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14 09:41 我要投稿
硕士回乡种地,读书真的无用?
河北大(微博)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苗卫芳,毕业后一直没找到理想工作,于是他再次回到农村家里种地,其父为此试图服药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 “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该新闻迅速引发热议。硕士回乡种地该怎么看?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态和教育体制?在就业难的现实下,读书真的无用吗?本期,我们特约两位观察员共同探讨。
高学历人才“低就业”无关读书无用
多年拼搏、意在功成名就的硕士研究生苗卫芳,人生似乎原地踏步。公众对此也大叹读书无用、教育有病,这再一次引起人们对2009年自杀的研究生杨元元悲叹知识难改命运的“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读书自有其价值,显性者即是“为人”而读,以读书之名,谋名利之实。信奉书中自有“颜如玉,千盅粟”,志在成为“劳心者”而非“劳力者”,以为高学历代表着工作好、职位优、薪金高。如此知识崇拜,自古流传不断,迄今仍被苗卫芳及其父母们所认同和信奉。
然而,教育总是在与社会的适应与超越中保持自己的本质。所以读书以求知,求知以求得命运的改变虽是正确,却非“绝对真理”。在现代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就业制度开始市场化改革,基本上摧毁了“范进中举”式的成功土壤。苗卫芳们却罔顾自身条件的短板,忽视社会环境的变迁而盲目追求以金钱多、权力大、地位高为核心的所谓理想命运的改变,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家长(微博)及乡邻便也觉得“读书不值亦无用”了。
读书的真正价值是“为己”。按照林语堂先生的说法就是“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即是读书一向是雅事,于人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以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使要讲功利,以读书来改变命运,也一定是学有所用,学能所用,学有所长,以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求得命运的真正改变。
其实,现代社会的高学历人才“低就业”,却取得成功的例子已不鲜见。北大才子陆步轩以屠夫为业,开设肉店,出版《屠夫看世界》书籍并开办“屠夫学校”教人杀猪;四川农大研究生黄昌学放弃近万元的月薪,回到家乡发展猕猴桃和林下种植食用菌产业,年净赚30万元,不仅把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还带领着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被乡亲们推选为村长。这些高学历者在传统眼光中的低端就业领域取得成功,对现代社会的苗卫芳们来说无疑是本极好的教材。他们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与机遇的缺乏,而是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努力在既有的社会环境面前,寻找机会,放下身段,运用知识,发挥才能。反之,像苗卫芳们那样坚守着不与时俱进而抱残守缺的知识价值观和就业观,非公务员(微博)不成,非事业单位不进,即使皓首穷经,面壁苦读多年,到最终亦可能是求职无果,事业无成。
由此看来,种地并非没有出路,关键是想不想种、能不能种好。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也无须责问,问题是用何种知识价值观来指导,用何种知识与能力来改变而已。(徐秉国)
对高校改革和人才期待勿操之过急
在中国古代教育经典《论语》中,第一章叫“学而”,说的是通过学习,可能“优则仕”、“优则农”,也可能“优则商”等等。在当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大学、研究生或博士生教育,都只能为年轻人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而不可能使之即刻达到成功或理想的境地。
大约从20年前开始,中国人就已了解到,在一些发达国家,获得博士学位也可能失业,而类似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的顶级创新大家、首富,对是否能获得大学文凭并不在意。很快,与学术性学位教育相匹配的职业技术证书教育也受到了关注,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市场,似乎已进入到理智发展的新时代。一些用人单位更加务实,可用中专生的地方绝不会聘任大学生。中国的青年一代也将自己成功的希望更多地从依托外在环境转向依靠自己。甚至有更多名牌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选择了养猪、种菜、卖油饼、收废品、做物流、加入志愿者行列……并已经开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今浮躁的环境中,仍有急功近利的学习者及其父母、忙着争“一流”名头的高校、满足于泡沫“政绩”的用人单位等,都将数据化的就业比例、收入现状作为评价高校质量和投入回报的唯一标准,不仅使人们逐渐清晰的理智重新被搅乱、打散,也使着眼深远的教育改革和个体发展难有必要的支持与适宜的空间。
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最值得反思的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应加强人才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注重学科知识的考验;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务实的能力、坚持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而不轻易地随波逐流;三是应努力树立学生对待家庭、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及使命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时虚名浮利的获得。从欧美、日本等地人才培养和诺奖获得的经验来看,最重要的不是仅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而是为探索提供宽松的平台与空间。
作为家庭和社会,对于高校改革和人才期待都不能操之过急,而应给予其更多的理解、支持,为其经验积累、才智运用、改革尝试和理想实现提供起码的支持和必要的空间。中外历史都早已证明,人类教育和人才发展的任何进步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宽容与理解,教育能否改革成功、人才能否不断成长,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考量家庭与社会的能力,也在考量我们的现行制度、舆论引导和社会良知等能否体现出本应具有的优越性。(程方平)
[众评众议]
把学历看成敲门砖,这注定了苗卫芳获取的知识是肤浅的,自然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生存能力体系。——广东汤宪友
有知识就能有作为,有道是行行出状元。种地也需要科学,种地也要有人做,如果读书所得与种地有机结合,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山东吴其林
就算种田,硕士的种田水平一定高于一般农民,眼界也高于一般农民,如果发展成专业种植或者搞成特色农业照样发家致富。——甘肃杨宏杰
苗卫芳竟然成了村子里的反面教材,这是最为可怕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一旦蔓延,不仅会影响到一些孩子的求知欲,还会影响到社会的进步。——江苏郭元鹏
《硕士回乡种地引热议:高学历低就业无关读书无用》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53938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