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06 08:5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爱沙尼亚的国花是矢车菊,国树是橡树,一个代表遇见和幸福,一个寓意着永恒。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国度,虽然历尽沧桑,饱受战争磨难,但这里的人民不忘和平的初衷,用感人的歌声颂赞着生活、希望与不灭的热情。
市政厅广场最热闹的时候是冬天的圣诞集市
爱沙尼亚是一个令人备感舒适惬意的国度,它就像东欧的阳光一样温暖而不灼人。这里三面环海,是看日出日落最美的地方。而令人憧憬的不只是风景,走进爱沙尼亚,除了欣喜,你还会收获更多感动。
小国度,大惊喜
爱沙尼亚地处东欧平原西北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海岸线沿岸岛屿超过800 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8%,湖泊岛屿星罗棋布,有“欧洲美丽后花园”之美誉。
“爱沙尼亚”在波罗的语中的意思是“水边居住者”,作为东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爱沙尼亚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共同依偎在波罗的海的东岸。
爱沙尼亚给人一种祥和平静之感,宛若一片净土,安静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隔海相望。每天往返于塔林与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之间的大型客轮也成为了波罗的海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
波罗的海温和的海风吹拂着爱沙尼亚的土地,海洋性气候仿佛上天赐予的礼物,让这里的冬天温暖,夏季凉爽。在波罗的海的冬天,太阳很早就落到地平线下面,而在凉爽的仲夏,爱沙尼亚一天则享有19个小时的阳光。
温暖湿润的气候滋养了林木,茂密的森林是爱沙尼亚的财富,木材和木制品也成为了爱沙尼亚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爱沙尼亚总是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无论是穿梭在中世纪的古城之中,还是行走于幽静的小岛森林,惬意总在不经意间到访。这里是欣赏日出日落的绝美之地。当波罗的海的日出冉冉而起,放射出万道光芒,海面仿佛燃烧起来,翻滚出不同的色彩。
远处的雾气中隐约可见大片红色下沉静的城市剪影,当太阳慢慢升起,愈加强烈的阳光让景象清晰起来,城市主城堡的塔楼和民居的红色屋顶逐渐从晨雾中跳脱出来,展现出古老的欧洲风情。
待白天的热情褪去,傍晚时分,远眺波罗的海的港口,绚丽的晚霞为老城鳞次栉比的红色屋顶披上了金红色的斗篷,在千百年的岁月里,日复一日上演着这样的美景。
一阵带着咸味的海风吹过,灯火阑珊的老城在夜幕中透出别样的韵味,令古老的神情厚重悠长。在时光的洪流里,有此刻的感激见证,一座城,一个梦,从此爱上日落。
若是遇上雨天,漫步在古老的城市中,看着雨滴掉落在历史悠久的城墙上,听着滴滴答答的声音,犹如美妙的音符响在耳畔。闲暇时,或静坐街边小馆,或行走在街上,自由随性,安静惬意。
一面墙,一曲调,一身影,一回眸,安静的时光,不烦闷,不造作,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潮汹涌,只为偷得浮生半日闲。风景定格在镜头里,只为邂逅这一刻的美好时光。
塔林老城露天酒吧一角
老城的雕刻时光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到13世纪,虽然是波罗的海沿岸最小的国家,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重要交通要道,更有“欧洲的十字路口”之称,也正因如此,爱沙尼亚民族历经战乱,饱受沧桑,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占领和统治。
爱沙尼亚有“波罗的海之虎”之称,而它的历史更像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史,尽管如此,爱沙尼亚民族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对自由的向往与和平的渴望从来没有消亡过。
首都塔林(Tallinn)毗邻波罗的海,是欧洲唯一保留中世纪原貌和格调的城市,被世人称为“波罗的海的明珠”和“中世纪童话古城”。塔林三面环海,风景秀丽古朴,不但保留着古老欧洲的装扮,还同时拥有中世纪的神韵和内涵。
