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27 20:42 我要投稿
一道精密的“数学计算题”,郑佩枫看得有点呆了。
“我给大学生算过一笔账:每周时间总和是168小时。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课时间平均为5小时,一周25小时;从周一到周日,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一周用去56小时……一年中可以有效利用的‘缝隙时间’为1534个小时。
“这些时间如果用来读书,按照每小时平均阅读30页的速度计算,全年可阅读46020页,相当于153本平均每册300页的书籍。研究生3年,阅读总量约为459本书。
“由此可见,‘缝隙时间’的确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是南振中给郑佩枫回信中的部分内容。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郑佩枫想不到,院长南振中会给她写了1700多字的回信,更想不到,为了自己那个“读书时间碎片化”的问题,73岁的老院长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寒假过后刚开学,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不少同学都收到了院长南振中的回信。74封回信,带给大学生的是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一项“寒假作业”——不读书哪会有思想?南振中身体力行,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大学生们收到的这些回信被南振中称作自己的“寒假作业”。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现在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今年元旦过后不久,南振中面向全院学生发起了一次有关读书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对读书的疑惑和看法。
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如何确定一本书是否有阅读价值,如何解决电子阅读引发的高遗忘现象,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忠于自己的内心……利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南振中针对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写了9.2万字的回信。
信件共有74封,其中给本科生的42封,研究生32封。每封信围绕一个主题,如《不要盲目追求“阅读GDP”》、《数字化时代的笔记系统》、《不可尽信荐书单》等。
在回信中,南振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阅读经历,以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一一作答,每封回信少则三四百字,多则近2000字。
“在开学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南院长无意中提起,他的整个寒假包括春节7天假期都‘泡’在家里写回信,每天凌晨3点起床,最早的一次2点起床,有同学感动得要哭。”大三学生魏宇麒告诉记者。
“太贴心了。”大学生陈薇伊说,“南院长在回信中针对我读书总是记不住的情况,告诉我专注是记忆力的‘增强剂’,还建议我读书学会忆,要养成经常回忆、重温、联想、检索的习惯。他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跃然纸上。”
不少学生感慨,南振中为鼓励引导大学生读书,默默付出,用心良苦。
“南院长一直倡导读书,更是身体力行。他每年读书200本以上,下载的电子书至少1万册,建起自己的‘数字图书馆’,见缝插针还‘听书’。”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焦世君说。
为营造读书氛围,去年4月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了推荐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了200本优秀图书。
一份母校情怀——懂得感恩,用心回报,南振中不讲大道理,他用自己的行动教学生如何做人
“母校培养了我,我把对学生的回信看作对母校的回报,因为是自觉自愿干这件事,一个假期赶写出九万字,并不觉得特别累。”对于师生的问候,南振中给焦世君的短信上这样回复。
南振中的母校情结令人动容,他多次说过“祖国不会忘、母亲不会忘、故乡不会忘、母校不会忘”。
南振中1964年毕业于郑大中文系,此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2013年,当他陆续辞掉多项社会兼职,准备兑现对家人的承诺,全身而退,回归家庭的时候,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找到了他,邀他出任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这次回郑大,是我和老伴两个郑大校友的共同选择。”2013年4月2日,南振中在受聘仪式上说,教书育人是行善积德的事,作为校友应该为母校做点事儿。这是他辞掉所有兼职,将郑大作为他唯一选择的主要原因。
为母校做点事,为师生做点事,构成了南振中任院长两年来的工作轨迹。
不少学生还记得,在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南振中希望每个毕业生都成为母校的“形象代言人”。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形象代言人不是演艺界明星,而是人品、文品俱佳的优秀毕业生……你们的言行,你们的作风,你们的业绩,会演绎成用人单位‘口口相传’的故事,积以时日,会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南振中对郑大学生寄予厚望。
这种情怀,让他对学院的师生有了更多的关爱。在校园小路上遇到一名学院新生向他问好,他会停下来和学生聊半个多小时;收到学生的信件,他会及时给学生回复,哪怕已是凌晨;在给博士生的一本推荐图书里,他夹上70多个纸条给学生作导读……
南振中带的博士研究生李凌凌讲到一个细节,南振中提到学校时总是说“母校”,极少说“郑州大学”,不论走到哪里。“他尽心尽力去做很多事,包括利用整整一个寒假给学生写回信,都饱含着这种深厚的情感。”
一种大家风范——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以人格力量感染师生,南振中的为师之道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尤为可贵
“南振中院长尽心尽责,言传身教,是我们的楷模。”焦世君评价。
“他以前不是做教育的,为了搞好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他不断读书研究,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浏览新闻,下载文章,了解新知识,对新媒体的应用比我们都好,对互联网的理解比年轻人还深。”
“每次开会他都提前10分钟到,让一些晚到的师生不好意思。”
“怎样关心学生,怎样帮助孩子成长,南院长给学生写信,以他的实际行动给所有老师上了一课。”
谦和,低调,是学院师生对南振中的一致评价。“他凡事都征求我们的意见,包括这次给学生的回信也让我们先看看,看有无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切合学生实际的地方。”作为南振中助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告诉记者。
“这次写信,只想给孩子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宜张扬。”孙保营和几名老师都收到了南振中类似的“交代”。
“他一直坚持在学生食堂吃饭,校长来看望他时也是这样。”大学生对这位正部级干部的作风纷纷“点赞”。
南振中渴盼学生成才的拳拳之心让孙保营感触颇深。“南院长的心愿是,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出批量的卓越新闻人才,因此要在学院营造好的学习读书氛围。”
去年1月15日,郑州大学校园内局部降雪,校园以外并没有降雪现象。“南院长经常举这个例子说,不管大环境怎么样,小环境是可以营造的。”孙保营说,南院长的回信不仅是教学生怎样读书,更是教孩子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一个寒假,74封信,9.2万字,一位古稀院长》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news/14397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