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

寻找地方高校转型的“定海神针”

[摘要]原标题:寻找地方高校转型的“定海神针” ■李和平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

  原标题:寻找地方高校转型的“定海神针”

  ■李和平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

  世纪之交,和全国许多地方同步,安徽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本科高校的新路是摆在这些学校面前的最大困惑。为了促使各校明确定位、安于其位,同时解决他们重复建设、特色不明等问题,安徽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围绕地方战略

  创新分类发展与管理机制

  引导地方高校明确办学定位。一是建立地方高校分类建设制度。在全国率先提出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将安徽省高校明确分类,针对新建本科高校单独分类。2008年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明确提出集体转型、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深入交流,在课程建设及建立合作育人机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2014年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关键立项建设合肥学院等6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二是实施学科专业分类建设制度。在2008年,将安徽省重点学科采取分类遴选和建设的方式,即分为A、B、C三类。C类是专门面向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是引导学校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强应用型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在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定期发布学科专业结构及社会需求分析报告,对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坚决予以停招甚至停办。超前部署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为安徽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围绕汽车、钢铁、有色、煤化工等安徽支柱产业,以及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安徽战略新兴产业,加强专业结构优化改造力度。2008年以来,共停招停办1292个专业点,大幅增设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及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需求的专业点1795个,占现有招生专业点的40%,应用型专业占75%以上。在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设置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重大项目,遴选了128个服务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省财政连续三年共投入3.4亿元资助建设,同时对停招停办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进行奖励,每个停招停办的专业奖励20万元。

  三是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通过聘用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四是实施高校人才培养分类制度。积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合作育人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大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推动校企合作。以优势叠加的方式,开放并共建、共享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行业企业专家,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制”。大力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7所高校实施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启动264项省级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卓越中小学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技师等卓越应用性人才培养计划,立项建设203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组建20多个产学研用合作联盟,协同科技创新,推出了量子通信、煤矿安全、现代农业等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改革,组建“合力班”“奇瑞班”“叉车班”等企业冠名班。

  二是加强校际合作。依托应用型本科高校等联盟,安徽省高校间实行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商办学标准、开展教学研究、学分互认等,联合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小学期制,联合开展学生跨校等。联盟高校还与企业联合发布校企合作宣言,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三是推动招生、培养、就业合作。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探索高校自主招生机制,2014年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由原来的省统考加学校专业课加试,改为全部实行招生院校自主组织考试录取。重点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25所高校中应用型占60%,招生人数超过3900人。

  四是推动校地合作。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建立互动互助、合作共赢的体制和机制。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图书馆、体育馆和文化设施,鼓励高校主动承担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和经济建设、企业合作等任务。

  五是推动中外合作。先后通过举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论坛、聘请国外专家担任高校副院长、联合举办“校中院”和开设应用型专业等方式,引导安徽省地方高校与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应用型高校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多渠道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

  促内涵发展

  创新激励奖励机制

  从全局出发,促进转型高校内涵建设。一是创新高校拨款机制。实行“以生均定额拨款为主,辅之以竞争性专项”的拨款方式,从宏观和整体引导高校科学发展,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为高校突破体制樊笼,落实办学自主权打开实现空间,促进内涵式发展。二是推动高校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协调省编办,遴选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编制备案制管理改革试点,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争取明年在省属本科高校全面推开。三是改革激发教师乐于从教的评价机制。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制定教师离岗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优惠政策和股权激励机制。四是建立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彰显特色

  创新评价评估机制

  安徽省高校评估采取在合格评估的基础上,将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审核评估的起点和标尺,整体评价高校的“五个度”,以此推进高校彰显个性,特色办学。一是考察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重点考察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明确、科学、合理,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重点考察已接受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情况。三是考察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改变高校多以开设系统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增加应用性课程。四是考察师资队伍、课程、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度。重点考察新建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的保障能力。改变以教师发表论文、承担项目多少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五是考察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将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成果转化率等纳入评估指标,形成与应用性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寻找地方高校转型的“定海神针”》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303676.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