这座老城虽然经历了800年的自然消磨与战争洗礼,但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好。1997年,塔林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抵御侵略,城墙、堡垒和城门就成了中世纪城堡的主要形式,巨大的城堡塔楼壁厚达4米。塔林是欧洲保存城墙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据说极盛时期的塔林有2.4公里长的城墙,46座塔楼,而现在一条蜿蜒1.9公里的城墙将老城紧紧包围其中,13到16世纪为保卫王国而修建的伞形尖顶的角楼和塔楼分散其中,将历史细细铭刻,现在这里成了防御工事博物馆。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Tallinn的中文翻译“塔林”与城市的建筑风貌不谋而合。站在老城区的山顶俯瞰全城,狭窄的街道中耸立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26个尖顶,让人联想到童话里庄严的卫兵。而城区又被浓重的绿树林荫怀抱,令这座塔之丛林透出别样的精致与美感。
在塔林细窄的小巷中闲逛是件最惬意不过的事情,到处可见纯木制作的桌椅,雕饰精美的店家招牌,就连大门上的门把手都制作得精美绝伦,古朴的石雕更是俯首皆是,一转身便能撞到千年历史。
俯瞰老城全景的最佳地点当属美轮美奂的圣奥拉夫教堂,这座建于12世纪的教堂曾经是欧洲的最高建筑,也是塔林的地标建筑。
在1500年前后,圣奥拉夫教堂被升高到159米,建造这样高的尖塔的动机是把它作为海洋路标,以便从很远的海面上就能看到这座商业城市。
圣奥拉夫教堂的尖顶至少被闪电击中过8次,而整个教堂也被烧毁过3次。在战争年代,它的尖顶还被当作广播发射塔和监视点。经过几次改建后,现在的圣奥拉夫教堂高123米,尽管高度下降了不少,但它仍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
从圣奥拉夫教堂向南沿着狭窄的小路走大约三四百米,便到了老城中心的市政厅广场,这是欧洲最古老的广场之一,四周布满的帐篷里是出售各式各样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摊贩。
据说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冬天的圣诞集市,这是从1441年以来保持了近六百年的市集传统。广场南侧是建于1402年的北欧唯一保存完好的哥特式市政厅,现在成为了博物馆和音乐厅。
从市政厅广场出发,无论往哪个方向闲逛,无论是在晨雾散去后的清晨、宁静的午后,还是日暮的傍晚,一条条用石头砌成的古老街道总能带给你中世纪的神秘和浪漫。
老城的路面保留着中世纪的石头路,干净整洁,走在上面会发出嗒嗒的响声。历史的印记就像一首怀旧的歌,在经历过无数风霜雪雨后,依然会在处处残垣断壁中用跳跃的音符演绎出别样的生动,行走于其间的人,心不禁陷落。
信步而行,街边的每一幢房子仿佛都能娓娓道出一个古老的传说,今生与前世就这样和谐地穿越时空连接在了一起。
老街、教堂、广场、塔楼……老旧的建筑与古朴的生活场景常常令人分不清身在哪个时空。在老城的市场里,常常能够见到身穿古老服饰的牧羊姑娘坐在卖甜食的马车上,车轮在石头路上发出喀哒喀哒的声音;
街头艺人会扮成戴着银色卷发的管家模样,站在广场的高台上拉着告示大声宣读着什么;街角餐厅传来康特勒琴浑厚悠扬的曲调,像在诉说着心中的爱恋……这一切仿佛凝结成一个漩涡,隔离了川流不息的时间,将人们送回到中世纪。
俯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因美食爱上这里
能够留下记忆的不只是思想,还有味蕾上的盛宴。来爱沙尼亚一定不能忽略这里的美食美酒,独特的地域特色会让你瞬间爱上这里,只要体验一次便会上瘾!
爱沙尼亚大大小小的餐馆众多,装修风格别具一格,有的门面虽然朴实无华,但走进去后会发现别有洞天,就像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一样,值得每个到访的人细细品味。这里的菜肴总能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绝对值得坐下来细细品尝。
由于爱沙尼亚纬度较高,受气候的影响,水果和蔬菜种类相对较少且价格昂贵。在超市里见的最多的蔬菜是圆白菜、洋葱、土豆和胡萝卜,而水果绝对算是“奢侈品”了,这也使得这里的饮食更偏向肉类。
爱沙尼亚的菜谱中最常见的是面包、土豆、各种肉类和海鲜,所以菜肴中对“荤菜”的消耗极大。
由于长久以来吸收了不少国家饮食的精髓,餐桌上也常常能见到诸如俄罗斯黑面包、意大利匹萨、土耳其凉菜拼盘、泰式炒面这样的“外来客”。多地风味的汇集令爱沙尼亚的菜系丰富美味,久吃不腻。
中国人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话用在爱沙尼亚美食上也不为过。因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鲜在爱沙尼亚美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腌鳗鱼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如果配上爱沙尼亚面条,味道便变得异常鲜美。
当地人非常喜欢酸汁鱼、大比目鱼、腹鲱等鱼类,尤其喜欢把它们与土豆泥和燕麦配在一起吃,味道绝对“美不胜收”。
若是在高级餐厅吃腹鲱,厨师会把鱼剔骨后再浇上一层啤酒芡炸,并配上几片柠檬,光是看品相就足够诱人的了。
