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9 09:10 我要投稿
原标题:创新何以成大国重中之重 “创新中国”在上海大学开讲
上海大学通识选修课“大国方略”有了2.0版!11月25日晚6点,全新打造的新一季上大通选课“创新中国”火热开讲。与去年冬季学期推出的“大国方略”课程一样,“创新中国”的第一堂课,赢得了听课学生的满堂喝彩。
“几天前在北京举行世界机器人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去的贺信中,光创新这个词就提了7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注意没有?创新是第一位的!”昨晚的上海大学J楼101室,一百多个位子座无虚席,室外寒风刺骨,教室里,老师和学生们就“创新中国”谈得正酣。
“如果说‘大国方略’是教给学生一双正确看待世界、看待中国的眼睛,那么这一季的‘创新中国’,则是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对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的重要意义!”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介绍,全新推出的“创新中国”沿袭极具上大特色的“项链模式”教学,即由学校十余个不同学科背景的骨干教师联袂讲授,“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和大学生们一起关注、感受‘创新中国’的进行时。”
“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创新何以成为大国的重中之重?”这是昨天开讲的“创新中国”课程第一讲的主题。记者注意到,站在讲台上的主讲教师有三位。根据授课的进程,麦克风在三位老师手中自如交替。
“大家看看中、美、德、日以及印度、巴西近10年的GDP增长率,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上大经济学院教授聂永有通过一张数据表,引导听课学生们观察一连串GDP数字,体会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图景。“中国的GDP增速一度超过10%,现在有增速放缓趋势,但在日本等几个国家,GDP开始负增长……从欧洲高福利国家的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到多个国家的消费不振,经济增长放缓,世界经济已经重病缠身。”从经济学角度,聂永有讲述了创新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同学们肯定听说过一句话,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路。”拿过麦克风的上大社会学院教授顾骏话锋一转,和学生们分享了一则“段子”:有位西方记者曾这样解释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在30多年内得以快速赶超的原因,“我们(指西方发达国家)是在没路的地方筑路,所以走得慢;你们是在我们修好的路上走,走别人铺就的路,自然要快得多。”经过对西方记者这番言论的热烈讨论后,师生们达成共识:中国通过走引进之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在科技上大大缩短了和世界的距离。但是跟在别人后头走,总想着模仿,就无法实现超越。“今天的中国似乎也走入了筑路的工地,进入世界前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循着顾骏的发问,学生们的答案是:“必须要创新,创新才有出路!”
具有多年思政课授课经验的顾晓英副教授,从最鲜活的时政新闻入手,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创新的重要论述,生动阐释了创新之于今日中国的深远意义。
授课团队:文理工医经艺高度复合
上大最新推出的“创新中国”课程在教学力量组织和教学内容安排上,沿袭了去年开设的人气通选课“大国方略”的模式。顾晓英介绍说,其中一大授课亮点是“看菜吃饭”,即充分依托学校师资专业和教师兴趣,通过10个专题,展示创新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有BAT就是互联网强国吗?”“如何完成从组装到智能的转身?”“材料如何引领新时代?”“创客中有你我吗?”……“创新中国”课程将呼应走向世界之路的中国发展大趋势,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等时代背景,对创新中国加以全方位的解读。与之相应,这门课程的授课团队阵容十分庞大:该课由上海大学副校长、社会学专家李友梅教授领衔,由上大社会学院开设,师资覆盖该校10多个学科的20来人。
在顾晓英看来,之所以说“创新中国”是此前“大国方略”课程的升级版,一个原因是这门全新的课程体现了文、理、工、医、经、艺等不同学科领域的高度复合。
作为“大国方略”和“创新中国”两门课程的主要策划人之一,顾骏认为,此次全力打造的“创新中国”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社会热点话题,融入了大学生们感兴趣的理论问题,力图“接地气”。按照顾骏的说法,暗藏在“创新中国”这门课后的备课逻辑,其实是五个串联的问题,即“世界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上海大学能做什么、同学们该学什么”。顾骏说:“相信等这门课上完后,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并将认识付诸行动。”
《创新何以成大国重中之重?“创新中国”在上海大学开讲》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37730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