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教育频道 > 出国留学 >

【新书连载】《我是英国文化的“斯诺登”》(2)

[摘要]留学梦:冲动?还是走投无路? 留学梦:冲动?还是走投无路? 留学变成了救命稻草,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满意就去留学,这个逻辑也是“倒逼”机制,给自己找一个缓冲的时间“补课”——补上国内大学里缺失的一课,尤其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曾经懵...

留学梦:冲动?还是走投无路?

  留学梦:冲动?还是走投无路?

  留学变成了救命稻草,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满意就去留学,这个逻辑也是“倒逼”机制,给自己找一个缓冲的时间“补课”——补上国内大学里缺失的一课,尤其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曾经懵懵懂懂的状态必须通过“外”力觉醒。

  情景回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被时代边缘化的70后族群中的那一伙,赶上了“从包分配向供需双向选择”的过渡期。那时候政府机关只有外地同学会考虑,面试的名额经常报不满。

  凭借在文科院校中的性别等优势,我很快摆脱了系里的内斗,没费太大周折,不屑地连续PASS掉两个部委的第二轮面试后,便钻进了一家大型国企,并洋洋自得于“自己的选择”。

  还没等我笑出声,刚刚兴起的市场经济马上作用于教育:虽然我是最后一届公费生(每年个人负担学费500元),但还是在毕业前被母校强行征收了2,000元的“莫须有”费用,换取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市场经济作用于工作的力度同样不小:很少关心时事的我突然发现,自上而下的国企改革原来是为了“脱困”,我所在的这个著名企业直到2001年才扭亏。“自己的选择”一样会“站错队”,后来等国企东山再起、日进斗金的时候,我早已离职了。

  从工作伊始就是等待。等待国外出差(补助高),等待晋升,等待涨工资,等待年终奖,等待公派出国学习……我想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六七十年前的荒诞剧如今怕是无人问津了。但我,也许还有我们,却每天都宿命地扮演着离奇而乏味的角色——迷茫守望者。

  偶然瞥了一眼报纸,看到“国内MBA缺口30万人”的消息。在这走投无路的境遇中,一条来路不明的资讯,竟连带出留学的念头,与欲望和冲动产生了共振,信念被放大了,像湖面上激起的水晕,无限地扩张开去。抉择的一刹那可能是热血沸腾,也可能是心如死灰,但抱定的那个信念颇有些“邪念”的味道:功利的世界没有平凡的位置,功利的人生没有平淡的理由。

  每一次决策都意味着在“做”与“不做”之间选择,答案本来只有一个,但事实上总是在两者之间逡巡,“做”为始,“不做”为终,结果是什么也“没做”。我从一开始的留学设计就是在悖论中打圈圈: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一个一个试验,又一个一个打消。今天想读MBA,明天想读财会。一会儿看看托福,一会儿翻翻雅思。开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后处心积虑能出去就行。

  关键词解读

  国企

  我可能要责怪中国的教育体制,为什么没有在毕业前告诉我“国企是怎么回事”?

  多年后,当我离开了国企,出于爱好阅读史书《三国志》时,我忽然发现了一千八百年前的一段很小的史实:

  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经济手段无外乎盐铁专卖,还是桑弘羊的老套路——国进民退,扶植国企,垄断价格与渠道,以增加税收。

  我于是多想了一步:可能国企的主要职能就是上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当然也能成为政府的“三产”,增加官员的个人收入。因此,国企从根本说,不具备企业职能,被强行称作企业、公司、集团,实在是勉为其难,还是叫政府的小金库比较合适。

  因此,国企的体制是注定没有自由和活力的,“行业本质”(郎咸平语)的规律两千年来都没有变。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站错队”真的很致命!

  在当初,改革开放也快20年了,西方体制早已植根于中国社会,使中国人的生存空间多元化了,可以摆脱“单位”的约束,便可以游走于非公意识形态的圈子里。这种选择权是邓小平改革的成果之一,也是解放中国人内在活力的重要形式。

  现在看来,我当初选择国企,完全是意气用事,在走向社会之前,显示自己能够主宰个人命运的决策权,很有些“书生意气”,感觉还是“大跃进”时期的思维方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我本科这几年除了专业技能还凑合,其他方面一塌糊涂。虽然《新闻联播》没有天天看的价值,但至少应该捕捉到起码的市场信息和走向,这书算是白读了。

  留学设计

  国企的按部就班剥夺了“自我选择”的自由,所谓“留学设计”或者说“留学梦”,不过是摆脱国企和体制的替代形式,是冲动,也是走投无路的挣扎。

  自由就是孤独,而归属感就是压抑,残酷的无厘头似的生活时时教育着我。人到底在用什么消耗掉这一生呢?就是在这两者间绝望地摇摆,被无休止地煎熬。

  从一开始,我的留学想法就是功利的。为了逃离现实,我表现得相当急躁,几乎有些“不择手段”——到处咨询中介(那时的中介没有现在规范,顾问中的骗子很多,手段也令人发指),道听途说,比如美国签证太难,新加坡环境太中国,德国教学太严苛……

  专业选择就更无厘头了,“国内MBA缺口30万人”的消息只是文科生的救命稻草,我是英语专业的,留学的专业选择空间不大,商科自然是首选,MBA当时非常时髦,就像现在的艺术设计一样,很多人趋之若鹜。其实,从后来的发展轨迹看,这个专业仍然有些“泛”,如果能结合某些行业会更好,比如教育、媒体、电子商务等。

  事后诸葛亮

  “创新”、“创业”是政府推动的当前职场的主题,但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解决“学以致用”、职业规划等最根本的问题,毕业生的职业精神和素养远远不够。

  此时,留学变成了救命稻草,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满意就去留学,这个逻辑也是“倒逼”机制,给自己找一个缓冲的时间“补课”——补上国内大学里缺失的一课,尤其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曾经懵懵懂懂的状态必须通过“外”力觉醒。

  专业的选择方面,可以说,商科,尤其是财会、金融,之所以火爆是有原因的,“准入”门槛较低,相关的PGT(Postgraduate Taught)课程,也就是硕士授课类课程(非研究类),与就业的衔接度较高,至于“钱”途如何,还要看未来工作的行业。

  我最不喜欢财会、金融,而慢慢地发自己喜欢教育行业,这也是“后知后觉”的表现,没办法,在这个智力角逐的时代,想得慢就要付出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新书连载】《我是英国文化的“斯诺登”》(2)》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du.yuduxx.com/liuxue/426386.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