对于腹鲱,爱沙尼亚人有一种独特的吃法:将鱼片配上南瓜子,将煎好的蛋黄卷在生菜叶中,然后一起夹到烤制的面包中,这绝对是一种既养眼又美味的吃法。受欢迎的海鲜菜肴还有藏红花扇贝烩饭、波罗的海酸汁鱼、熏鱼沙拉、烤鲑鱼等。
除了海鲜,爱沙尼亚的菜肴怎么缺得了肉食的别致烹制:配酸菜的猪肉、熏猪肉、猪肉冻、烤鸡肉、炖鸭肉、血肠……口味都是地道无比的。如果再喝点爱沙尼亚家喻户晓的啤酒Saku,那味道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在爱沙尼亚的美食中当然也离不了甜点和咖啡的身影,无论是好友相聚还是餐后品味,它们都是享受时光的好伙伴。
说到酒,爱沙尼亚的国酒叫老塔林,是一种甜甜的很有后劲的利口酒。在塔林任何一家卖酒的商店都可以买到。
这种酒既可以直接喝,也可以和咖啡混在一起喝,而更别致的喝法是加一点老塔林在冰激凌上,朗姆酒味、柑橘味、奶油味……各种口味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就看你喜欢哪一款了。
随处可见的中世纪装扮的街头艺人
音乐女神停驻,无处不歌唱
有人说,有爱沙尼亚人的地方就有歌声。在爱沙尼亚人眼中,歌唱是交流情感、歌颂生活的最好方式。
在老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中世纪服饰的街头艺人为过往的游客献歌,专注之情,不由得让人驻足聆听。歌舞、戏剧表演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而万人同唱的历史更是值得被铭记。
1989年,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地人民共同发起了“人链歌唱活动”,200万人手牵手,肩并肩,由立陶宛的维尔纽斯(Vilnius)经拉脱维亚的里加(Riga)再到爱沙尼亚的塔林,共牵出全长650公里的人链队伍。
三地人民齐唱自己民族的歌谣,一起挥舞着手臂,将对歌唱的幸福之情化作阵阵感动之音。
歌咏节是爱沙尼亚音乐文化中的传统标志,每5年举办一次。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相聚在塔林歌咏场,共同参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业余合唱庆典活动之一的爱沙尼亚歌咏节。
始于1869年的歌咏节是一场纪念传统的盛典,在每一个爱沙尼亚人心目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每次歌咏节都有超过3万人进行同台演唱,这个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按照歌咏节的惯例,从上午到子夜,演出都被排得满满的。数百位音乐家将教堂、广场、教室、体育馆、博物馆甚至草地都变成了演出场地。
当手风琴、吉他或小提琴的乐声响起时,乐手们一边演奏一边跳跃着用脚在地板上打着节拍,而观众们也会在座位上用双脚打着节拍应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激动的神情,这是歌咏节期间随处可见的场景。
每天下午,造型新颖的露天歌咏场都会成为欢乐的海洋,建于1959年的露天歌咏场舞台呈抛物线形,造型大气恢弘,可同时容纳15万名观众。当传说用桦树木和处女头发制成的康特勒琴响起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幼都开始尽情地载歌载舞。
在这场音乐的盛宴中,人们被歌声和热情所感染,在这场极具民族特色的狂欢中,无论是谁,都能零距离地感受来自波罗的海的热情与奔放。
可同时容纳15万人的塔林歌咏场
-----------------END-------------------
1.点击:"美国",找到美国相关信息
2.点击:“加拿大”,找到加拿大相关信息
3.点击:“澳大利亚”,找到澳大利亚相关信息
4.点击:“英国”,找到英国相关信息
5.点击:“德国”,找到德国相关信息
6.点击:“法国”,找到法国相关信息
7.点击:“亚洲”,找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相关信息
8.点击:“非主要留学国家”,找到其他国家相关信息
9.点击:“海外留学”,了解政策、签证、专业、申请技巧、交换生、移民办法等信息
10.点击:“国外院校”,了解国外院校特色及课程设置、奖学金设置等情况
11.点击:“海外投资”,了解国外投资渠道及回报信息
12.点击:“海归职场”,了解留学生毕业回国就业、创业等信息
13.点击:“大使教育参赞专访”,看各个国家留学、移民、旅游政策方向
14.点击:“国际教育”,了解国际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特色等相关信息
15.点击:“国际学校”,了解各国际学校特色、看国际学校择校、考试等相关信息;
16.点击:“考试”,了解IELTS、SAT、ACT等考试相关信息
17.点击:“多元文化”,了解各国文化及风土人情
18.点击:“其他”,看连载、看游记、看心得,不同角度了解留学、移民等相关信息
《爱沙尼亚 波罗的海上的璀璨明珠》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liuxue/51605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