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6 08:15 我要投稿
原标题:大学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颠覆性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大学、教育及教学面临着根本转型。现在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实体大学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未来大学应该是什么样?未来大学应该如何培养人才?近日,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的2016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上,3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来自100多所高校的教师代表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大学的教育方式需要改革
“如果一个学生说他什么都懂,可能是一个本科生。如果他还说有一点不懂,可能是研究生,如果说他进入到一个研究领域,什么都不懂,那他可能是一个博士生。”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他的报告中指出,“很多学生通过谷歌、百度很容易就能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什么都懂,但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大学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网络课程就可以解决问题,那大学还有什么价值?”席酉民认为,现在大学僵化的教育方式需要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的大学基本不太关注教学、学生和未来”。
在杨东平看来,国内很多优秀的大学都缺乏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学生的关注。“把高考状元一网打尽,然后自生自灭”的现状让杨东平很心痛,大学主要精力都在关心科研成果、排行榜和课题,“因为大学主要的资源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也无需对学生特别尊重。”
“大学的本质是对过去和未来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而不是主要对当下负责。”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坦言,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面向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李培根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为当下服务,缺乏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如何通过教育去引领学生,如何面向未来的科技和社会发展,都是高等教育要应对的挑战。”
席酉民认为,教育的改革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推动,二是所有跟教育有关的人行动起来,努力创新变革。
未来大学应该是什么样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席酉民一直对学生和家长说:“大学不止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学知识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手段,大学是让学生成长的地方。”
席酉民认为,学校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导学生从学知识到学成长。这也是西交利物浦一直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他看来,大学的使命应该是影响,“影响学生,影响社会,通过研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是大学最根本的价值”。
“一流的大学应该引领未来。”李培根认为,“大学是思想市场中最重要的场所。”在他看来,引领未来需要思想,而最重要的引领应该是思想的引领。他呼吁,大学校长、教师和教育家形成一种共识:去真正营造自由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在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军博士看来,未来大学的使命不该仅仅是为了科学技术创新,还应为人类文明、和平起到沟通和理解的作用,避免不同的文明之间出现误会。
“大学既不是官场也不是商场,大学要像大学,这是一个最低目标。”杨东平曾关注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个有关反思教育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批判了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为一种人力资本、经济主义、发展主义的价值观,并认为应该重新回到人文主义的基础,尊重生命、社会尊严、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等,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责任。
杨东平认为,这种观念的背后其实是整体教育范式的改变。“从国家主义转为以人为本,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生活教育,从如何教转为如何学……”
让他遗憾的是,这种观念几乎对高等教育没有任何影响。“必须要对现代大学制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杨东平认为,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内涵应该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等。
“中国高等教育体质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克服行政化的弊端。”杨东平呼吁,放权改革,真正由校长来办学,然后可以考虑通过公私合作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对部分公办大学实行股份制改造,也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教育家办学。
大学的根本是学生
席酉民一直提倡,大学教育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他认为,传授知识、解决无知的问题已不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我们试图通过改变教学过程和方法,形成一种新的模式,通过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让学生变成有造诣的人。”
为此,西交利物浦大学倡导研究导向型教学方式,老师和学生自由互动,学生从死记硬背变成研究性思维,老师从纯粹的教书变成以新问题和任务来引导学生。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保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席酉民说。
这种教育理念得到了杨东平的认可,在他看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体制的竞争。“只有在一种多样化的办学体制中,才可能产生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多样化的竞争性体制中,才可能出现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
“教育者要心怀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尊重和敬畏。”李培根说,不能出于某种目的把学生当成工具。
“大学要按照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大学的根本就是学生。”原浙江大学副校长黄达人认为,学校要有人才培养定位,“有面向未来的,也要有面向当下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李润文 通讯员 黄欢)
《大学教育如何面向未来》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43901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