理想而是为了高考而读书,为此必须提高各科成绩,这怎能不钻入题海之中,从而导致学生讨厌学习。而如果学生能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职业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职业目标而学习,这样又符合自身的兴趣,又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必然就会努力学习,向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我们常讲,树立职业目标的前提是对各类职业有所了解和熟悉,有意思的是,在《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回家时,父亲批评他一会儿要到去肥皂厂学做肥皂、一会儿去商业学校学做生意、一会儿又到警察学校当警察、还到法政学校学法律,等等。结果没有一个坚持了下来!对此,萧子升也对他说:“你从这里读到那里,从那里读了这里,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毛泽东就说,我也没有办法,就是对它们没有兴趣,读不下去了嘛!可见,这并不是他的自觉行动。但也说明毛泽东很早就比较喜欢通过实践来检验事物的合理性,也为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写作《实践论》埋下了伏笔。

  学业规划的最高目标是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即以最小的投入(时间、精力及资金等)实现职业目标并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在剧中也有反映。比如,毛泽东的母亲让他读一个便宜一点的学校,又比如萧子升在考第一师范时,考的是专科,为的就是早点出来就业,然后供弟弟读本科,这些都是非常客观实在的学业规划。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期间,也出现了偏科的现象,比如数理化学得较差,但文史哲却非常优秀。为此,他与萧子升还进行过争论,萧说学校开设的课程你都要学好,但毛说,我只学喜欢的,将来我也只用喜欢的领域不就行了。说到偏科,其实初中毕业后就不应该是什么问题了。因为小学、初中阶段是每个人都要掌握的基础教育阶段,这个时候必须每个科目至少保证及格。但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专业化教育阶段,学生偏科并不会影响个人的发展,他偏长于哪科,就学哪科,将来就用哪科,这就行了。也就像本剧中毛泽东所说的,我文科好,理科差,我将来就只用文科,不用理科,不就行了?其实毛泽东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他偏科的合理性。

  在对职业的认识上,一师的督学纪墨鸿与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有过一段精彩有争论,纪墨鸿认为,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农民家的孩子不必扛锄头,工人家的孩子不必再卖苦力,做个人上人。杨昌济却认为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就是一个蝇营狗苟之徒。这里,其实也涉及到对职业的认识问题。在我看来,两位前辈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偏颇之处。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为基础的社会里,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不存在什么人上人、人下人之说;但从个人价值而言,却并不平等,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与他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高,那么他的个人价值就高。职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一般来讲,职位的高低决定着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小,职位越高的人,为社会创造更高价值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个人价值就可能越大,因此就越能得到社会的肯定与尊敬。比如科学家、政治家的工作影响着人类的进步,而街头小贩的工作仅仅影响着自身最多到家庭的衣食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原因。爱因斯坦对个人价值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他的社会理想就是每一个人因为他自身素质而获得社会的肯定,而不是因为他的财富、或地位。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纪墨鸿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他没有分清个人价值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所以容易造成漏洞招致别人反驳。而杨昌济的观点则显得空洞而不切实际:人人平等是人格上的,并不是所有方面都应该平等,否则就成了计划经济下的绝对平均主义。另外,杨昌济将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与个人利益完全对立起来,好像争取自己利益的人都是蝇营狗苟之徒,这明显就犯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同样,剧中的另一片断也有过类似的争论,教育理论课上由徐特立主持的蔡、刘之辩,刘俊卿主张为了自己利益而读书,而蔡和森主张为了报效祖国而读书。也是将个人利益与奉献社会完全割裂开来。其实,争取个人利益与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每个人只要在自身职业上勤奋工作,获得相应报酬,本身就是在报效祖国。就像亚当斯密所说,在市场中,每个人在主观上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但结果却是整个社会的繁荣富强。大学问家胡适也有过类似的言论,他曾说过,“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所以,我们既要承认社会成员人格平等,同时又要承认个人价值大小不同;既要在市场中争取个人利益,又要在各自的职位上忠于职守,承担责任,如此,整个社会就能实现良性发展。这就是个人发展中的辩证法。

  作者系成都明略学业规划研究院首席专家


《《恰同学少年》中的学业规划》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sxks/gk/367916.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武书连201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